登陆日本:最后一战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
12.66
3.6折
¥
35
九品
仅1件
作者肖鸿恩|钟庆安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13138
出版时间2013-10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1140091901216145412
上书时间2024-11-1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太平洋战争》系列丛书作为全景军事读物,可谓风格特异,另有洞天。本书的策划者在总体设计、图文搭配与内容定位等方面,经过了长时间的缜密思考和慎重取舍,众多作者同仁经过了多方寻求挖掘,反复查阅、核实中外资料,比较客观地再现了史实。可以说,全书虽不如拍照一样原原本本,但对于历史事件的主体乃至重要枝节的记述都称得上忠实无误。如此翔实生动的史料,足以供人们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几十年前发生的那场战争,揭示其庐山真面目。
《登陆日本(最后一战)》(作者肖鸿恩、钟庆安)作为其中一册,展现了冲绳和硫磺两个岛屿的残酷战争。
作者简介
肖鸿恩:军事史及军事理论研究家,日本军事研究家。
钟庆安:(1942年—2002年),洛阳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军事科学院外军事研究员啊《太平洋战争史话》系列丛书主编及作者。
目录
总序
作者的话
一、山雨欲来
二、势在必得
三、决死一战
四、硫黄死斗
五、“天”号作战
六、冰山一角
七、“鬼将军”牛岛
八、冲绳决战
内容摘要
《登陆日本》展现了冲绳和硫磺两个岛屿的残酷战争。日军以传统的武士道精神,数次发起“玉碎”战役。1945年3月,美军攻打坚守冲绳岛的日军,这是二战中最后一次大型战役。在此次战役中遇难的日本平民,多数人是被日军屠杀或强迫自杀,而不是死于美军的炮火之下。
精彩内容
至1944年底,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朗,日本构筑的防线完全崩溃了。
以尼米兹为代表的海军和以麦克阿瑟为代表的陆军从两条进攻线上展开了进军大竞赛。尼米兹在中太平洋于1944年6月成功地发动了马里亚纳战役,撕破了日军的“绝对国防圈”,重创日本海军的联合舰队,攻克了塞班岛、提尼安岛和关岛。麦克阿瑟在西南太平洋于1944年10月开始了菲律宾战役,莱特湾海战使日本海军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美军自1944年6月起,对日本开始实施持续长达数月之久的大规模战略轰炸。11月以后,B-29远程轰炸机群不但把炸弹投到了日本首都东京,而且把轰炸目标扩大到神户、名古屋、横滨等八大城市。日本的各大城市
和主要军工企业遭到了严重破坏。
美军在大规模空袭日本各大城市的同时,又频频出动飞机、舰艇、潜艇对日本实施立体的海上封锁,切断了日本本土与各占领地之间的海上联系,使日本这个资源贫乏的岛国几近灯油耗尽之时。
战争已经打到了日本的家门口。日本国内,政局
动荡,人心惶惶,军中充满悲观气氛。
此时此刻的日本,真像一个被揭去盖子的乌龟,显得那么无奈,那么无助。连身为日本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的冈村宁茨也痛哭流涕地承认:“今战局频告危急,日本国运之兴废,迫于眉睫。战胜之望,甚为渺茫。”此时此刻的日本,又像一个输光了老本的赌徒,几乎再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放到赌桌上。海军的联合舰队完了,制海权没了;陆基飞机一大半也没了,天空飞的都是美军的飞机;国内的军工企业大部被美军飞机炸毁了,能开工的又没有原料,没有熟练工人,军队眼巴巴地盼望的飞机、大炮、军舰生产不出来;前线士兵没有像样的武器装备,拿什么与强大的盟军作战?
面对大兵压境的危局,日本统治集团实在是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
1945年1月8日,日本当局召开最高战争指导会议,会议确定了旨在实施本土决战的战争指导大纲。为了给实施本土决战的各种准备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会议决定加强本土周边各主要岛屿的防护力量,企图同盟军死打硬拼,周旋到底。
1月19日,大本营出台《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确认“战争的最后一役将在日本本土进行”,把“南千岛、小笠原
群岛、冲绳本岛以南的西南诸岛、台湾与上海附近”列为“本土内防御圈”,即“为保卫本土
进行纵深作战”所需的前沿地区。《大纲》规定,对上述地区“应严加防御”,“一旦敌军入侵,务必倾全力进行反击。”硫黄岛和冲绳岛的防御,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提上了日军大本营的议事日程。
同样,盟军此时也把目光投在了硫黄岛和冲绳岛。
1944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美军海军总司令兼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海军上将与美军太平洋战区高级指挥官们在旧金山召开了一次高级会议。
参加这次旧金山会议的人员有:太平洋舰队司令官尼米兹上将、第5舰队司令官斯普鲁恩斯上将、陆军航空部队司令官哈蒙中将、刚刚被任命为第10集团军司令官的巴克纳中将,此外还有尼米兹手下负责作战的谢尔曼少将。
这次会议的气氛显得十分紧张。因为会议的主要
议题就是统一思想,确定美海军对太平洋战场下一个战略进攻目标的看法,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美军内部存在着严重分歧。
在美军内部,自1943年在太平洋战场转入反攻以来,在确定进攻路线的问题上,一直存在严重的分歧,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为协调两种截然对立的意见没少花费时间。
众所周知,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唱主角的是太平洋舰队兼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海军上将尼米兹和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陆军上将麦克阿瑟
的部队。尼米兹的部队,以海军兵力为主,司令部驻于夏威夷的珍珠港;麦克阿瑟的部队,以陆军为主,司令部驻于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
早在1943年初,麦克阿瑟就将自己考虑的一个相当完整的打败日本的战略设想,写成书面报告,呈送参谋长联席会议。麦克阿瑟主张沿新几内亚一菲律宾棉兰老轴线进军。一旦占领或封锁拉包尔,就可横渡太平洋,取道新几内亚和菲律宾,向日本本土发动进攻。
美国海军基本上反对这一主张。他们认为,这是舍近求远,绕道向日本进兵。沿这条新几内亚一棉兰老轴线进兵,既浪费兵力,又必将有一条漫长而脆弱的交通线,每前进一步都要考虑到敌方的空中威
胁,都要受到掩护己方的战斗机以及轰炸机活动半径的限制。这条进兵路线的翼侧、后方和交通线等,也将受到盘踞在中太平洋的日军的袭击。海军提出了以中太平洋马里亚纳为主要进兵路线的主张。他们认为,从中太平洋进兵,既可切断日本本土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又可缩短美国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线,还能把战线迅速
推进到日本近海,迫使日本舰队进行决战。此外,在中太平洋岛屿上建立航空基地,可以尽早轰炸日本本土。P2-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