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68.5 6.3折 108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君毅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88441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08元

货号11051304

上书时间2024-06-27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唐君毅(1908—1978),四川宜宾人。著名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出身书香门第,接受过良好的旧学教育。曾任教于华西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曾任江南大学教务长。

目录
 自序(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
  一  缘起
  二  本篇大意
  三  本篇及次篇所未及之义
甲、理与心
  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一  导言
    二  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
    三  魏晋玄学与名理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四  佛学与空理
    五  宋明理学与性理
    六  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
    七  结论
  第三章  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一  本文宗趣
    二  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
    三  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
  第四章  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四  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
    五  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
    六  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乙、名辩与致知
  第五章  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
    一  导论
    二  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
    三  《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
    四  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
    五  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
    六  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
    七  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
  第六章  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
    一  缘起
    二  辨《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
    三  辨“或”与“假”
    四  辨“效”
    五  辨“辟”
    六  辨“侔”
    七  辨“援”
    八  辨“推”
    九  辨“辩”之七事
    十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
丙、天道与天命

内容摘要

第一章原理上:“之六义与名理

  一导言

  理之一名,在中国思想史中,其特被重视,常言由于宋明理学。在宋明理学中,程朱学派同视理为至尊无上。陆王学派重心,所争者不外谓心即理,良知即天理。张横渠、王船山重气,所争者不外理不离气。而其重理则一。对理之涵义,除朱子本人及其学生陈北溪,于其讲性理字义之书。加以诠释外,各家皆本其讲学宗旨,有所诠释。历明末清初,学者病理学家言之空疏,而倡经史之学以救其弊。清学重对经史之考据训诂,于六经之微言大义,皆欲循汉唐之注疏而上溯。理学之一名,亦或为世所诟病。清代学者之所以反理学者,亦或即由指出理一名之古训,不如宋明理学家之所说以为青。惠栋之《易微言》,于中国哲学之抽象名辞,见于汉以前之古籍者,尝分别纂集其文句;而对理之一字,则列之于卷末,其意在贬轻此字之地位甚明。其谓理必兼两相对者(如阴阳仁义大小等)以为言,则意在反对宋儒理一而绝对之论。后戴东原著《孟子字义疏证》,焦循著《易通释》,并于理之一字有所诠释,而皆以之为次要之概念。戴焦二氏皆时在其所著书中,轻贬宋明儒所重之。章实斋著《文史通义》,亦首原道。而未原理。其书复时以古人不离事言理为说。然对理之一字,未尝加以诠释。阮元著《性命古训》《经籍纂诂》,并有意举经籍故训,以针贬言宋学者之师心自用之习。前一书中亦有理字一则。唯陈澧著《汉儒通义》,其所纂汉人经注.则意在见其与宋明儒之言相通.以调和汉宋。然清末民初之刘师培著《理学字义通释》,其据汉以前理学名辞之古训,以驳斥宋明理学家之言者.又较戴氏为甚。大体而言,清儒明是欲借宋以前人对及其他理学名辞之训诂,以反对宋明理学家之言。然近数十年来,西方之哲学科学思想输入,理之一名,又复为人所重视,而用为西方哲学科学中若干名辞之译名。自然科学初曾译为格致,后即译为物理、化学等。今中国大学中之理学院.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心理、数理诸学之研究。西方之哲学一名,初是译音,后亦有译为理学者。西方诸科学名辞后,多附Logy一字尾,而其原出于Iogos,皆可以理译之。故L0gic为论理、名理或理则。Reason通译为理性。柏拉图之Idea或译为理念。西方近代哲学所重之13nderstanding或译为理解。Axiom译为公理。Print-iple译为原理,Theorem译为定理。universal一字译为共相或共理。于是理之一宇,涵义乃日广,而应用时日多。此新名辞中之理,与宋明儒所谓理,及清代反理学之学者,所举出理字之古训,出入尤大。而清代反理学之学者所谓理字之古训,是否即最古之古训,亦是一问题。除汉以前之理之古训外,魏晋玄学中及隋唐佛学中之所谓理。大体言之是何义,又是一问题。如实言之,清儒之欲借理字之古训,不如宋儒之所说,遂据以反宋儒,实未必谛当。因学术思想中之名辞之涵义,本常在不断之引申中。吾人并不能将一名之涵义,固定于其最早之一义。所谓古义,亦皆相对而言者。魏晋隋唐较宋明为古,周秦较两汉为古,亦有更古于周者。而对清代言,宋明亦为古代。对今而言,凡昔皆古。十口所传日古。凡一名习用之义,无非十口所传,即无非古。然清代学者之着重指出汉以前对等名辞之古训,与宋明儒所诠释者不同,则未尝无功于学术史之研究。因能辨别一名各时代意义之不同,即可进而辨一名在各家著作中的意义之不同,此正为吾人欲如实

......




主编推荐

作者因感中国哲学中环绕于一名之诸家义理,多宜先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加以说明,而其中若干数千年聚讼之问题,尤待于重加清理,遂为《中国哲学原论》,依名辞与问题为中心,以贯论中国哲学,其方法是本文献,以探一问题之原始,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亦进而引绎其含义,观其含义之演变,并缘之以见思想义理之次第孳生之原。后之为哲学史者,可有所取资。



精彩内容
     《中国哲学原论》共六卷,包括《导论篇》、《原性篇》、《原道篇》(三卷)和《原教篇》,不以个别哲学家为对象,而是以若干名辞与问题为研究中心,贯论中国哲学。重在探寻中国哲学问题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进而引绎其涵义,观其涵义演变,并以此彰显思想义理次第孳生之原。全书本哲学以言哲学史。又本哲学史以言哲学。本书是《中国哲学原论》之第一部,由“理与心”“名辩与致知”“天道与天命”三部分组成,含摄中国哲学中的心、理、性、命、道、质、形、象、序、数、时、位等概念。

媒体评论
作者因感中国哲学中环绕于一名之诸家义理,多宜先分别其方面、种类与层次,加以说明,而其中若干数千年聚讼之问题,尤待于重加清理,遂为《中国哲学原论》,依名辞与问题为中心,以贯论中国哲学,其方法是本文献,以探一问题之原始,与哲学名辞义训之原始,亦进而引绎其含义,观其含义之演变,并缘之以见思想义理之次第孳生之原。后之为哲学史者,可有所取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