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功能研究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37.1 6.4折 5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亿本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8859

出版时间2015-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8837108

上书时间2024-06-26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亿本,男,1977年生,安徽省霍邱县人,四川大学新闻学博士毕业,现任教于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非言语传播学(nonverbal communication)。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参编专著2部,参研课题多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历史与现状:大众非言语传播的总体认知

第一节非言语传播的演变历程——反思“拟态环境论”、“人体延伸论”和“媒介补救理论”

一独立表意:前语言时代的非言语传播

二互文表意:语言时代的人际非言语传播

三延伸与补救:大众非言语传播

四回归与超越:网络人际非言语传播

第二节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内涵界定

一言语不同于语言

二非言语传播不同于言语传播

三大众传播不同于人际传播

四大众非言语传播与相关概念比较

五大众非言语传播的特殊内涵

第三节大众非言语传播的特征

一大众非言语传播的主体构成

二大众非言语传播的符号构成

三大众非言语传播的特性

第四节大众非言语传播的表意机制

一尼尔·波兹曼批判理论的梳理与思考

二非言语传播的独立表意机制可以凸显理性

三大众非言语传播的隐喻表意机制可以凸显理性

四不同大众非言语传播符号之间协同表意可以凸显理性

五言语传播符号与非言语传播符号的协同表意可以凸显理性

六结语

第二章内隐与外显:受众对大众非言语传播的需求心理

第一节受众的认知心理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一受众的一般认知心理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二受众认知心理的变迁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第二节跨文化传播心理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一大众非言语传播降低跨文化传播障碍

二大众非言语传播彰显本土文化的软实力

第三节传媒文化转向心理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一传媒文化的视觉转向趋势明显

二传媒文化的非言语特征日趋强势

第四节受众其他特殊心理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一突发事件报道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

二监督报道需要现场大众非言语“噪声”证实

三仪式传播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营造神话环境

四体、娱报道需要大众非言语传播凸显现场感

第三章肖似与扭曲:大众非言语传播参与塑造媒介真实——大众非言语传播视角挖掘“拟态环境”的隐蔽性

第一节显性肖似:大众非言语传播显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感

一视觉静态非言语传播符号烘托新闻的真实感

二视觉动态非言语传播符号烘托新闻的真实感

三听觉非言语传播符号烘托新闻的真实感

四大众非言语传播符号隐喻新闻的真实感

第二节隐性扭曲:大众非言语传播隐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一大众非言语符号采集过程的倾向性

二大众非言语符号加工环节的目的性

三大众非言语符号编排的欺骗性

第三节质量互变:大众非言语传播累积影响新闻的真实度

……

第四章抚慰与异化:大众非言语传播参与媒介的情感传播——大众非言语传播视角探索传媒的宣泄、抚慰与激发功能

第五章天使与魔鬼: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媒介形象塑造功能——大众非言语传播视角反思大众传媒的形象塑造功能

第六章真理与偏见:大众非言语传播参与媒介的说服传播——大众非言语传播视角反思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功能

第七章前瞻与思考:大众非言语传播发展展望——大众非言语传播视角下的媒介变革趋势与应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内容
本书从媒介进化视角阐述了大众非言语传播的内涵、结构特征、表意机制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受众的接受心理及具体案例,重点分析大众非言语传播在塑造媒介真实、传递情感、塑造形象和引导说服等方面正向或负向的传播功能。同时,从非言语传播视角分析“拟态环境论”“人体延伸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