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人文之光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
23.5
5.9折
¥
40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刘勇,杨志 主编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35435
出版时间2008-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0元
货号20317155
上书时间2024-10-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丛书,侧重于关注北京文化发展中能引发人们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有助于推进北京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尽量吸收北京文化研究的*成果,达到历史与,现实的合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丛书注重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每本书都具有“新”、“深”、“广”的特点。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绪论
上编
一、纪录:精彩的瞬间和不灭的记忆
二、宽容:悲喜之间温暖的人性
三、尊严:在赛场上得到完美阐释
四、信念:运动员心中永恒的圣火
五、勇气:挑战困难,不断向前
六、真情:奥林匹克拒斥虚假和媚俗
七、谐趣:激烈竞争中的轻松时刻
下编
八、火炬:照亮人类的璀璨文明
九、会徽:浓缩奥林匹克精神
十、创新:突破自我,追求超越
十一、魅力:奥运会上的艺术与文化
十二、传统:由古希腊走向现代文明世界
十三、教育:奥运会初的意义
十四、申奥:失败乃成功之母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丛书,侧重于关注北京文化发展中能引发人们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有助于推进北京文化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尽量吸收北京文化研究的*成果,达到历史与,现实的合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丛书注重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每本书都具有“新”、“深”、“广”的特点。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主编推荐
五千年华夏文明传统,三千年独夫历史底蕴,一百年奥运人文精神,交相辉映在今日北京。 本书关注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把探寻的目光投向百年奥运,不只是泛泛查找它们的举办规模、参加人数、世界纪录等“宏大叙事”,而是深入下去,细细观察举办过程中发生的那些具体的、细微的事件。
精彩内容
一、纪录:精彩的瞬间和不灭的记忆
纪录绝不仅仅只是一串数字,它代表一种高度,代表一种向自我极限挑战的勇气,代表一种人类贵、分量、有价值的精神。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纪录;在人类的历史当中,有无穷无尽的纪录,有好的,有坏的,有激动人心、令人鼓舞的,也有阴暗晦涩、令人耻辱的,我们活在纪录组成的生活之中,有时我们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我们不敢擅自突破纪录。
奥林匹克也有纪录,与其他纪录不同的是,奥林匹克的纪录则是等人来打破的,我们为那些打破纪录的运动员欢欣鼓舞,为他们毫无保留地大声喝彩,他们打破纪录的精彩瞬间将永远留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中。这就是奥林匹克纪录的价值,是它的人文精神。它教会了我们如何突破自我,而且永远真正地鼓励我们去这样做。
刘长春: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人
作为世界上人口多的国家,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是曲折的。刘长春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著名男子短跑运动员,是个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他创造了中国人的纪录。
刘长春,1909年出生于辽宁省金县,从小就表现出了运动天赋,尤其擅长短跑。他的技术特点是步频快、步幅大、动作向前性好。1929年5月31日至6月2日,刘长春在沈阳举行的第14届华北运动会上,一举打破100米、200米和400米三个短跑项目的全国纪录,成绩分别是10.8秒、22.4秒和52.4秒。当时这些成绩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因为1928年阿姆斯特丹奥运会100米冠军的成绩也是10.8秒。
