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 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26.7 6.4折 42 全新

库存9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熊秉元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65214

出版时间2013-1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8162964

上书时间2024-06-25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熊秉元教授是台湾地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早年因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推翻著名的科斯定理而名扬经济学界,与张五常、黄有光、林行止并成为华人经济学界“四侠”。
在《优雅的理性(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中,熊秉元教授用一支带有魔力的笔,把本来充满了数字与符号的经济学理论解释得清楚可亲,让人在看懂生活故事背后经济学逻辑的同时,于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正如姚先国教授对本书的评价:这是一本“百姓经济学”,而要呈现的则是“经济学的理性之美。”

作者简介
熊秉元,台湾地区有名法律经济学家,先后就读于台湾地区大学和美国布朗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法律经济学(Economics of Law),又名“法律的经济分析”(Economic Analysis of law),是很近40年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与法学交叉的边缘学科,也是战后当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术流派。熊秉元先生因推翻经济学中的“科斯定律”而家喻户晓,一度受邀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等有名学府担任客座教授。目前,熊秉元先生担任台湾地区大学经济系暨研究所教授一职。 

 与大多数经济学家不同,熊秉元同时还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散文家,这使其作品具有散文的一般特点。1993年,熊秉元推出本散文集《寻找心中那把尺》,即获选为“金鼎奖”推荐著作。其作品被国内文化评论家南方朔誉为“熊氏散文”,并获“顶侠”美誉,与有名经济散文学家“巨侠”张五常并驾齐驱。目前,熊秉元已有两篇文章被选为台湾地区高职国文课文,这也使其成为华人经济学家中专享获此殊荣的人。

目录
推荐序 感受经济学的理性之美/001
第一部  经济学家的人生哲思:
何不潇洒一些
为人生目标做经济分析/003
生命的比拟/006
不同阶段,不同角色/008
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011
道德情操小论/015
人比人气死人,是比错了方向!/018
选择记忆/020
牺牲谁比较好?/023
认识世界的过程,形似指鹿为马/026
海绵、刺猬和傻瓜/028
人生里的两支鱼竿/031
伦常关系其实是种工具/035
为何父不父、子不子?/038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040
面对死亡,何不潇洒一些/043
艰涩道理浅中求/047
大师的招数/049
波斯纳的便士/052
第二部  经济学家的理性与感性:
悲剧是无解的吗
“不讨喜”的经济学家/059
人为财死的逻辑/062
报应的逻辑/064
正义的逻辑/067
正义的刻度/070
亚当斯密也叹息/074
纵贯法学/078
什么是好的理论?/080
冲突不一定都是坏事/083
智慧的点线面/086
蚂蚁和蜜蜂的经济思维/089
悲剧是无解的吗/092
“多多”不一定“益善”/092
读法律以修水管/097
何谓“自由”/100
我们都在给别人“贴标签”/104
生活给的启示/106
文章是为读者而写,为自己写的是日记/111
第三部  经济学家的社会观察:
当多数人都是输家时
“半大人”和“二十仔”/117
重新界定“成年人”的涵意/120
可以聚众换偶吗?/123
“驼兽纪”/125
裁其弛,百年树人/128
一个拉拉队员之死/131
艾滋器官的价值/134
关键时刻的优雅“很贵”/137
仅靠道德无法建立可长可久之道/139
谁该承担歧视的重担?/142
市场经济启示录/145
“坐在金矿上”而不自知/147
尔爱其羊,就能求羊得羊?/150
请“文明”的善后/152
“商品的市场”和“言论的市场”/155
台湾地区选举,可能多数人都是输家/158
为何不投降/160
“高墙”里外/163
寻找司法女神的真容/166
第四部  经济学家的两岸漫游:
在历史的足迹里迷惘
包罗万象的中国大陆/171
北京见闻经济基础决定尊严高低/175
武汉见闻百废待兴/179
向前看,向钱看/183
海峡两岸的同与异/187
大陆法学院见闻发现经济学中的“创造性破坏”/189
要怎么收获“两岸共赢”/192
台湾有什么特别/194
“吻”一下,值两百万/197
“序”中有“乱”/199
台北,停滞的宝岛风情画/203
“关系”在两岸三地的不同地位/205
化“古老”为神奇/209
层层审核中的“雁过拔毛”故事/211
台湾经验停看听/214
国家需要多久才能成熟/218

