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养:曾仕强给中父的教子忠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教养:曾仕强给中父的教子忠告

12.27 4.1折 29.8 八五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曾仕强//刘君政

出版社商务国际

ISBN9787801038371

出版时间2012-03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9.8元

货号1790620986762326016

上书时间2024-08-27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这本《教养(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由曾仕强和刘君政著。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开讲中国式教养之道。一个人才辈出的家庭三代人70年人才成长方案。
一大目标,三大范围,六大重点,九大问题,现代家庭培养子女的正途大道。

作者简介
刘君政,祖籍福建,生于1935年,教授。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教育行政硕士,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历任台湾师范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高雄师范大学教授,胡雪岩教育基金会理事。
曾仕强,祖籍福建,生于1935年,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目录
第一章  子女为什么需要教养
  生养子女是家庭的责任
  子女必定需要教养
  教养子女的要点
第二章  怎样提供正常的家庭环境
  夫妻之间“约法三章”
  父母与亲友的互动影响子女的教养
  家庭布置要保持简朴整洁
第三章  父母怎样扮演各种必要的角色
  父母的角色分工
  父亲应扮演的角色
  母亲应扮演的角色
第四章  怎样了解子女的成长状况
  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全心接纳自己的子女
  和子女共同成长
第五章  怎样采取适当的管教方法
  管教子女需要把握原则
  管教子女应保持正确态度
  管教子女应掌握方法
第六章  怎样指导基本的生活技能
  指导子女生活技能的原则
  子女需要的基本生活技能
  避免子女沾染不良习气
第七章  怎样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念
  父母应教子女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
  避免子女养成错误的生活观念
  培养子女正确生活观念的要点
第八章  怎样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培养子女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防止孩子养成不良生活态度和习惯
  养成良好生活态度和习惯的原则
第九章  怎样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
  使子女心理正常的办法
  使子女身体健康的要领
  促进子女身心健康的原则
第十章  父母怎样检讨改进教养的成效
  检讨的方法
  评量的标准
  奖励的方法
后记
附录

内容摘要
 这本《教养(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由曾仕强和刘君政著。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先生,从小受到身为中学校长的父亲的谆谆教导,成家立业之后,与夫人刘君政女士秉承父辈教子之道和中国传统家训,融合现代西方的教育理念,在成功培育一女二子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式教养方案——父母应从“一大目标”出发,围绕“三大范围”,掌握“六大重点”,解决“九大问题”,引导孩子在成长中打下坚实的底子,去赢得美好的未来。
曾仕强夫妇总结的这本中西合璧的人才成长方案《教养(曾仕强给中国父母的教子忠告)》,为中国父母培养身心健康、堂堂正正、自立自强的孩子提供了最合乎需要的指导。

