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

正版二手书,欢迎选购

11.19 4.0折 28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瑮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ISBN9787550106444

出版时间2012-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28元

货号972054687241585158

上书时间2024-10-30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前言

  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
  心理学家皮亚杰毕生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为20世纪亲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和理论指导。他在当代最新心理学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认知结构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强调要根据儿童的自身阶段、结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儿童进行卓有成效的亲子教育。这个理论为亲子教育打开了全新的视野。如果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那么在对孩子的智商、情商教育上,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轻者事倍功半,重者甚至出现反面效果。因此,有专家呼吁,父母必须要懂一点儿童心理学,做自己孩子的心理医生。
  随着电视、网络的普及,孩子越来越成人化。这种心理变化让很多父母措手不及,孩子们不再是他们眼中的“小小人”,孩子们的童年经历跟他们自己的童年经历完全不一样了。很多父母因为准备不足,心有余悸:现在的孩子提问题有时很直接,让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很多父母因为亲子关系处理得不好,而焦头烂额。
  当下的家庭教育有一种普遍的现象,父母本着父爱和母爱,希望孩子全盘接受自己为孩子的安排,而却忽视甚至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动机当然是为孩子好,但是父母的行为未必是对的。当孩子的认识水平远超过父母当年,甚至对父母当下的认识水平也产生了巨大挑战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出“不懂事”“不能体察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的用心良苦和孩子的不领情相碰撞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裂痕。父母应该意识到,仅仅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对孩子好,是不对的。其实孩子拥有自己的判断力和诉求,这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好事,但很多父母却感觉备受打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很多父母觉得,孩子不好管,胆大妄为,目无尊长;有时显得过于自我了,也不会体谅别人;不求上进,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等等。父母为此苦恼不已,却找不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事实上,父母纠结于这些表面问题,而忘了如何去寻找最根本的解决方法。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改变,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也没有改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从古至今,这些都是言之凿凿的。不过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情况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是,亲子关系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智商情商教育在亲子教育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甚至成为了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即儿童心理学。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心理健康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关乎孩子的幸福指数,因而也是父母避不开的话题。
  父母应该知晓孩子常见的一些心理疾病的起因、伤害程度等。例如,孩子在一种不健康的环境下会形成的心理扭曲,导致可怕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会让孩子做出过激的举动,伤害自己和他人。即使一般的心理疾病,对个体的伤害也是远远超过我们的预判。例如自闭症患者、极度缺失安全感以及恋物癖等等。至于其他一些更常见心理问题,诸如自负、依赖、自私等,虽然很难摆脱,但可以将其反面程度减至最低,以其正面的影响对孩子的人际关系和个人成就等提供帮助,消除阻力和破坏作用。
  从孩子的出生到成人,其中经历的点点滴滴,对于孩子的一生来说,都在形成蝴蝶效应。孩子的典型人格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某些行为得到了确立和强化,孩子的劣势心理和负面情绪也是因为父母的视而不见而根深蒂固。就此而言,在某程度上,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是帮凶。父母一定要意识到,对于孩子来说,只有心理健康,才有美好的未来,心理不健康的人或者被生活牢牢压抑,或者对社会和他人做出伤害。因而,对于父母来说,亲子教育应该侧重于心理教育,每一对父母都应该懂得生活中常见的儿童心理学法则,做好孩子的心理医生。孩子的言行举止,都可以在儿童心理学中找到对应的揭秘法则。父母熟悉并掌握了心理学,就好像有了“火眼金睛”,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不健康心理都将清清楚楚地展现在面前,然后再结合对应的方法,成功的亲子教育将不再是难事。
  本书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亲子关系,通过对孩子常见言行的深入剖析,比较其背后隐藏的心理发展历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总结出父母需要掌握的心理学法则,期望让所有的父母都掌握这一套完美而成功的教育模式。
  当父母学会解读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就能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建立一生受益的习惯和技能。即使孩子出现了心理异常,父母也不再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而是有了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迅速地将这些消灭在萌芽之际。比如,通过对孩子说什么和做什么的外在行为表现,我们能知道孩子内在的真实目的。父母不会再因为不懂心理学,而误将孩子正常的举动视为乖张的行为,也不会对孩子因为一些心理疾病而流露出来的古怪举动熟视无睹。
  同时,对孩子心理的了解和把握,反过来对父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让父母对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密码有所了解。教学相长,孩子和父母的心理都得到了有效的清理和健全,这是儿童心理学最大的收获。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不再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而烦恼,也不再为自己的教育无效而忧愁,更不必因为某些显而易见的教育误区,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好的影响。当父母成为了孩子的心理医生,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导语摘要
 玩具不离手,真的只是因为喜欢?捣蛋虫,真的只是因为好动?不!其实你不懂儿童心理学!现在让我告诉你什么是儿童心理学!
刘瑮编著的《你其实不懂儿童心理学》揭示儿童行为表相的背后动机,通过对孩子常见言行的深入剖析,找出其背后隐藏的心理问题,总结出父母需要掌握的心理学法则。