内容摘要
    在每一个逗点上,他可以想想,自己的角色扮演得如何。

     记得儿子刚考完大学联考时,玩得不见踪影。我要他以千字的篇幅,做阶段性的省察,就像他小学和初中毕业时一样。对我而言,也值得在这个时点上,略为回顾。毕竟,过去的十八年,不是短暂的岁月;而往后的日子,他将是脱缰之马,和我渐行渐远。我优选早为之计,做好心理准备。不过,在儿子眼中,我是父亲,也是经济学者。因此,我一直很好奇,父亲和经济学者这两种身份,对他的意义到底如何?

     当父母的人都很清楚,随着子女年龄增长,他们对父母的评价会越来越低;我当然不例外,而且我还清楚记得,他崇拜仰慕我的那段美好旧时光。其中一个场景,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五六岁左右时,有次我们一起搭公交车,路程长,便玩起猜谜游戏。自己心里先想好一个谜底,然后由对方发问,借着一连串的问题,把谜底猜出来。来回了几次之后,轮到由他想谜底、我提问。我一眼看到他盯着我的眼镜,因此他才刚说想好谜底,我问都没问,直接说出谜底:眼镜!登时,他脸上露出惊喜仰慕的眼神和表情,那种模样靠前,也只出现过那么一次。

     当然,从小他就知道我是经济学者,他从我这儿听到的很多故事,都和经济学的思维有关。其中之一,是面包店的故事。大约在他读小学二三年级时,我问他:如果他开了家面包店,那么他会做十种或是一百种面包?“一百种”,他毫不犹豫地说。我不作臧否,但是娓娓道来相关的考虑:对面包店的师傅而言,做一百种面包要花很多心思时间,做十种则要容易得多。对买面包的人来说,一百种面包当然大有吸引力;可是,要在一百种里选来选去,也得耗费很多时间。如果只有十种,可能反而容易选,虽然种类少了许多!也许,童话世界里满房间玩具、满桌子巧克力、满屋子各式面包的景象,从此由他的脑海里消失。经济思维是否就此萌芽,当然不得而知。

     不过,即使不是大喇喇地援用经济学的专有名词,生活里的许多点滴,总是不经意反映了我的思维背景。他每周的零用钱,固定在周末收拾完房间之后才能开口。可是,他个性松散,又衣食无虞,从来没缺过钱,对零用钱也就满不在乎。数不清有多少次,他会哀怨地说,好像有好几周没拿零用钱了,我的回应总是千篇一律:自己的权益自己不照顾,要怪谁?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成本低;别人借箸代筹,成本高。

     无论经济思维的浓淡如何,生活毕竟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子女眼中的父母,自然不会是四平八稳、光鲜亮丽。我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两桩小事可见其余。

     小学六年级时,他班上同学的父母轮流在早自习时介绍自己的专长。有位小朋友的父亲是飞将军,穿着笔挺的制服,介绍各式战机的特性和外形。小朋友们目不转睛,无限神往。妈妈听完儿子的描述,问他为什么不请自己的爸爸到班上露面。“可是,他只是教授啊!”儿子的口气不胜惋惜悲切!这种心理似乎与日俱增,上高中后有次他住院,差遣我四处找漫画店,帮他租漫画。他明白表示,我的功能就剩下帮他租漫画!

     还好,在他高二时,学校《公民》课本的经济学部分,是我所撰写,而他的某位女性同学是我的读者,对我的书颇有好评。由老师和朋友口中,他似乎才渐渐知道,自己的爸爸不是那么不堪,言谈举止之间,偶尔出现一点小小的客气。据他说,进了大学之后,大一就会修我的《经济学》。这倒是令我稍有期待,看看借由课堂上的论对,他对我的敬意是不是会慢慢增加,即使回不到他小时候全盛期的状态!

