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31.28 6.3折 49.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先达 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5538

出版时间2013-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9.8元

货号8222611

上书时间2024-06-25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陈先达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

作者简介
陈先达,马思主义哲学家,毕生从事马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陈先达文集》(六卷本),哲学随笔系列《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论》《史论拾零》等。著作和论文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教育部很好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和吴玉章著作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第一章? 人性的观察

? 1.谈人

? 2.谈我

? 3.谈头脑

? 4.谈眼睛

? 5.谈坐

? 6.谈人情

? 7.谈性情

? 8.谈庸人

? 9.谈心胸狭隘

? 10.谈焦虑

? 11.谈谦虚

? 12.谈消费

? 13.谈死

第二章? 生活的世界

? 1.谈生活世界

? 2.谈尊重生命

? 3.谈活和为了什么活

? 4.谈“使人成为人”

? 5.谈民不聊生

? 6.谈信

? 7.谈利益

? 8.谈贡献

? 9.谈识时务

? 10.谈功成身退

? 11.谈游泳

? 12.谈风雨

第三章? 命运的省思

? 1.谈人生之路

? 2.谈生命的短暂

? 3.谈命与运

? 4.谈性格与命运

? 5.谈逢时和安时

? 6.谈“另一个世界”

? 7.谈书

? 8.谈神

? 9.谈风水

? 10.谈“我深信”

第四章? 社会的思考

? 1.谈中外古今

? 2.谈“两个坚持”

? 3.谈政治与人性

? 4.谈顶层设计

? 5.谈国家

? 6.谈封建主义

? 7.谈我们社会的性质

? 8.谈资本与资产者

? 9.谈比较

? 10.谈发展的代价

? 11.谈多难兴邦

? 12.谈“民”的地位的演变

? 13.谈劳动成果

第五章? 历史的世界

? 1.谈学点历史

? 2.谈向历史学习

? 3.谈历史与史学

? 4.谈历史的世界

? 5.谈历史研究

? 6.谈历史感

? 7.谈历史的尝然

? 8.谈历史的逻辑

? 9.谈历史眼光

? 10.谈历史时间

? 11.谈历史考据

? 12.谈考古

? 13.谈古今之辨

第六章? 文化的视野

? 1.谈文化的重要性

? 2.谈文化与文明

? 3.谈文化与器物

? 4.谈文化形态与文化传统

? 5.谈民族命运与文化命运

? 6.谈思潮

? 7.谈儒教

? 8.谈道德评价

? 9.谈话语权

? 10.谈名门政治与传统观念

? 11.谈向西方学习

第七章? 认识的解剖

? 1.谈认识论

? 2.谈解释世界

? 3.谈现象

? 4.谈事实

? 5.谈观察

? 6.谈调查

? 7.谈眼睛向下

? 8.谈直面世界

? 9.谈解剖

? 10.谈概念

? 11.谈理性

? 12.谈偏见

? 13.谈伪

第八章? 学术的价值

? 1.谈尊重科学

? 2.谈学术性

? 3.谈认识对象

? 4.谈数据

? 5.谈问题

? 6.谈学科交叉

? 7.谈科学技术

? 8.谈规律性认识

? 9.谈理与论

? 10.谈理论的重要性

? 11.谈理论的运用

? 12.谈学以致用

? 13.谈学者的社会责任

第九章? 辩证的思维

? 1.谈辩证思维

? 2.谈思维方法中的质和量

? 3.谈现象与本质

? 4.谈因果联系

? 5.谈偶然性

? 6.谈偶然性的原因

? 7.谈可能性

? 8.谈界限

? 9.谈条件

? 10.谈情理

? 11.谈黑与白

? 12.谈新与旧

? 13.谈经与权

? 14.谈有用与无用

? 15.谈借口与诱因

第十章? 哲学的追问

? 1.谈“为什么?”

? 2.谈时代精神的精华

? 3.谈哲学难题

? 4.谈哲学开窍

? 5.谈同性恋问题的哲学视角

? 6.谈哲学的现实性与超现实性

? 7.谈改变自我

? 8.谈人类世界

? 9.谈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 10.谈物质恐惧症

? 11.谈地形与地图

? 12.谈格言

? 13.谈用书难

? 14.谈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

? 15.谈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本性

? 16.谈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死东西与活东西

后记??