目录

第一章 做最称职的父母--儿童心理学入门
确定你孩子的性格类型:因材施教
熟悉孩子的常见心理:有的放矢
尊重孩子的安全边际:平等原则
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空间:适度关注
爱孩子,更要会爱孩子:细心原则
第二章 从哀叹为什么到知道怎么办--父母的苦恼一扫光
孩子为什么不听话:禁果效应
孩子为什么撒娇:安全效应
孩子为什么怕黑:睡眠障碍
孩子为什么不耐烦:超限效应
孩子为什么忘性大:遗忘曲线规律
孩子为什么人来疯:选择性缄默
孩子为什么爱说谎:心理畸变
孩子为什么坐不住:多动障碍
第三章 言为心声--孩子这么说,父母这么听
“我要!我就要!我还要!”:提防孩子的占有欲
“不要你们帮,让我自己来!”:培养孩子的自信
“好爸爸,快亲我一下啊!”:拒绝孩子的依赖性
“妈妈,我做了个奇怪的梦!”:引导孩子的沟通欲
“那个是我的!不给他玩!”: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识
“你再这样,我真的生气了!”:彰显孩子的独立意识
“我就不听!我就不听!”:拓展孩子的情商
“看看那个老奶奶,她真可怜!”:激发孩子的同理心
第四章 正确解读信号--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密码
撕书扔东西:孩子的攻击欲望强
吮吸大拇指:孩子有另类饥渴
怕生不敢说话:孩子患有社交恐惧
奇怪的恋物症:孩子找不到情感寄托
不敢尝试第一次:孩子极度缺乏自信
大声尖叫情绪失控:孩子渴望被关注
可笑的异食癖:孩子不安全感在增强
孩子躲避检查:不可忽视的阉割忧虑
第五章 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心理学教父母因势利导
椰壳效应:帮孩子克服厌学心理
兴趣心理:让孩子喜欢上学习
成就动机:让孩子主动去学习
感官协同效应: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7±2 法则:给孩子的学习任务要适量
高原现象:有效应对孩子学习成绩止步不前
倒U 形假说:给孩子适当的压力
马太效应:自信带来成功,成功增强自信
第六章 让你的孩子与众不同--利用心理学法则培养孩子
避雷针效应:及时疏导孩子的坏情绪
凯迪拉克效应:让孩子发挥自己的特色
洛克定律:有专一目标,才有专注行动
甘地夫人法则:让孩子从容面对挫折
南风效应:宽容比惩罚更有效
罗森塔尔效应:有一种期望可以激励孩子
狐狸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亲和效应:让孩子拥有好人缘
第七章“ 坏孩子”父母造--父母不可不知的心理教育误区
父母行使否决权,破坏了首因效应
父母爱唠叨,孩子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父母一味溺爱,导致孩子的任性
父母的占有欲,刺激孩子的自私
父母开空头支票,让孩子习惯撒谎
父母使用冷暴力,给孩子带来一生的阴影
父母互相拆台,导致孩子的自闭心理
父母高期望,孩子在压力下否定自我



内容摘要

  是的,你就是觉得你的孩子那么捣蛋,那么惹你不放心。你就是觉得甲乙丙丁的孩子懂事和优秀。你苦苦烦恼着,就是找不到通往“心有灵犀”的道路。
  可是,这场“教育战争”中,失败的主角正是你自己。因为--
  你从来没有安静的走进过孩子的心里。你没有想成为孩子的“避雷针”,也没有送孩子一辆“凯迪拉克”。你,更是从来没有想要成为天才孩子的妈妈。
  那么,仔细阅读本书吧。本书视角独到,采用了心理学上的众多的原理来论述儿童日常行为习惯的表面现象下的深层心理机制。你很容易就能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能迅速的找到心理学的依据,作出恰当的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浅显易懂,是它的特色。培养好孩子,做个懂心理学的好父母,你,一定可以!



