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字版)
  •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字版)
  •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字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字版)

21.34 5.1折 42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钱文忠

出版社中国盲文

ISBN9787500242673

出版时间2013-04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1783062001750372352

上书时间2024-08-29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被誉为“蒙学第一书”。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字版)》中钱文忠教授潜心三年,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重新解读《三字经》,融汇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并通过《三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认真、详细的梳理。

作者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著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
自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

内容摘要
 一本传统的儿童识字课本,为什么会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为什么它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父母都对孩子宠爱备至,但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那么,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怎样才能让孩子把学习变成自愿自觉的呢?《三字经》作为传统教育的启蒙读本,是如何教育孩子认识与人类生存相关的事物的?又是怎样告诉孩子为人处世的?人类的基本情感有哪些呢?在《三字经》中,为什么要把“仁”排在最前面?不妨,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怀着现代人的激情,读一读《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字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集)》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并通过《三字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一次认真、详细的梳理。

精彩内容
 先谈一下正面的例子。汉宣帝的时候,有叔侄两个人,一个叫疏广,一个叫疏受。疏广是叔叔,疏受是侄子,叔侄两个人都当了比较大的官,一个是太子太傅,另一个是太子少傅,都是教育太子的大官。叔侄俩教育完太子以后,决定告老还乡。皇帝为感谢他们,就赏赐了他们一大笔钱。这叔侄俩回到老家以后,按照传统观念,该给孩子准备好多财产,留下好多钱。但是,回去以后没看见他们叔侄俩有这个动静,只看见他们俩经常在村里举办宴席,请自己的一些亲友,请村里的孤寡老人,请附近那些没有人关心、比较贫苦的人来赴宴,白吃白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花钱像流水一样。疏广和疏受的孩子们看着不敢说,但是心里担心:“你们这么折腾的话,拿什么留给我们呢?”孩子们就托族里的长老去跟疏广、疏受打招呼:“这么花钱,孩子将来怎么活?这样花钱,给孩子留下什么呢?”疏广、疏受就跟长老讲了这么一段话:“我们做父亲的,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们怎么不知道该给孩子留点儿东西呢?但是,我们疏家已经薄有田产,如果孩子勤劳一点、刻苦一点的话,是不会比别人过得差的。我们把那么多钱留给他们,只能使他们变得懒惰,变得依赖,从小锦衣玉食,消磨斗志,对他们恐怕没有什么好处。”这个长老把疏广、疏受的话传给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一下子领悟到父亲的深意所在。在现代社会当中,人们也会经常考虑给孩子留点儿什么。孩子还很小,就琢磨着他将来要结婚,先把房子给他买好;孩子刚刚进人大学,就琢磨着给他买辆车。在传统中国有一句话:“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与其留给孩子千两黄金,还不如留给他一种安身立命的知识,给他创造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对学习的渴望和对学习的依赖,而不是对财产的依赖。接下来是一个反面的例子。汉宣帝的时候,有一个御史大夫,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部长,叫陈万年。他是一个谨小慎微、溜须拍马的人。而他的儿子陈咸,却是一个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官员,官职没他父亲那么高,但从不避权贵。父亲陈万年担心:“你小子这么弄下去,将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看你得罪那么些人,还好有我在。我人缘好,位置高,还能罩着你,但我总有走的一天,我走了以后你怎么办?这不是要被人整死吗?”所以,有一天晚上,他下定决心找儿子谈谈。陈万年躺在榻上,儿子恭恭敬敬站在屏风后聆听。陈万年教育他:“你应该像我一样,圆滑一点,变通一点,要明哲保身……”唠唠叨叨一番车轱辘话。儿子陈咸站在那里也累了,“扑通”一声,一头就撞到屏风上。这可把陈万年给惹火了:我好心好意在这儿通宵地教育你,你却在那儿打瞌睡!他爬起来,举起拐杖要去打陈咸。古人有种说法:“小杖受,大杖走。”这也是儒家的规矩。陈咸扭头就跑,跑的时候扔下一句:“你问我为什么打瞌睡,我告诉你,你说的话我都懂,无非是让我像你那样溜须拍马嘛!”以上两个父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可是哪个人的教育方法好呢?我们常说:“爱其子,则为之计深远。”上面两位父亲的做法,哪一个是真正为孩子的长远做打算的呢?P18-2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