“九一八”事变后,刘长春随东北大学入关来到北平。1932年,日本当局许以高宫厚禄,要他代表“伪满洲国”参加第10届奥运会,妄图利用他的成绩提高“伪满洲国”的声誉。5月,他在天津的《大公报》上发表声明,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此举受到张学良将军的赞赏,张学良随后出资1600美元,派他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这样刘长春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成员,1932年首次参加了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7月6日、7日,上海新闻界、体育界及团体,为刘长春饯行,到场者将近2000人,场面热烈。7月8日,刘长春及宋君复自上海搭乘邮轮,出发前往美国洛杉矶展开中国奥运首航。
邮轮经过神户时,有日本记者上船采访,询问刘长春是否代表“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刘长春立即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然代表大中华民国。”不久,邮轮邮报员送来一封电报,是日本体协致“满洲国”参加奥运代表选手一路顺风大获胜利的电文。刘长春生气地回答:“船上只有中华民国的代表,没有满洲国的代表!”说完就将电报退还。经过21天的海上行程,邮轮在7月29日抵达洛杉矶,受到筹备会人员及侨胞的热烈欢迎。筹备会人员以警车开道,将两人送到选手村。
论实力,他已具备了世界水平,但由于25天的长途跋涉,他的体力和运动能力都下降了很多,到达洛杉矶的第三天即参加100米预赛,仅以11.1秒的成绩名列小组第五名,未能进入下一轮比赛。在200米比赛中,他跑出了22.1秒的好成绩,发挥了自己的水平,但仅获小组第四名,也未能进入复赛。比赛结束后,刘长春因路费不够无法回国,后来是在当地华侨的捐助下,才回到了祖国。1933年,在旧中国第5届全国运动会上,刘长春以10.7秒和22秒的成绩再创100米、200米两项全国纪录,并夺得冠军。其中10.7秒的100米纪录保持长达25年之久,直到1958年才被打破。
1936年,刘长春第二次代表中国,参加了第11届奥运会,同样由于28天的海浪颠簸,体力消耗较大,而未能取得好的成绩。1938年3月,刘长春在长沙失业,并离开了体坛。1942年2月至1945年5月,他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讲师。在此期间,他被日本殖民当局以“反满抗日”的罪名关进监狱,囚禁月余。1946年以后,他先后在沈阳中正大学、北大体育系、长春师范大学、大连工学院等校任教。刘长春从事体育教育40余年,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一贯严于律己,坚持求实精神,重视加强体育基本功训练和“示范动作规格化”,倡导启发式教学。他说:“一个学生、一个运动员只有吃大苦,有拼劲,将来才能有成就。”刘长春于1983年3月21日逝世,终年74岁。在他的身上展现出了中国代运动员艰苦跋涉的精神。
2008年奥运会召开时,刘长春的后代将被邀请参加开幕式等主要活动,这表明刘长春所书写的纪录没有被忘记,他付出的汗水将成为国人共有的财富。
许海峰:中国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有个参加奥运会的人,就有个获得金牌的人,他就是许海峰,他突破的纪录是一项让中国人感到耻辱的纪录,这个伟大的突破被人们称作“零的突破”。
1984年7月29日,是一个令很多中国人都难以忘记的日子。这天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比赛开始了,伴随着射击赛场的枪声,奥运会历史上中国人获得的块金牌产生了,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夺得了手枪慢射50米冠军。同时,他获得的这枚金牌也是本届奥运会的枚金牌。由于大会组委会对中国运动员的实力估计不足,以至于在射击赛场没有准备好五星红旗,使颁奖仪式延迟了45分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许海峰颁奖,他说:“中国运动员获得本届奥运会的枚金牌,今天是中国体育伟大的一天。你们很高兴,我也很高兴,我为能亲自把这块金牌授给你们而感到荣幸。”
许海峰,1957年出生,安徽和县人。小时候就喜欢打弹弓,向往着当一名手拿钢枪的战士。高中毕业后他报名参军,体检合格,但因年龄比规定小8个月,没能如愿。他想让他父亲去替他说情,可父亲说:“有本事靠自己。”这句话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1975年,许海峰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公社务农,他用积攒下的钱买了一支气枪,打枪成了他业余时间的乐趣。后来,许海峰被招工回城,在新桥供销社当了一名营业员。他没有接受过射击方面的专业训练,但他却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练就了一手高超的射击技术。他的射击特长被发现后,1982年人选安徽省射击队。1983年,在第5届全国运动会的射击比赛中,他获得气手枪和自选手枪慢射两个项目的两枚银牌,他还参加过两次国际比赛,取得了大赛的经验。