精彩内容
 熟悉孩子的常见心理:有的放矢在一次家长会后,李女士颇为头疼地向班主任老师谈起了儿子在家的表现:就像小皇帝一样,他在家里想干什么就干什
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如果父母不顺从他,他就找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怎么说也不听,非得要大家顺自己的心……李女士为此十分苦恼,问班主任老师:“孩子怎么会任性到这种地步,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班主任老师说,其实在学校孩子这样的任性表现并不明显。也许是因为在学校这个环境里,孩子意识到任性也达不到效果。可见,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任性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这种手段对父母尤为有效。不过长此以往,任性的孩子就会将任性带到其他环境中,造成更为不利的影响。
李女士觉得老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自己和丈夫,确实是孩子养成任性心理的直接帮凶,而家里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养成任性心理的最直接的土壤。
高尔基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它需要才能和广泛的生活知识。”爱要
讲科学,教育更要讲科学。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一些常见心理不了解,也
不善于纠正和引导孩子,将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加重,妨碍孩子的健康发展。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期出现一些暂时性的消极心态,比如有些孩子因受家庭的影响表现出任性、自私等消极心理。如果这些消极心理不断积累,就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这时的消极心态就不再是短暂的心理反应,而是属于一种异常心理。孩子之所以出现消极
心理,父母和家庭是主要的原因。
消极心理是失败、疾病与痛苦的源流,心理消极的人,也肯定会遭遇失败。对于父母来说,一定不能对孩子身上出现的消极心理掉以轻心。
要知道,这些消极心理会侵蚀孩子的一生。孩子身上常见的消极心理有:叛逆心理、依赖心理、自私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嫉妒心理、疑虑心理、自闭心理和任性心理。通过了解各种消极心理的产生原因和表现,父母就能够做到有的放矢,纠正和克服孩子身上存在的性格缺陷,让自己成为孩子名副其实的心理医生。
叛逆心理德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夏洛特·彪勒曾把青春期称为“消极反抗期”,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叛逆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父母应该多角度地深入解读,切勿一刀切,将叛逆心理想当然地打上一个标签。可以说,孩子的叛逆是人性的本质使然。它是一个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开始主动承担责任、逐渐建立自己的个性、成就一
个完整自我的过程。这个时候叛逆的孩子更需要理解和帮助。
同时,父母也应该认识到,孩子的叛逆其实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品质与个性。例如,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命令式的说教,武断式的压制,无休止的唠叨以及家长在生活、
学习等方面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等,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日积月累,孩子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一旦发现孩子有叛逆心理,父母不要太过焦急,只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消极反抗期”,让孩子的心理恢复健康。
沟通是改善亲子关系的好方法。很多时候,如果父母从第三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叛逆,就会发现,孩子之所以出现叛逆心理,和自己也很有关系。有时候,父母会把孩子对自己的不顺从当成叛逆。不能正确地对待孩子的自我主见,很可能会激化孩子的叛逆心理。孩子越有叛逆心理,父母就越应该保持冷静,要提醒自己控制情绪,这也是给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的机会。
一般而言,内向型性格的孩子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这类型的孩子,父母应该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要做什么,同时向其他父母取经,适当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
依赖心理心理学家认为,缺乏自主性的人,通常是那些在情感上、情绪上高度依赖别人的人。孩子一旦有了依赖心理,就会像旋涡一样,吞噬其他积极的性格,例如勇敢、真诚等。所以,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有依赖心理,就必须及时地采取行动,帮助孩子克服。
孩子之所以产生并形成依赖心理,父母是罪魁祸首,因为他们的过度保护和宠爱,才造成了孩子自主人格的缺失。父母帮助孩子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事无巨细地帮孩子考虑,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日常生活的举动。如果孩子做事拖沓,生活条理差,老是寻求他人的帮助,则很有可能就是依赖心理在作祟。父母应该牢记一个原则:“孩子独立的过程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孩子呼吸一样。”不要让孩子在温室中成长,而是要让他经历人生中必经的磨难。
