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门子弟上大学
  • 寒门子弟上大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寒门子弟上大学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39.46 6.4折 62 全新

库存5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 著,田雷 孙竞超 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1392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2元

货号11209090

上书时间2024-06-27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安东尼·亚伯拉罕·杰克,出生于迈阿密的黑人穷孩子,作为一名“寒门幸运儿”,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走向成功。现执教于哈佛大学,任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寒门子弟上大学》是作者的第一本书,改写自他在哈佛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出版后荣获一系列学术奖项,并被《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大量报道。2020年,因本书的贡献,穆伦堡学院授予其名誉博士学位。

目录
 序 言 寒门也能出“贵子”吗? “来啊,跟我一起去意大利!” 有归属感, 或没归属感 这里就好像是高中 “炫富” “您能为我在书上签个名吗?” 面对教授, 轻松还是紧张 经营关系网, 还是独自单干 减负, 还是加压 “我,也,饿” 把她们当女仆吧 请你去排另一条队 春假期间的挣扎求生 结语 在录取之后 认真对待 “过去”: 穷学生的多样性 此时和此地: 从录取到融入 向前看: 政策解决方案 附录 注释 致谢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寒门也能出“贵子”吗?


“托托,我觉得,我们已经不在堪萨斯了。”

——桃乐茜,《绿野仙踪》


“别的黑人穷孩子在哪儿呢?”这是记忆中我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那时的我,还是一名肥嘟嘟的大一新生,梳着辫子头,走在阿默斯特学院的校园里。不一会儿,我就发现自己来到了校园主庭院的中心地带,站在约翰逊教堂外。草坪刚刚修剪过,看上去很清新,闪着深绿色的微光。那个夜晚,对于我这种迈阿密土生的外来客略有些冷,但初来乍到的新生在四处闲逛,躁动不安地互相问候寒暄,夜晚的空气中也飘浮着激动。话匣子打开后就再关不上,我被包围起来。没费多大工夫,新同学就带我通过了跨入大学的仪式,15年后,我现在称之为“破冰对话”——就是发生在你去吃饭或上课的路上,那些短暂且随意的闲谈,以自我介绍为主,仿佛不经意之间,同学们口头提及一段他们的学业经历,或者向所有愿意听的人讲述他们暑假的消夏旅途。

这些陌生人——我的新同学们——交换着他们夏日玩乐的趣事。有人出国旅行了好几周,有人在家里的避暑别墅内办了酷炫的派对,有人拿到了职业篮球赛的场边票,还有人接到邀请,观看电影的私人首映礼,据我所知,都是那些尚未到影院公映档期的电影。这些孩子多是白人同学,但黑人同学也会插话进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开始讲述自己护照印戳背后的精彩故事。班上就有一位黑人同学,漫不经心地提到她曾经坐过私人飞机。我当时就想到自己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其实就发生在数月之前:为了赶上阿默斯特的橄榄球招生行程,我乘坐达美航空公司的航班,从劳德代尔堡飞往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所有人都警告我,使得我非常害怕自己的耳膜会爆裂,于是乎,我,拼命嚼了5块绿箭薄荷口香糖。我搜肠刮肚,试着想出一个可以让我加入对话的故事。在我印象中,唯一能称得上家庭度假的一次,就是全家人驾车沿着95号州际公路,从迈阿密开往我们在佐治亚州的亲戚家。这些富家子弟有他们自己版本的夏天,但在我家,夏天仅仅是一个季节而已,是一百天挥之不去的酷热、潮湿和飓风。当然,还有该死的蚊子。

我被富人包围了;我在阿默斯特的一些同学是真有钱。阿默斯特的宣传手册骄傲地宣称,约有40%的学生获得了经济资助,但我知道,这句话的真意要反过来读:在这所学校,超过一半的同学来自能赚大钱的家庭,这让他们压根没有资格申请任何经济资助。但财富并没有让我感到惊讶。毕竟,我已经知晓了同富人一起上学是什么样子。我刚刚从格列佛预科学校(Gulliver Preparatory)完成高中学业,那是一所昂贵的私立中学,就位于迈阿密。虽然我在格列佛只待了一年,但那一年却让我初尝了未来的滋味,我也因此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了准备,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术上。我在格列佛交到了最好的朋友,是他父亲说服我开始吃五分熟的汉堡,而不是我们家里习惯的全熟汉堡,在高中最后一年,他收到了一辆车,还有费用全部付讫的横穿欧洲背包游,作为他的毕业礼物。我第一次听到“青年旅社”这个词,就是在他们家的西班牙风格的豪宅里,里面有两个家庭活动室,我们当时就坐在较大的那间闲谈。

