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坛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六祖坛经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18.26 6.5折 2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惠能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3209

出版时间2016-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28元

货号8667887

上书时间2024-06-25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惠能著的《六祖坛经》是佛教禅宗典籍,禅宗代表著作之一,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全书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六祖坛经》最核心的思想是指出了成佛之道在于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一,认为只要用智慧打破迷执,就会顿见佛性,立即成佛。

作者简介
    惠能大师(638—713),俗姓卢,祖籍范阳,生于东南海新州,师从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目录
自序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决疑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妙行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机缘品第七
顿渐品第八
护法品第九
付属品第十
后记

内容摘要
 《六祖坛经》记载了一位觉悟者的开示,惠能觉悟了本来具足的佛性,释迦牟尼在觉悟之后,感
叹原来众生都有这个佛性。对不再满足于富华人生
、发愿了生死的修行者来说,这是直指人心、言下顿悟的教法。
众生皆有佛性,只是无知而已。认知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放下无知。如
同点灯照明,原有黑暗并非躲别处,黑暗只是没有灯光的状态。
六祖寺方丈释大愿发愿弘扬六祖禅宗,刊印11种外文版的《六祖坛经》,愿海内外众生,闻到甘露,滋润生命。

精彩内容
    《六祖坛经》记载了一位觉悟者的开示,惠能觉悟了本来具足的佛性,释迦牟尼在觉悟之后,感叹原来众生都有这个佛性。对不再满足于富华人生、发愿了生死的修行者来说,这是直指人心、言下顿悟的教法。
    众生皆有佛性,只是无知而已。认知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放下无知。如同点灯照明,原有黑暗并非躲别处,黑暗只是没有灯光的状态。
    六祖寺方丈释大愿发愿弘扬六祖禅宗,刊印11种外文版的《六祖坛经》,愿海内外众生,闻到甘露,滋润生命。

媒体评论

                                                                                    
                                            







1.1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馀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1.2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出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1.3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 

客曰:“《金刚经》。” 

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 

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此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1.4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1.5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1.6经八月馀,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1.7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成言:“我等已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1.8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 

1.9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1.10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①。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1.11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 

1.12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七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1.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