内容摘要
人情,是极具温馨的字眼。情感,是人们相互联系的精神纽带。亲情、友情、爱情,历来为人称道。人而无情,岂可为人。
  鲁迅先生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足见鲁迅爱子之心。
  但人情也有其消极方面。我不是说现在的人情债成为生活之累,这还是小事。人情大于王法的观念,就极端不利于法治国家的建设。在中国,我们会犯一些错误,往往是受三姑六姨之累,被拖下水的。
  在西方,这个问题比较清楚,法律高于人情。可中国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重伦理和人情。孔子曾与人争论父亲偷羊,儿子要不要告发的事。这是涉及法律与伦理关系的大事。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伦理置于法律之上。这个问题历来引起争议。美国哥伦比亚学院哲学教授史蒂芬·T·阿斯玛出版了名为《反对公平:赞成偏袒》的书,就认为“世间上没有绝对的公平”,认为亲亲相隐“并非自私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情感上倾向亲情,而非倾向公平。
  他说,“在西方,无论是童话寓言、宗教文本,抑或哲学伦理,都鼓励人们淡化人情纽带,要求公平地分配各方权重。但我认为孔子的亲亲相隐原则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例,例如我开设的一个酒馆需要乐队,即使我哥哥的乐队的水平比另一支乐队的水平低,我仍然会优先照顾我哥哥”。作者在这里混淆了两个不同的问题。在人们的交往中,肯定有亲疏远近、朋友与路人之分。人们在困难中更自然地指望从亲人或朋友那里得到帮助,而不是从路人那里得到帮助。因此,毫无疑问,在情感上倾向于前者而不是后者。这里不存在法律问题,也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公平问题。这是纯粹的私人交往,利益上的照顾与否只涉及照顾者和被照顾者之间的个人关系,而不涉及法律规定的第三者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排除情感因素。人际关系中就包含主体之间的情感关系。对亲人和朋友不可能没有情感上的偏爱,一视同仁只是说说而已。关键是情感倾向涉及的问题的性质。撇开问题的性质,抽象地争论情感因素在人际关系中是否应该被排除,难以说清。在涉及民族大义、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应该坚持大义灭亲的原则,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铡包勉》久演不衰,成为保留剧目的原因正在于此。包公既依法处置侄子,又安慰劝说嫂子,严格执法,又低头赔情。
  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情感偏向当然应该尊重。然而,当问题涉及法律,则是另一性质的问题。例如,名义上公开招标,但暗中却偏袒亲友,这就超出了情感因素的范围,涉及法律问题。
  包括高考、公务员考试等,都应该按规定办事。事先已为所有人设定共同标准,任何人在这个标准面前都应该平等。如果在标准面前以亲情为依据而摒弃共同标准,这种亲情偏向就是徇私。
  徇私与“隐”不同。徇私是枉法,而“隐”是不主动举报。当“隐”成为包庇罪犯,则同样成为法律问题。在法庭上亲人可以不举证、不检举,但不能做伪证;可以对判决表示赞成或反对,或者对判决有情感上的期待,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通过各种方式干预审判。
  南非残奥运动员世界冠军皮斯托瑞斯枪杀女友的事,检察官以无可辩驳的理由说明是蓄意谋杀,而皮斯托瑞斯坚持是误杀。当时出庭旁听的父亲、哥哥、姐姐坚信是误杀。
  这种所谓“坚信”,往往是由于情感的原因,而非事实的依据。法律可以不采用,但不能认为他们的“坚信”有罪。
  由于中国长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以其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故而中华民族具有人情大于王法的观念传统。这不利于法治建设。在情感与法律的相互关系上,法律应该具有至上性、权威性。在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不能因为是名人、要人、亲人而徇私枉法。法律强调的是理,个人强调的是情;法律强调的是公平,情感强调的是偏袒。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范围。如果法律以情为依据进行判决,就是徇情枉法;如果对判决的期待不存情感偏向,则是无情。
  我遇到过一位农村学生,其就业选择颇费周折。
  按照他自己的志愿和条件,到高校比较合适,可父母、亲戚都希望他在政府机关工作,尤其是在本省、本市。有些人以为只要家里有人在政府工作,就不仅可以抬头做人,而且会带来许多方便。如果碍于亲情,选择在政府机关当公务员,首先要弄清人情与王法的关系。这不仅是个法律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把亲友之情置于法律之上。中国至今仍然是人情社会,如果为人情包围,很容易掉进人情陷阱。P19-21
  ……

精彩内容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陈先达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