然而,从我在格列佛的经历,到我在阿默斯特的发现,两种生活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差异。尽管财富已经不再让我震惊,但我确实曾因阿默斯特的肤色而感到惊讶。在格列佛,那些富家子弟,开着路虎揽胜车,炫耀着昂贵的度假旅行,都不是黑人。但在阿默斯特,在我的新同学里,却有很多富家子是黑人。

我在那天下午的发现,丝毫不差地映照了我多年后的阅读。我后来成为一名社会学的研究生,在阅读威廉·鲍恩和德里克·博克关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开创性研究《河流的形状》时,我又回想起初到阿默斯特的日子。鲍恩和博克发现,在他们所研究的28所精英文理学院和大学(其中既有常春藤盟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又有居于领先位置的公立大学,如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中,大多数的黑人学生都来自高收入家庭。我在阿默斯特的同学们也不例外,有些人是贝恩资本和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公子哥,还有些则是出身梅奥医学中心和麻省总医院的富家女。我则不然。我来自迈阿密的椰林区,是一个“赢在起跑线”项目(Head Start)的孩子。2013年,我的故土作为一处破败之地被《迈阿密先驱报》称为“被时间遗忘的街区”。我的母亲30多年如一日,穿着一件绿色的Polo衫,背后印着“保安”字样的白色大写字母,在庞塞德利昂中学的长廊里巡逻。白天,我大哥穿着他的淡蓝色制服,全身布满了漂白剂的斑点,在我从前的破旧小学里打扫教室;到了晚上,他还要在南迈阿密医院里清扫急诊室。

在我转学到格列佛之前,我同财富最亲密的接触要数奶奶讲给我的故事。在她成年后,占据她全部生活的,就是在有钱的白人家里打扫卫生,主要是医生和律师家庭。当我的堂兄因非法持有管制药品而被捕时,奶奶的一位律师雇主代表他出了庭,算作对奶奶20多年家政服务的回馈。奶奶从不八卦雇主的家长里短,但她间或还是会透露一些琐事,关于某次昂贵的采购或者某次奢华的家庭旅行。其中一家的父亲是一位民航飞行员,他曾邀请奶奶搭乘由他执飞的某次航班去旅行,这样一来,在登机旅客找位子就座时,奶奶就能听到雇主通过班机通话系统传来的迎客声。(奶奶压根就没去。)然而,即便是这些二手的叙述和没有回应的邀请,也已是我能接触到的极限了——于我而言,财富只不过是一种传说。听着我在阿默斯特的同学讲述他们的奇遇,仿佛我们坐在奶奶的膝头听她讲故事一样遥远,我早已学会让自己坦然面对,在一个富有且以白人为主的地盘上,成为少数的黑人穷孩子,从前在格列佛是这样,如今在阿默斯特也是如此。

那个下午,我匆忙得出的结论是合理的。美国的高等教育是极其不平等的,其阶级分化也令人不安。与有钱人家的同龄人相比,穷人家的年轻人,不论族裔为何,他们上大学的可能性要更低,而其中来自黑人和拉丁裔家庭的穷孩子就更没啥可能了。即便他们能够上大学,也很少就读于阿默斯特这样的学校。在美国的全部本科生中,虽然约有一半学生是其家庭中上大学的第一人——这部分学生又多半出身贫苦背景——但第一代大学生却不成比例地被分流至社区学院、以赚钱为目的的学院,还有某些更容易被录取的四年制学院。这些学校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资源匮乏,学生资助稀缺,在读生流失严重。

当然,这种不均衡在精英大学里却颠倒过来。学校在录取时选拔性越强,则它们录取的苦出身的学生人数就会越少,无论在阶级还是种族意义上,都是如此。安东尼·卡耐瓦莱和杰夫·施特罗尔是乔治城大学教育与人力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统计1982年至2006年间的大学生人口数据,他们的研究清楚地记录下这一现象。在录取竞争最激烈的大学梯队里,如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和斯坦福,来自全国收入分配排位后半段家庭的,只占全部本科生的14%。而在录取竞争难度第二梯队的大学里,也即诸如狄金森学院、福尔曼大学和斯基德莫尔学院这类大学,同比数据也只有16%。在两位学者合作研究时,他们在录取竞争激烈的分层里纳入了193所学校,在此类大学里,低收入学生的稀缺,同另一现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上述两档类型的大学里,来自收入分配排位居前四分之一的家庭的学生,其比例分别为63%和70%。换言之,以经济收入作为衡量标准,富家子弟已经在全美最好的大学里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席次。

