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的新匠人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
20.61
4.0折
¥
52
全新
库存32件
作者百匠大集出品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0310
出版时间2017-05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2854684
上书时间2024-07-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周华诚编著的《这个国家的新匠人》主要讲述了中国的15位80后匠人的故事。
他们前所未见,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新审美、新价值观和新的手艺。他们是新时代的匠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他们的时间仿佛是静止的,静静的做着自己的事,坚持着自己的品质。他们一直用心之作,是“旧”传统与“新”文化的桥梁,他们保留传统工艺的精髓之处,也在工艺中加入新时代的元素,他们是水墨年糕世家的第三代主理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绸画缋的唯一传人,是执着的年轻漆器人,是传统黄酒的重度痴迷者……他们也有过痛苦,有过挣扎,有过迷茫,有过妥协,但他们会一直坚持,坚持做好自己,这也是他们的匠心。
作者简介
周华诚,作家,影像记录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文创品牌“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浙江省作协“新荷人才”实力作家。出版作品有:散文集《一饭一世界》《西湖时光:遇见24节气》《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等,中短篇小说集《我有一座城》《没人知道你在寻找什么》,影像书《小世界》《爱比技巧更重要》等十余种,有作品被翻译成韩文、英文、阿拉伯文。作品《父亲的水稻田》入选黄山靠前摄影节。新作品《草木滋味》《造物之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
目录
在流水线和大批量工厂生产的时代, 在追求“物美价廉”的大潮中, 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却逆流而行。他们浸淫于一个自己喜爱的行业, 坚守每一道笨拙而质朴的工序, 用新的工艺和现代的范式, 服务于新的人。他们对一个个熟悉的物件进行重新想象和定义, 让它们与当代有关。他们因此被称为新匠人。 他们来自传统, 尊重前辈, 同时他们也必须是反叛者。他们洞悉所在行业的流行趋势及技术变革, 同时恪守本国的文化基因。他们是“旧”传统与“新”文化之间的纽带, 他们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 也在工艺中加入新时代的元素。 他们有过痛苦, 有过挣扎, 经历过迷茫, 也走过岔路, 但他们始终坚持, 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人们好奇于他们的未来, 如同世界好奇于今日的中国。
内容摘要
《这个国家的新匠人》由周华诚编著。
在流水线和大批量工厂生产的时代,在追求“物美价廉”的大潮中,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却逆流而行。
他们浸淫于一个自己喜爱的行业,坚守每一道笨拙而质朴的工序,用新的工艺和现代的范式,服务于新的人。他们对一个个熟悉的物件进行重新想象和定义,让它们与当代有关。他们因此被称为新匠人。
他们来自传统,尊重前辈,同时他们也必须是反叛者。他们洞悉所在行业的流行趋势及技术变革,同时恪守本国的文化基因。他们是“旧”传统与“新”文化之间的纽带,他们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也在工艺中加入新时代的元素。
他们有过痛苦,有过挣扎,经历过迷茫,也走过岔路,但他们始终坚持,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人们好奇于他们的未来,如同世界好奇于今日的中国。
精彩内容
壹我叫李晶。
我是从戏曲开始,慢慢接触到团扇的。我是85后,像我这一辈的,或更小一点的年轻人,其实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了解并不多。我也是从高中才开始接触到这些。
有一天看电视,偶然地听到一段唱腔特别美妙。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京剧《锁麟囊·春秋亭》里的几句:“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
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我一下就被迷住了,如痴如醉。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旦角,穿了一身的红,特别美。从那时候开始,我有意识地去找一些戏曲来听,越来越喜欢,就好像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园林里,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渐入百花深处。
我到杭州上大学,专业是工商管理,但我特别喜欢戏曲。大学里开设有京剧培训班,我就特别积极地报了名,上课第一天,我整整提前一小时就到了。每堂课我都听得特别认真,虽然不一定唱得有多好,至少是非常投入。
就这样,我有幸跟随浙江京剧团的叶盛华老师学戏,唱旦角,算是能慢慢地领悟到戏曲之美,还有它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此外,跟戏曲相关的道具,比如戏服、扇子、点翠等等,保留了很多传统工艺,也
让我觉得特别美。
读研究生,我选择了设计专业,有更多机会学习戏曲。跟戏曲相关的东西,我都特别留意,武术、舞蹈、音乐、诗词、道具、服饰……戏曲是我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它其实跟很多艺术是相通的,如果不了解,就很难深入领略到它的美。就这样,我开始涉猎得广一些、深一些。
比如说,旦角演员戴的头面,有一种是点翠。慢慢深入接触,知道还可以用鸟的羽毛制成,还能做得如此美丽,很神奇。
所以后来我研究生时做的毕业论文,也是选择了一个跟戏曲相关的题目,《论海派京剧服饰的特征》。
贰说到团扇,其实也是非常中国的东西。
在10年前,搞收藏的人玩团扇的还不多。似乎觉得它只是古代人日常生活用具。其实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古人就喜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
我们现在看古人的仕女图,经常可以发现她们袅袅娜娜地行走在后花园,花前月下,书房琴侧,手上执一柄团扇,平添了许多的含蓄婀娜之美。
我因为爱好戏曲,就开始留意和收藏相关的道具,有的点翠、银件什么的,万一能在收藏品市场上碰到,我一定会尽量买下。那时还是学生,生活费又不宽裕,记得有一次,我花了大半个月的生活费,人手了一件点翠。那是我收藏的第一件东西。
读研的时候,很意外地,我得到一柄有些年头的老团扇。很可惜的是,那把工艺很上乘的清代团扇,扇面缺损了。
我就去找人,决定用缂丝的扇面来修复。找来找去,很难,会缂丝工艺的人很少。
搞收藏,一旦入迷就很难自拔。我省吃俭用,把钱大多都花在收藏老物件上了。点翠、老绣片、银器、扇子都有一些。可是面对一些品相不是太好的东西,比如一把破损的扇子,我特别想把它修复起来。修不好,心里怎么都不是滋味。
那就自己想办法喽。我动了心思,自己去学修复老扇子。
扇子里头学问也真不少,比如那把破损的团扇,我就想用缂丝扇面来修复。缂丝,现在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找遍全国,也没有几个老师傅会做。辉煌的时候,它是皇家贵族用的东西。
缂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而缂丝的织法,是“通经断纬”。这种工艺形成的花纹边界,看起来好像是雕琢镂刻的效果,双面有立体感,特别精美。
另外,这种织法很复杂,也耗工时,每换一种颜色就必须另用一只小梭,织成一幅作品,需要变换数以万计的梭子。所以,古代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也确实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
我一心想要用缂丝工艺修复这柄老团扇,找到了老艺人,深入了解过后,更多的想法也慢慢在我心里形成了。
P39-4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