1984年,27岁的许海峰作为中国代表队成员参加了第23届奥运会。比赛于7月29日上午9时开始。许海峰走上40号靶位,头两组他打了两个97环,第3组打了93环。打到半程,曾参加过4次奥运会并获得过冠军的瑞典老将斯卡纳克尔仍然暂时领先,许海峰沉着冷静,稍微休息之后,继续较量。后一枪发射之前,他的成绩和斯卡纳克尔不相上下,靶场上气氛十分紧张,许海峰手中的枪四举四放,人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啪!”子弹射出。10环!许海峰的总成绩达到了566环,而斯卡纳克尔比他少一环,不得不退居亚军。中国的枚奥运会金牌就这样诞生了,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陈先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与许海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队友王义夫获得第三名。许海峰和王义夫站上领奖台,两面五星红旗伴随着国歌声缓缓升起,展示着中国体育的崛起。
1986年,许海峰又在第10届亚洲运动会上获自选手枪冠军,并以660环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还与队友合作夺得自选手枪团体金牌和气手枪个人金牌。同年在全国射击分项赛上又以662环的成绩,超过小口径自选手枪慢射世界纪录。1984年,国家体委为许海峰颁发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4年和1986年他两次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退役后许海峰任中国射击队教练,他的弟子们也先后登上了奥运会的颁奖台。
林莉:位在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人
夺得奥运会的金牌固然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但是有时候奥运会的夺冠成绩却不是那么特别令人激动,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好是在夺得金牌的同时能够打破世界纪录,那就是好有说服力的奥运会金牌了。中国个实现这种壮举的运动员是林莉。
林莉生于1970年,江苏南通人。7岁开始学游泳,9岁进入江苏省少年业余体校。她柔韧性好,爆发力强,心肺功能超过同龄女孩。可是,因个子矮小,进省游泳队几经周折。她性格倔强,坚强,能吃苦。在一次地区性比赛中,她的腿上长了个红疖子。马上要比赛了,她走到教练跟前说:“教练,快把我腿上的疖子挤一下!”教练帮她挤出脓血,贴上一块胶布后,她马上就站到了出发台上。这件事使刚当教练不久的张雄很受感动,他慧眼识英雄,预感到眼前这只“丑小鸭”终有一天会变成白天鹅。少言寡语但是悟性极高的林莉懂得教练的心思,她要以自己的方式回报教练,师徒两人似乎有一个无声的约定。
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就要付出超人的代价。林莉的训练量大得惊人,每天从6000米渐增到15000米、20000米。她默默承受着。1987年全运会,她打破亚洲纪录,荣获全国冠军。1990年北京亚运会,她再夺四块金牌。她已经蓄足了劲,准备冲刺世界冠军。
1991年1月7日,在澳大利亚帕斯举行的第4届世界游泳锦标赛上,林莉勇夺女子400米混合泳金牌,成为中国游泳史上的个世界冠军,从此名扬海外。她还在该次比赛中获得200米混合泳的金牌。其实,林莉早在1988年就参加过汉城奥运会的比赛,并在200米、400米混合泳上均获得第7名。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林莉已经成为中国泳坛五朵金花的领军人物。在200米混合泳比赛中,蝶泳时她入水稍慢,被落下很远。仰泳时奋勇冲上,超过对手,后50米自由泳时,她全力冲刺,埋头碧波之中,两条胳膊犹如风车不停翻转,终于战胜了所有对手,夺得冠军,并以2分11秒65的成绩打破了该项目世界纪录,林莉由此成为我国个在奥运会上打破世界纪录的选手。在本届奥运会上,她不仅获得了200米混合泳金牌,还获得了400米混合泳、女子200米蛙泳的两枚银牌,成为中国队中获得奖牌多的游泳运动员。
到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当时已经26岁的林莉在退役担任教练之后,再次出现在奥运赛场上,并夺得了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的铜牌。林莉也同时创下了中国游泳队中年龄和连续参加三届奥运会的游泳选手纪录,体现出了一个运动员执著不息的运动精神。
1997年底林莉退役,并先后在香港游泳队、江苏省游泳队担任教练。2001年,林莉抱着学习语言的目的来到美国旧金山,并在当年游泳队友王晓红的介绍下,与美国硅谷波音公司的气象科学博士冯九华相爱、结婚。林莉于2003年4月,顺利生下女儿冯伊玲。她现在的重点是家庭,同时能继续执教游泳事业,在美国她已经很心满意足了。对于2008年奥运会,林莉表示一定会回北京看比赛,并希望中国能够吸取各国经验,继续培养并涌现出更多的游泳冠军。
斯皮里东·鲁伊斯:现代奥运会的位马拉松冠军
马拉松是奥运会上艰苦的比赛项目之一,能考验参赛者的意志品质,现代奥运会的位马拉松冠军是什么人呢?他的身上有什么样的精神值得后人纪念呢?
