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爱别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我们·爱别离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9.93 2.8折 36 九品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谈笑静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7302

出版时间2014-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6元

货号972060553701343239

上书时间2024-11-12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爱别离
  谈笑静
  所有的别离里面最大的别离,是死别。所有的爱里面最大的爱,是示予实相。
  第一次听说“死”,是在七岁那年的一个夜半。在睡眼惺忪中被父亲摇醒,他对我说“你外公死了”。“什么是死了?”我问,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是匆忙把我带往医院。外公一向身体健康,却死于毫无征兆的心肌梗死。所有人都还在不知所措地哭着,我说我要进去那里看看,那里,是殓房。我被带到外公遗体的旁边,我伸手摸了摸他的脸,跟睡着没什么两样。但很快我就被带走了,我那时候想,死,就是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而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不是人人都相信自己会死的,是在我十九岁的那年夏天。那一年八十三岁的祖父因为肺水肿而住院多时,所有人都知道无法为他施行手术—除了他自己,他再也不会好起来了。祖父的一生,无数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每一次他都认为自己必死无疑,而在真正要离开的那一刻,他却矢口否认。
  祖父的遗体告别仪式前,我要求亲手为他的遗容化妆,用的是我自己的化妆品,很不专业很难上色。化完妆我对祖父说:“阿爷,这次是真的了。”
  懵然不知、措手不及,或者拒绝接受、极力否认,也许是我们对待死亡最常见的两种方式。在资讯发达的今天,关于死亡的消息我们已经无法选择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甚至,因为资讯的过分发达,关于死亡的消息已经频繁得让人觉得平淡和木然。那么,在过分的抗拒与漫不经心之间,我们还有没有一种更为恰当的情绪去对待死亡呢?我们能有多大的
  意愿和多大的幸运,去发现死亡带给我们的珍贵启思呢?我们有没有可能以一种清醒的觉知,站在与死亡并肩的角度,对生命表达出一种温暖的敬意呢?
  《我们》在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寻找那些在对待死亡时,能够不冷漠、也不惊惧,不侥幸、也不惶然的普通人,在这一期的《爱别离》里,你会发现他们在印度,在西藏,在你我身旁,他们是失去孩子的母亲,是怀念父亲的女儿,他们是小狗的主人,是大学的老师,他们是身患恶疾的病人,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是独行大地的学者,是研究天体的占星师。他们不是得道高人,也不是莽夫烈士,他们用自己平凡的生命对视死亡,又通过死亡透视生命。而在这本书之外,他们,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所有的别离里面最大的别离,是死亡。所有的爱里面最大的爱,是示予实相。愿我们在面对无常这一生命实相之时,并非只以沉默、以叹息,而是以慈悲、以智慧、以爱。



导语摘要
 谈笑静主编的《我们爱别离》是《我们》出版以来最让编辑动容的一期,本期主题既是一个触碰心灵的话题,又是一门人生智慧,它触碰你内心的柔软,却直面人生,以爱包裹,示予真相,让我们怀揣勇气更加坚定地在爱的道路前行,而能够接受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的共存。

作者简介

  谈笑静:笔名扎西拉姆多多,《我们》MOOK 主编,《当你途经我的盛放》、《喃喃》作者。莲子: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的主治医生,医学博士。

  唐恬:音乐人,词作家。代表作《如果爱下去》《笔记》。

  刘钊: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其后留任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医师,现为北京同仁堂王府井中医医院主治医师。

  王艾:版权经理人。从业十年,不是忙着满世界找好书,就是忙着倒腾Kindle这件事儿。就着各种风景,边走边读,特别满足。

  车车:自我观察者。

  薛涛涛:前媒体人,如今是名自由写作者。

  秋微:作家,编剧,主持人。热爱说话,沉溺写字,为能够以此两样为职业而心存感激。

  鲍尔吉·原野:蒙古人,作家。出版《原野文库》等著作48部。

  徐宁:资深媒体人,文化艺术传播专家。在过去十年采访过数百位明星、名流、商界领袖、艺术家以及普通人。

  小总:家居撰稿人、家品自由买手,前新闻编辑。一生的追求是活得不像部电影。坚信每一个明天的剧本都是一个个昨天写出来的,所以,敬重过往,莫愁去向。

  杨鉴: 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 华盛顿州立大学艺术系MFA,主攻摄影,现居北京从事纪录片和电影拍摄。

  王菁瑛,热爱电影、旅行、音乐的台湾姑娘,曾担任凤凰卫视主持人,澳洲麦格理投资银行副总裁。多年来,探索心灵和世界,脚步从未停歇。

  宗萨原人:80后台湾人。以雪域精神来推广有益于都市人的正能量。

  周毅 :心理占星咨询师、讲师。太阳摩羯座,月亮水瓶座。天生敏感脆弱,爱思考人生,总在融入主流与质疑主流中挣扎。

  东东枪:文字/创意工作者,各种爱好者。曾出版文字作品若干,编导舞台剧一部。

  周裕隆:自由艺术家,摄影师。工作生活于北京。

  陆晓娅:由新闻圈而心理圈而公益圈,热爱阅读、写作、电影、游泳和荒野,近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公共选修课。



目录

扎西拉姆•多多 以神之名告别 
莲子清如许 一个医生面对的生死 
唐 恬 该怎么去告别 
刘 钊 或许,我们可以活着离开 
王 艾 给爸爸的信 
车 车 车厘子打卡记 
薛涛涛 路过生死 
秋 微 菲菲 

