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区变形记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
47.15
6.9折
¥
68
全新
仅1件
作者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编者:刘磊
出版社深圳报业
ISBN9787807098652
出版时间2018-10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0315028
上书时间2024-11-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著刘磊主编的《中心区变形记》分为两个部分,12个篇章,通过联合写作的方式对中心区的空间进行解读、评论和创作,将藏匿的历史故事一层层剥开。本书作者用个人体验的方式介入城市空间,用文字促成对城市、文化和空间的意义理解,同时用插画的形式再现历史,呈现了具有时间感的空间感的城市读本。
目录
一 中心区未定义
二 中心区,作为试验田
1 站在中心区的起点上
2 中轴线
中国传统的深圳实践
3 深圳少年宫
一座儿童乌托邦
4 深圳文化中心
城市文化耕耘的试验与迷失
5 中心书城
中轴线上的文化码头
6 深交所
一栋摩天大楼里的深圳
7 “十三姐妹楼
实验中的CBD
8 “水晶岛
未完成的“深圳之眼
9 “绿色的云
隐秘的绿色心脏
10 岗厦
中心区城市更新中的租户与宗族
11 发生地
12 游乐场
后记
内容摘要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著刘磊主编的《中心区变形记》是记录深圳城市发展的书,编写深圳不同区域/领域的规划建设以及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可以最终拼凑出深圳城市历史的原型。作为开篇,中心区被选择为了解深圳城市发展的起点。其实,中心区本身也是当代深圳发展的起点,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当代深圳的中心——它不仅仅是这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焦点,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每位来到深圳的人对这座城市的印象——不管是市民中心的大屋顶,还是南北广场巨大的尺度,或是周边的明星设计师的建筑群。这些印象已经成为了一
种符号,甚至就连星巴克的纪念咖啡杯也会用市民中心的图案来代表深圳(而北京使用的是天安门)。可以说中心区的发展是深圳城市发展的缩影,它虽年轻,但也历经了二三十年从规划图纸到建设完成的沧桑历程,其过程充斥着政府决策者、规划部门、建筑师和业主之间的博弈。任何一个现在所呈现的空间形式,也都可以被追溯起源,因为中心区是自上而下规划的典范。
精彩内容
在2011年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简称“深双”)上.出现了一个“6小于60”的主题展区。
“6小于60”的意思是,全世界范围内6座建成年龄小于60岁的城市,它们分别是昌迪加尔(印度,1953)、拉斯维加斯(美国,1959)、巴西利亚(巴西,1960)、哈博罗内(博茨瓦纳,1964)、阿尔梅勒(荷兰,1976)、深圳(中国,1979)——这6座城市都是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可以说是代表了战后人类文明对居住环境以至社会文化的全新探索理念。
在这6个“新生儿城市”(对比漫长的城市史,未满60岁实在算是“婴儿”)当中,深圳是最为晚近的一次实践。仅仅经过30多年,我们已经能够把深圳当成一个发育成熟的城市躯体来对待——人类居住所应有的功能,早已遍布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随之而来的,大家对这座城市提出的批评以及期待,也正是源于把它看成一个尚算成功的实践标本,而不再把它仅仅看成是一个“概念”了。
但这一切是在历史动态中逐步生成的。从经济特区最早的定位可见,当时国家计划是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建立一批利用境外资金、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窗口”——这类目标带有浓厚的功能主义色彩。也许回到1980年代的历史现场,每一个置身于深圳特区的当事人,都只觉得自己正身处于一个新型的工厂或者某个“特殊经济体”当中,到这里淘金、致富才是最突出的目的,也是和这片土地唯一的关系;大概只有少数人会抱持着一
个理念:这是一座即将被创造出来的城市,而既然是一座“城市”,它的需求就不能仅仅是工厂,或者宿舍了。
在这个意义上,还原“福田中心区”的建成史,恰好也成了理解深圳这个新生儿到底是如何长成的一个细胞样本和精神切片。
洋经验还是土特产:福田中心区“从何而来”?最早对莲花山下这片土地产生浓厚兴趣的其实是港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引入外资统一
开发,算是特区建设最为有效的“捷径”。香港合和实业董事长胡应湘是最早看好内地改革开放发展机会的港商之一,他不仅向中央建议修建当时国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广深高速,联合五大港商在广州兴建中国大酒店,对于当时还是一片农田景象的福田,他更是一举签下30平方千米的土地开发合同——当时这份合同对这片地区的定位是,深圳的新市区。
所谓新市区的含义,是和当时的深圳镇,也就是后来的罗湖区对比得来的,但这“新”到底是新在何处,无人知晓。30平方千米的开发面积,更是一举超过了另外两块试验田——蛇口片区与华侨城片区的总和。胡应湘给这块“超级试验田”设想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