来自不同收入水平的美国家庭的孩子们到底去哪儿上大学,新的数据提供了一幅更详细但却也更令人沮丧的图景。2017年,经济学家拉杰·切蒂和他的合作者研究发现,来自收入高居金字塔顶部1%的家庭,也即年度收入超出630,000美元的家庭,与那些年收入30,000美元甚至更低的底部家庭相比,前一类型家庭的孩子入读常春藤盟校的可能,比后一类型高出77倍之多。这项研究还做了一个统计,研究者在样本中纳入了共计38所精英院校,包括科尔比学院和巴克内尔大学这样的地方,结果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数据,在这些大学,来自收入居前1%的家庭的学生,其人数之多,超过了来自落在后面的60%的家庭(也即年度收入不足65,000美元的家庭)的学生总数。在科罗拉多学院,这一比率甚至已经高于2:1,而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比率甚至已经突破了3.5:1。

换一种比较方法,我们再来看看超级富豪的大学目的地,上述的不平等还能有更加尖锐的呈现。切蒂的研究报告指出,统计收入在顶尖0.1%家庭的学生,他们就读于精英大学的比例为40%,这一百分比同出身穷人家的孩子读大学的比例是相同的,只是后者要把所有的大学包括在内,无论是四年制,还是两年制。

我们现在或许有了更好看点的数据,但这一状况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事实上,在此前20多年的时间,大学一直面对着巨大的压力,它们被认为应当更积极有为,更努力地去战胜不平等,具体而言,大学应当利用它们可观的财富来应对高等教育“上学贵”的问题。2008年,就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夕,参议院的财政委员会就发出警告,根据它的指控,大学拿到的捐赠虽然水涨船高,但却没有将经费用于学生资助和录取。公众也随声附和,抱怨学费开支不断增长,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无力承担。大学也因此错失了出身卑微但上进心十足的好苗子,过去是这样,现在依旧如此。因为录取中的不平等,出身贫寒的年轻人难以获得精英教育的收益,为了解决这种不平等,同时也为了回应公众对教育开支飞涨的强烈不满,有些大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引入了无贷款助学政策。在此之前,助学政策通常采用奖学金和学生贷款的组合,对于许多贫穷家庭来说,成本之高依然令年轻人望而却步。而现在,学校开始引入一揽子的助学政策,用奖学金和其他形式的资助代替了贷款,希望借此帮助那些出身卑微但却有学术天赋的申请人,首先把他们招进大学,继而支持这些穷孩子。

普林斯顿大学在1998年开启了这场变革运动。当年的校长哈罗德·夏皮罗在谈及该政策时曾如是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尽我们之所能,确保没有学生仅仅出于经济考虑而决定不申请普林斯顿。”普林斯顿改革之后,许多高校立刻跟上。阿默斯特在1999年也如法效仿,此举为数年后我获得录取扫除了障碍。到2008年为止,所有的常春藤盟校都加入了无贷款助学的行列。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和杜克大学也采纳了类似的政策。虽然推行此类政策的大多是私立院校,但无贷款助学政策也在一些旗舰排位的公立大学得到推广。2003年,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成为首个引入无贷款政策的公立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紧随其后。唐纳德·萨利赫,此前曾任康奈尔大学新生录取及助学办公室的主任,就曾道出社会大众对此类助学新路径的感触7:“保证社会经济背景的多样性,其意义不可低估,唯有如此,大学校园才能成为整个国家的缩影,而不只是高收入者的家园。”

这些政策革命扩展了进入大学,尤其是步入精英院校的通道,其收效可谓立竿见影:学生群体看起来开始发生变化。2015年,瓦萨学院赢得了首届“库克促进教育公平卓越奖”,在该校,有资格申请“佩尔奖学金”的学生,也即来自收入分配位居后四分之一家庭的学生,占比从2008年的12%提高到2015年的23%,几乎翻了一番。而根据北卡罗来纳大学和阿默斯特学院的报告,统计它们在2012年至2014年间所录取的学生,至少有20%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