对于天性胆小怯懦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要学会放手,鼓励他们多接触外界的事物,多与其他人交往,多认识世界。孩子在探索与尝试中,自然而然会扔掉依赖心理。
自私心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自我意识的,慢慢的,他们才能把自己作为主体,同周围世界的客体区别开来。由此可见,孩子的自私心理是后天形成的。
自私心理的形成,表面看是孩子自我意识的无限扩大,但主要原因却是出在父母身上。例如一些父母不讲原则,孩子的需要不论合理不合理,一概满足。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气,而自私
正是“自我中心”的产物。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岁左右的孩子就有同情行为、利他行为和分享倾向,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会自发馈赠礼品、玩具,懂得对同伴表示同情和安慰。父母完全可以在这些阶段培养孩子的利他性,而不是一味顺着孩子,助长孩子的自私心理。
当然,自私是人类无法避免的顽疾。但是,自私心理严重的话,极
易导致其他不良品质的生发,例如说谎、陷害他人等。父母一旦发现孩子自私自利,不为他人着想,就一定要想办法纠正。自私心理将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一个自私的人是结交不到朋友的,也会被大家排斥在圈子之外。长此以往,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自尊。当一个人的自尊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就会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可以追溯到孩提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阴影,往往会成为自卑的诱因。在儿童时期,人的主体人格还没有确立,往往得不到外界的重视,孩子的自尊特别容易遭到父母的忽略和打击,落下自卑的祸根。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一旦形成,可能一辈子都要
置身于阴影之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严重的怀疑,不能正常地展示和发挥自己的能力,甚至怯于与人交往而孤独地自我封闭。心理学家形象地将自卑心理比作横亘在个体与成功之间一块巨大的挡路石。
因此,父母应特别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须尽早帮助其克服和纠正,以免形成自卑性格。
对于父母来说,首先应该注意自己的孩子在言谈举止中有无自卑的端倪。一般来说,心理自卑的孩子有一些显而易见的特征,例如服饰保守、说话闪烁、走路畏缩、不能敞开自己、不够自信等。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父母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改变他们的外在形象。
另外,作为父母,千万不能用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这样做就是天才也会丧失信心,也会自暴自弃。同时,想要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父母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当孩子尝试到了成功,他们就会反复被成功所激
励,变得更为自信。
自负心理孩子之所以产生自负心理,虽然原因不一而足,但总体来说都是由于对自我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
他人的评价犹如一面镜子,个体借以认清自我。对于孩子来说,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是主要的途径。如果孩子听到的都是父母不顾事实的夸奖与表扬,孩子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没有缺点,是一个完美之人,就很容易产生自负心理。
自负的孩子对自己认识不足,只看重自己所具有的优点与长处,忽视自己的不足与短处,同时夸大自己的能力。在自负的孩子身上,他们往往给人的感觉是眼高手低。自负的孩子有时候还会拿己之长与人之短相比较,以显得自己比别人优秀得多,陶醉在一种虚假的满足里不能自拔。其实这是缺乏自我认识,没有自知之明,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了井底之蛙。
有些孩子自尊心比较强,怕自己比不上别人,更担心别人会因此看不起自己。自尊心过度敏感,也会激发自负的心理。心理学家称之为“虚设保障”,其实一戳即破。
对有自负心理、骄傲自满的孩子,父母应该对症下药,在适当的时候“冷”孩子一把,别让他在洋洋自得里对自己失去准确的判断。例如
尽量少在人前表扬孩子,以免激发孩子的虚荣心和自负心理。尽量减少他在人前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孩子远离自我炫耀。尽量交给孩子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一方面增强他的耐挫力,一方面让他感到自己能力不足。
自负心理虽然不像自卑心理那样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但却限制了孩子日后取得更好的成就;同时,自负心理势必会伤害到其他人,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不利。这些都是父母应该认识到的。
P12-1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