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56.74 6.4折 8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申雯清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6020130

出版时间202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11445063

上书时间2024-06-27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申雯清(1991- ),女,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现任教于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研究方向:民族经济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与社会文化。长期深入湘黔桂鄂民族地区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在南大、北大核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导论(1)

 第一节研究背景(1)

 一、省际交界区与省级中心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1)

 二、省际交界区的发展事关民族团结稳定大业(2)

 三、实现区域协调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3)

 四、省际交界民族地区的典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4)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5)

 一、研究目的(5)

 二、研究意义(8)

 第三节经济协同的理论基础与延伸探讨(10)

 一、理论基础(10)

 二、多元互动的经济文化协同发展(19)

 第四节国内外研究述评(21)

 一、国外省际交界区协同发展的研究动态(21)

 二、国内省际交界区协同发展的研究进展(27)

 三、现有研究的述评(41)

 四、研究展望(42)

 第五节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内容方法(43)

 一、研究思路(43)

 二、技术路线(44)

 ……

内容摘要
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省际交界区与省级中心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

自从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经济腾飞的序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大多数省际交界区,尤其是省际交界的民族地区,在空间上远离省际行政中心或经济中心,呈现区位的边缘性;经济上受相对发达城市的经济辐射较少,表现为发展的欠发达性。省际交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常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省际交界区与各省中心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却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据相关研究表明省际交界区与各省级中心地的差距实际上比城乡间的差距更大。同时,省际交界区既是省级经济政策的交汇区,又是区域摩擦的集中地,空间协调难度较大,统筹发展难点较多,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

中国省际行政的陆路边界线共66条,总里程长达5.2万多公里(不含国界线、海岸线),在边界区共分布849个县级行政区(不含市辖区)。据数据显示,我国省际陆路边界线连接的县(市)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以上。@可见,省际交界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是事关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议题。

中国省际交界区物华天宝,许多江河湖泊、名山大川都分布于此,生态环境自然天成,传统风俗保存完好,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诸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富饶中的贫困”③。因此,剖析这片神秘区域的经济发展机理,打破行政壁垒的阻隔,实现交界区的经济协同发展,是政府和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省际交界区的发展事关民族团结稳定大业

由于划分区域的标准通常需要自然单元与行政管理区的吻合,那些具有独特地理环境或地质构造的地区往往成为界线的所在。因此,从地理位置来看,省际交界区往往位于各省区的边缘地带。从人文环境上说,省际交界区具有文化习俗和民族传统的相似性和经济区位的同一性。

回顾中国的古代史,少数民族居民不断向政权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省际交界区迁徙,不断由平原地区向山区转移。正是在各民族居民不断迁徙与开发的过程中,省际交界区得以开发与利用。至今,位于省际交界区的壮侗走廊、土家苗瑶走廊、藏彝走廊、阿尔泰走廊等均为民族地区。

发展位于省际交界的民族地区意义重大,这将极大地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历史上,各民族的矛盾冲突大多发生于省际交界区,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省际交界区周边的人员流动性强。一旦某地起事,则可引发周边省份的连锁反应,从而形成联动机制。其二,省际交界区的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多为政治的盲点区。同时,省际交界民族地区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省际交界区的优势成立革命根据地,取得了省际交界区各民族人民群众的热忱支持和拥护

……




精彩内容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之一,省际交界区的协同发展正是题中之义。湘黔桂三省坡地区地处湖南、贵州和广西三省(区)交界之地,是中西部过渡的关键节点,是中国南部方言侗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域内传承着和谐共生的侗族传统文化,却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县域间竞争激烈、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资金短缺、环境刚性约束明显等制约。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势在必行。三省坡地区有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有自然禀赋、人文环境和旅游资源等相似性,也存在行政壁垒、地区GDP锦标赛、缺乏统一组织和参与主体、地方优惠政策差异、劳动力外流等协同障碍。本文认为湘黔桂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经济协同发展应建立以产业发展为主体、以文化为土壤、以城镇为载体、以交通为条件的跨行政区经济开发系统。特色产业是经济协同的主体内容,应合理规划和布局特色产业以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文化的经济效益是大多区域协同问题研究中被遗忘却重要的内容。侗族文化是经济协同的文化土壤,可充分利用区域内共通的侗族文化认同与社会关系,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本化转换,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民族文化的经济效益。中心城镇是经济协同的延伸载体。经济协同中应发挥经济增长中的“点”即中心城镇和次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多层级的小城镇网络体系,建立山地生态型的特色小镇。交通是经济协同的基础条件,通过将区域内交通干线连为一体以实现整体协同。
  最后,本文论述了“软硬结合、四联三支”的协同发展框架,需实现政策、文化、利益、组织的“四联合”,建立产业、城镇和交通的“三支撑”。通过组建区域链接组织、市场和利益共享机制、健全法制环境等多方配合的协作机制以保障协同的顺利实施。本文还提出设立湘黔桂三省坡侗族经济开发实验区、发展差异化的产业协同、形成人才培养机制等政策建议。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