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摘要
《敦煌》是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中国题材代表作之一。1960年与《楼兰》一起获每日艺术奖。被誉为井上“西域小说”杰作。大宋著名的文官当政时代。朝廷为防止武将跋扈,采取重用文官的方针,从太祖开始经过太宗到仁宗,一直没有多大改变。就连军事部门的要害场所,也都配备文人出身的官吏。学而优则仕,是想发迹的人共同选择的道路,通过朝廷的考试,就是显亲扬名的第一步。宋仁宗天圣四年春,大宋学子赵行德从老家湖南的乡下来到京城开封考进士,却因瞌睡错失功名。后从无心救下的西夏女子那里得到几行无人辨识的文字,这些文字把他一步步从东京引向西夏,瓜州,再沙州,连年的征战又指引他巧遇了回鹘王女,又终因去别地学习西夏文字而两人分离。他的一生,可谓随波逐流,却在命运的洪流中保持了善良和才华,最终成就了大业——敦煌。
作者简介
井上靖(1907-1991),日本当代小说家, 1958年《天平之甍》获日本艺术选奖,1960年《敦煌》《楼兰》同获每日艺术奖,1976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1989年完成了被誉为“历史小说明珠”的《孔子》。
内容摘要
《敦煌》是日本文学巨匠井上靖以中国为题材创作的重要历史小说之一,曾获得每日艺术奖。莫高窟的浩繁经卷如今是世人为之称奇的宝物,但是这些经卷到底是谁为何而埋,而那个未留姓名的藏经人背后,究竟还有多少谜团?井上靖用一部惊天动地的《敦煌》,引导人们前赴后继奔向那片神奇的土地。宋仁宗天圣年间,书生赵行德进京赶考,因瞌睡错过了考试。他失魂落魄,四处游荡,偶然得到从未见过的西夏文布片。西域的气息瞬间改变了赵行德的命运,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年未解之谜……
主编推荐
★日本文学巨匠井上靖之作
★与《楼兰》同获每日艺术奖
★莫高窟的浩繁经卷,究竟是谁为何埋下?
★不留名姓的藏经人背后,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同名电影感动全球5000万观众,获日本电影学会奖
★无数观众从《敦煌》的故事中惊奇地注目中国西部,更有大批游人拿着井上靖的西域小说,走上去往敦煌的漫长征程。——铁凝
精彩内容
l赵行德进京赶考,从湖南乡下老家来到京城开封
,正是仁宗皇帝天圣四年(公元一○二六年)春月。时当官吏万能的世代,自太祖以降,经太宗以迄仁宗,朝廷重用文官以防患武人跋扈擅权的方策始终未变。每一军事要冲都配备文人出身的官吏。学而优则仕乃是有意宦途者一致选择的晋身之道,而通过科举考试,无疑是功名富贵的开端。
仁宗之前的真宗皇帝即曾亲撰一首《劝学篇》,昭告天下,学而优则仕乃是获取功名富贵的捷径: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只要凭借优秀的成绩进士及第,宰相以下的任何高位,都未尝不可得。即或没有出类拔萃的成绩,各州的通判之类也时常选自及第者。诚如真宗所言,金屋、美人……一切都可以靠读书求得。
赵行德进京赶考这一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多达三万三千八百人,其中仅五百人将金榜题名。赵行德从春季到初夏一直逗留京城,寄居于西华门附近的一个同乡家里。
京城的三市六街全是来自各地的考生,其中老少皆有。在这段日子里,赵行德已经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礼部帖经、杂文、
时务策五道,以及诗赋等考试。
天气逐渐变热的初夏,阳光透过榆树叶丛洒向京城大街的某一日,行德接到一纸通知,要他去应试吏部的身、言、书、
判诸种测试。“身”着重体貌丰伟,“言”端赖言词辩正,“书”贵乎楷法遒美,“判”则端视文理优秀。只要通过这几种测试,就只剩天子的金殿策问了。殿试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这些成绩出类拔萃者自不必说,所有及第者前途都有了辉煌的保障。
赵行德以为同期考生中没有几人学力比他更优,他也的确具备如此自负的条件:出生于儒者世家,自幼喜好读书,可以说直到三十二岁的今日,无一日离开过书本。前面几种测试对行德而言,都易如反掌;每一关都有成百上千的竞争者被淘汰而陆续离去,他可是想也没想过自己可能沦入落第者之列。
这天,赵行德按照指示前往设于尚书省的考场。
应试的考生全部聚集在回廊围绕的中庭待命,在负责官员的传唤下被轮流引入。待命的考生或是以各自喜好的姿势,坐在围绕中庭摆设的椅子上,或是在那几棵老槐树下彷徨。空气干燥,不断有风吹过。测试迟迟轮不到赵行德,他坐在角落里那棵巨槐的树根上,打发着漫长而又让人坐立不安的时间。不久,轻微的睡意袭来,他闭上眼睛,抱起胳膊,微仰着脸,选了一个舒适的姿势。耳边不时传来被传唤的新名字,但没多久,那声音便越来越远了。
他不觉间进入了梦乡。梦里,他被带到天子面前,考场上身着朝服的高官贵爵并列两旁,中央摆了张椅子。
行德大胆地走向那张椅子,坐下来。这时,他发现距离自己约莫六尺远的地方高出一块,垂挂着一张薄幕。
“何亮的安边策如何?”质询来自帷幕背后,声音出乎意料的洪亮。
所谓何亮的安边策,乃是三十年前的至道三年(九九七年),当时的永兴军通判何亮到灵州屯田考察之后,向真宗皇帝上疏有关边疆问题的奏议。那正是朝廷为西方西夏侵寇最
感棘手的时期。早自太祖晚年,西夏便成为建国不久的宋朝最大的问题,到得何亮考察之日,更是边疆最为紧迫的时候。
之后直至今日,西夏问题仍旧未得解决。
西夏乃是党项族建立的小国,这个民族老早就盘踞在西凉地带以东。西凉地带即所谓夷夏杂居之地,除党项族之外,麇集着以回鹘、吐蕃为首的各少数边族,其中几支虽也建立了小小的王国,但从太祖时代开始,独独西夏强大起来,不仅压迫其他民族,且屡屡入侵宋国西境。西夏表面上臣服于宋,却又接受中原政权夙敌契丹的册封,反复无常,始终是宋朝历代最为头痛的问题。邻接五凉的灵武之地,几乎年年都要
遭受西夏铁骑蹂躏,在何亮启奏镇边政策的前一年,朝廷甚至有放弃灵武之意。
何亮在奏议里将朝廷以往对西夏的政策分为三方面严加批判,毫不留情地列举其缺失,斥之为完全不可行。
何亮批判的,乃是放弃灵武、兴师征讨,以及姑息羁縻这三种主张。一旦放弃灵武,西夏版图将益形扩大,或将导
致其与西域诸族连横,而朝廷将得不到五凉东方出产的马匹;兴师征讨则碍于边塞兵力不足及粮草缺乏,殊难实现;若采取姑息羁縻政策,或许可望一时和平,但悍如豺狼的西夏势必并吞零散于五凉的若干少数民族,成为中土未来的大患,正中其下怀。P1-4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