1896年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田径比赛的潮就是马拉松比赛——那是希腊人永恒的骄傲。马拉松比赛起源于一个古老的希腊传说:公元前490年,希腊在马拉松战役中大胜波斯人,一位古希腊军士菲里皮德斯从马拉松徒步跑到雅典,向雅典人民报告希腊军队以少胜多打败了波斯大军的喜讯。在跑了近40公里的距离到达雅典之后,他刚喊出:“我们胜利了!”便倒在地上累死了。作为现代奥运会的象征,希腊非常重视马拉松比赛,也非常渴望能将首届现代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金牌留在希腊。
今天马拉松比赛的距离为42.195公里,与当时菲里皮德斯跑的距离并不一致,它是1908年伦敦奥运会时,组委会为满足英国皇室观看马拉松比赛的要求,特意延长2公里而形成的。届奥运会的马拉松比赛距离为40公里。
1896年4月10日马拉松比赛这一天,雅典全城热闹非凡。中午,18名运动员聚集在马拉松战役烈士墓旁。随着发令枪响,23岁的希腊士兵斯皮里东·鲁伊斯上路了。鲁伊斯服兵役之前在雅典靠送饮用水为生,奥运会开幕的5天前,他参加预选赛入选希腊队,获得参赛机会。开赛之后,澳大利亚选手弗莱克曾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几位成绩很好的选手因为不适应满是尘埃和石头的道路,不久便纷纷垮了下来。唯有斯皮里东·鲁伊斯越跑越好,越跑越快。鲁伊斯穿着乡亲们捐给他的鞋,在距离帕纳辛奈克斯体育场还有4公里的时候,鲁伊斯基本上确立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当鲁伊斯个跑进帕纳辛奈克斯体育场后,全场10万观众为他鼓掌喝彩,康斯坦丁王子亲自陪同鲁伊斯跑完后的几百米,国王乔治一世激动地跑出包厢,迎接这位希腊的英雄。斯皮里东·鲁伊斯终以领先第二名7分钟的优势夺冠,全场爆发出地动山摇般的欢呼声,没有什么项目比马拉松夺魁更能令希腊人自豪了。为了纪念斯皮里东·鲁伊斯的历史功勋,希腊政府在他去世之后,将其安葬在雅典潘纳辛纳依科体育场看台的层,以此永远缅怀这位民族英雄。光阴荏苒,斯皮里东·鲁伊斯这个名字在西方文字中几乎成为马拉松的代名词,给希腊带来了永恒的骄傲。
1873年1月12日,斯皮里东·鲁伊斯生于雅典附近的山区,在成为现代奥运会历史上首位男子马拉松比赛的冠军之后,人们不断地向他赠送手表、珠宝、缝纫机、美酒等礼品,以表达对他的崇高敬意,还有人要为他终生免费理发、免费做衣服、免费提供饮食等等。不过鲁伊斯终只从礼物中挑选了一匹马和一驾马车,继续回到家乡过着简朴的农村生活。
鲍勃·比蒙:高原上惊世一跳
跳远始终追求更远的纪录,那是一种向人类自身极限挑战的精神。奥运会历惊人的一次跳跃,来自于美国黑人运动员鲍勃·比蒙。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跳远比赛。比赛开始时,天气阴沉欲雨,但跳远场边仍聚集着不少记者。一个名叫比蒙的美国黑人运动员年仅22岁,几乎可以算是无名之辈。虽说他此前也战胜过世界纪录保持者波士顿,但波士顿从不重视普通的比赛,只有大赛他才会全力以赴。如果某个无名小卒曾赢过波士顿几次,实在算不得新奇。正因为如此,人们几乎没怎么关注过比蒙。
比赛开始后,轮到比蒙次试跳。只见他轻松地助跑、踏跳、腾空,并拼命将两条腿伸向前方,那架势看上去似乎会在落地后一屁股往后坐回去。突然。他如同袋鼠一般地将上身一屈,身体前倾后着地。还没等裁判去测量成绩,看台上已响起热烈掌声,许多人认为仅凭他那杂技般的腾空技巧就该得一枚奖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