精彩内容
 我们常说:“成家立业是人生的大事。”可见“成家”和“立业”,对人生来讲,都是同等重要的事情。
一般人讲到“成家”,总以为是指“结婚”而言,好像结了婚,就等于成了家。其实不然,结婚只不过是成家的开始,可以说是走出了第一步。如果从此停止,不再往前走,不生儿育女,就不能算建立家庭,充其量只是一对夫妻而已。我们常常称呼这样的夫妻为“小两口”,是不是?
欧美人的家庭,以夫妻为主轴。他们往往把家庭的关系缩小到夫妻两个人身上,和父母的关系,.和兄弟姊妹的关系,以及和子女的关系,都是短暂的,一段时期过去,彼此就分开了、离散了。甚至于夫妻的关系,也可能是短暂的,一段时间下来,觉得合不来,便可以分居、离婚,劳燕分飞,两个人分开、离别,各走各的。
中国人的家庭,以父母子女为主轴,我们把家庭的关系扩大到三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
欧美人的个人主义思想,使他们的人生从个人开始,又以个人孤孤单单地结束。一个男人或女人,找到了另外一个女人或男人,两人结婚成为夫妻,叫做一对。这一对夫妻,生了子女,才成为一
个家庭。子女长大成人,各自成婚,就离开父母的家,各自建立新家。这时候老家又回到原来一对的情况,不过已经是年老的一对,而不是年轻的一对。这年老的一对,不太可能同年同月同日死亡,所以其中的一个先走一步,又剩下孤零零的一个人。从一个人开
始,以一个人结束,这是欧美人自作自受的结果,谁叫他们要主张个人主义呢?
中国人的家族主义思想,认为人一生下来,便应该受到家人的照顾,一直到死亡,也应该在儿孙满堂的情况下,安详地离去。中国人好像特别喜欢热闹,特别害怕寂寞,所以一生下来就要和父母睡在一起,临终的时候,也要眼睁睁地盼望子孙到齐,才肯闭上眼
睛。
对中国人来说,子女特别重要,有三个主要的原因:第一,子女是父母的骨肉,也是父母老年的依靠。
家庭中的关系,可以大致分成三种:那就是夫妇关系、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依社会学观点,夫妇关系是一种交互关系,父子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而兄弟关系是一种并列关系。
夫妇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论基于哪一种因素而结婚,婚后共同生活,必须以“互相尊重、彼此包容”来互动。也就是以家庭为共同的目标,建立一种交互关系。
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从父母这一边来看子女,先得有共同生活的夫妻关系,基于这种现实,才有生儿育女的理想,所以对产生的子女十分慈爱;从子女这一边来看父母,没有父精母血,便没有自己的存在,基于这种现实,产生纯粹的精神性的孝思。从理想上讲,子女总希望孝顺父母,不过在实际上,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做,以致出了差错,做出了不孝的行为。
其实,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原本是一种因果关系;而父母不像父母,子女不像子女,也离不开因果关系。父母的教养是因,子女的行为表现是果。
兄弟、姊妹彼此并列,在父母的教养下,互相影响,也互相砥砺,同样是一对父母所生,兄弟姊妹的发展并不一定相同。
子女是父母的骨肉,这一点全世界的人都承认,没有人会反对。但是子女是父母老年的依靠,就见仁见智,有不同的看法了。
有人主张生儿育女原本是父母自己要做的事,我们事先并没有征求子女的同意,便糊里糊涂地把子女生下来。子女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是不是一种不满意的表示?既然如此,父母对子女没有恩惠,子女对父母也不必有所报答。父母老了,是父母自己的事,怎么可以依靠子女呢?子女自己有一天也会年老,还不是一样要靠自己!
有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懂
得互助的道理。父母年纪大,子女奉养父母,成为父母的依靠;子女自己成为父母之后,年纪老大,同样可以依靠自己的子女。何况子女在幼小的时候,也依靠过父母,在父母年老的时候,让父母依靠子女,当然也是应该的。
也有人说,子女孝顺父母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孝是一种自然的法则,而人不能违背自然法则,所以子女成为父母年老的依靠,不单是供给年老的父母东西吃,而且应该心中充满尊敬和爱,以父母能够享用子女所敬奉的衣食为最大的快乐,才合乎孝道的精神。
第二,子女是家庭的一分子,也是家族的继承人。
结了婚的夫妻,生育子女是一种天性。我们已经说过,还没有生育子女的年轻夫妻,不过是“小两口”,至少生了一个孩子,才真正成为一个家,可见子女是家庭的重要分子。旧式的家庭,年轻人结婚成为夫妻之后,在父母的盼望之下,要赶快生儿育女,而且还希望先生男孩,才比较放心。现代家庭,新婚夫妻可以迟延两三年,把事业基础打好,等到经济状况好一些,才生育子女,而且男孩女孩都一样好。
当然,现代人也有不喜欢生育子女的,认为生儿育女会干涉夫妻之间的爱情享受,增加夫妻的各种负担,妨碍夫妻的行动自由,甚至会阻碍夫妻的事业发展。等到年纪大了,失去生育的能力,才发现自己年老珠黄,生命又无人延续,因而悔恨,深深觉得歉疚,恐怕已经太迟了。
男人要打仗,防御敌人;女人应该怀孕、生育子女。这种人的天性,组成了男女合作的家庭。一对夫妻所生的子女,不一定个个都遗传相同的资质。实际上子女当中,有的比较聪明,有的比较健康,有的反应比较快,有的比较守成。为了让自己的子女能够截长补短,互相帮忙,以免兄弟姊妹之间产生太大的差距,影响彼此的感情。做父母的,总希望在自己看得见的岁月里,子女长大结婚成家之后,仍然不要分家,形成三代同堂甚至五代同堂的家族,可以扩大互助的范围,增加亲人之间的联系,而促进亲戚的密切关系。
我们都明白“截长补短”的道理,中国人主张三代同堂,便是让子孙有这种截长补短的机会,一家人互相帮助,会读书的专心读书,喜欢学技术的可以放心去学,而喜欢种田的也安心地在家务农,这样构成“耕读之家”,各人发挥所长,共同促进整体的发展。P004-00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