鲍尔吉•原野 面相 呼麦驱散黑暗 
徐 宁 有感 黄宇兴:当我最需要爱 
小 总 好物 好好生活,是对他们最好的想念 
杨 鉴 看见 忘迹 

王菁瑛 亲爱的,我们终将告别 
宗萨原人 在雪域死了没人会想你 
周 毅 绝望,请告诉我炼狱在哪里 
东东枪 大老高 
周裕隆 那年,老人 
陆晓娅 专辑 死亡学,向死亡学习 
每个年过五十的人都应该写遗嘱 
死亡学与生命感—《我们》对话陆晓娅 
陆晓娅推荐: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十本书好,透视生死 



内容摘要

  所有的别离里面最大的别离,是死别。所有的爱里面最大的爱,是示予实相。
  很多人谈“死”色变,还有更多一部分人选择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这一期的《我们》在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我们还有没有一种更为恰当的情绪去对待死亡?我们能有多大的意愿和多大的幸运,去发现死亡带给我们的珍贵启思?我们有没有可能以一种清醒的觉知,站在与死亡并肩的角度,对生命表达出一种温暖的敬意?
  《我们·爱别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也许在在印度,在西藏,在你我身旁,他们是失去孩子的母亲,是怀念父亲的女儿,他们是小狗的主人,是大学的老师,他们是身患恶疾的病人,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是独行大地的学者,是研究天体的占星师。他们不是得道高人,也不是莽夫烈士,他们用自己平凡的生命对视死亡,又通过死亡透视生命。而在这本书之外,他们,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愿我们在面对无常这一生命实相之时,并非只以沉默、以叹息,而是以慈悲、以智慧、以爱。



主编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职场人士、高校学生、陈坤粉丝

  《我们·爱别离》的特点:
  1.《我们·爱别离》是陈坤跨界操刀担任MOOK出品人的系列第三本。
  2.《我们·爱别离》既是一个触碰心灵的话题,又是一门人生智慧,它触碰你内心的柔软,却直面人生,以爱包裹,示予真相,让我们怀揣勇气更加坚定地在爱的道路前行,而能够接受美与丑、善与恶、生与死的共存。
  3.《我们·爱别离》是《我们》MOOK出版以来最让编辑动容的一期。佛家八苦里,其中一苦为:爱别离,指与亲爱的人分离。或是生离,或是死别,均为无力痛苦之事。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从出生到死亡,只有一个方向,无论我们各自信仰什么,让生命的成色纯厚而丰盈,令生命的场域宽广而深邃,才是最好的待客之道。
  4.《我们·爱别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陆晓娅教我们如何“向死亡学习”;作家秋微与狗狗《菲菲》的动人故事;医学博士讲述《一个医生面对的生死》;还有身患重病感知当下的他们,走在雪域高原与死亡擦身而过的他们,安安静静在书桌前给已逝父亲写信的他们……他们与我们一起,感知精神之苦,体会苦中真味。



精彩内容
 现在,他还需要再躺上一会儿,因为他的儿子——必须是长子——正在河边剃除须发,准备换上白色的裙袍,然后到供奉、守护着湿婆圣火的神庙,接引火种。如果死者是一名母亲,为她点火的则会是次子,如果是一名年轻妻子,那么丈夫将送她最后一程。
当一切准备停当,长子会手持火种,绕遗体五圈,代表组成人体的五大元素——地、水、火、风、空,重新融入自然,肉身回归大化。记得我曾经问过生
活在瓦拉纳西的一位校长先生:“对印度人来说,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我原本只是想形而上地向他讨教一下印度人的生死观,他却回答我:“哦,死亡!死亡的时候土元素会首先开始分解、消融,融入水元素,你会觉得很重,非常重;然后水元素开始分解、消融进入火元素,这个时候你会觉得很干、很渴;然后火元素开始分解消融,进入风元素,火元素消融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冷;最后风元素融入意识……”我禁不住打断他:“等一下,您说的这是死亡的科学过程?”他耸耸肩:“科学家怎么认为的我不清楚,但印度人是这么认为的。”我问:“每个老百姓都知道这个原理?”校长先生说:“当然,从小到大,街头巷尾,每个神话传说都是这么教的。”我狐疑:“那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呢?他们也
信这个?”校长先生瞪大了眼睛:“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也得有个信仰吧!”其实我也愿意相信,相信即便是这脆弱而无常的肉身也从未消失,它只是回归了本真,从火里来的回到火里,从水里来的回到水里,从风里来的回到风里……那些我爱着的故人,也许摇身化作青桃红杏?芳草碧云?每次风生水起,每次雨雪交际,会不会,是你?
不留恋,是不是因为从未分离?就像恒河边那最
后决绝的一泼——大火燃烧了两三个小时之后,渐渐微弱,只剩下残烟与幽微的余火。接下来,点火人还要用小陶罐装上恒河水,将灰烬浇灭。如此几回往还,直到最后一
次往炭火中泼水时,点火人要背对着骨灰与炭火,将盛在陶罐里的恒河水,从自己的左肩向身后泼去,然后头也不回地径直离开。无论心中有多大的不舍,多深的哀伤,这个时候都不能回头,否则逝者的灵魂将无法获得自由而变成鬼魅飘荡在人间。只有彻底地放下,才能给予对方最大的解脱,人间的爱别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这样的送别仪式,每天会在恒河边上演几百场,有条不紊,静默淡然,绝不会打乱旁边洗衣场上,洗衣工挥动着臂膀将衣物一下一下甩在石板上的节奏:也不会影响另外一边的浴场里人们沐浴、祷告、嬉水的心情;僧侣、掮客、游人、商贩穿梭自如,各行其道、各取所需。死亡,对这里的人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是终点还是起点?是毁灭还是休息?是深苦还是极乐?又或者淡定只是因为冷漠?
P12-13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