     无论如何,对他和我来说,现在都只是逗点。当他有了专业技能、开始工作,当他娶妻生子、有自己的家小,将是陆续而来的逗点。在每一个逗点上,他可以想想,自己的角色扮演得如何;而我当然也可以陆续琢磨,自己一路走来表现又是如何――就一个经济学者、父亲的角色而言。P8-11

精彩内容
“关系” 在华人地区的不同地位
当专业化程度提升,人际网络的重要性下降,这是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我在台湾出生成长、工作生活,曾在香港客座任教;学期休假间,又曾至中国大陆游学讲课。对于各地之间的种种差异,一直带着兴味和好奇。而且,不只是旁观琢磨而已,总希望站在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立场,思索有所得之后,能发而为文,记下自己的所见所思,也为社会科学增添新的智慧。
借着一些具体的数字,当然可以反映各地的不同,譬如收入水平、电话数、汽车数、用电量等等。然而,这些冷冰冰的数字,不容易传递社会的脉动,也无法反映一种动态的变化。而且,单单是收集这些数据,并没有智识上的兴味,也不容易得到学术上的共鸣。最好能别出心裁,见微知著;既能生动刻画三个不同社会的特色,也有智识上的趣味。
具体的做法是,我想设计一份问卷,拟定一些问题;然后,征询各地的学子,在实际生活里,如何处理某些情境,例如:亲友生病,必须住院,找病床需不需要透过人际关系?开车违反交通规则,被开罚单,是否可以透过关系,取消罚单?到银行申请房屋贷款,需不需要托人帮忙?大学入学甄试,请人帮忙是否有用?还有,最近一个月里,在公共场所(地铁、马路、商店)有没有看过陌生人吵架?
这些问题所描绘的情境,都和日常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对每个人而言,只要反身自问,答案直截了当。在不同的社会里,通常是以不同的方式来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越有“人情味”的社会,很可能就以人情为工具,周旋因应。至于在公共场合吵架对骂,恰巧是人情味的反面对于人际网络之外的人,可能就以不顾人情(没有人情味)的方式,处理彼此之间的摩擦和争端。
而且,这些平凡无奇、柴米油盐似的问题,其实和学理上的论述关系密切。具体而言,透过这些问题的比较分析,可以整合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里,镶嵌(embeddedness)和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发人深省的智慧结晶。
这两个概念,表面上是指不同的现象,其实有相通之处;人际之间,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有某种联系,也有某种价值蓄积其间。相对的,在经济学里,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是重要的分析性概念,也是涉及人际之间的互动。因此,整合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本身就有智识上的兴味。这些学理上的概念,还可以和华人社会的特色关系(guanxi)联结在一起。
可是,有了问卷和问题,要怎么测试呢?我觉得,问卷的测试,可以有两个大方向:一方面,以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大学生或在职生为对象,主要目的是比较华人社会里人际网络的差异;另一方面,以大陆不同区域(一二三线等城市)的大学生或在职生为对象,主要目的是测试城乡差距,分析人际网络和都市化的关联。这些比较和对照的兴味所在,是希望能捕捉和描绘华人社会的人际网络;而且,稍作延伸,还可以进一步探讨各地(乃至于纳入新加坡)在民主程度、法治观念上的差异。
透过这个计划,在理论上可以整合两个学科里重要的分析性概念,并且和实际社会现象作联结。也可以利用镶嵌交易成本、社会资本、关系等广为学界所接受的概念为基础,探讨华人社会之间,以及华人社会之内的差异。因为历史因素使然,各地历经了不同的轨迹,也处于不同的状态。对于现有的差异作比较分析,并且探究背后的影响因素,可望发掘出一些关键性因素;在智识上和公共政策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含意。
客观上来看,在二十一世纪初,两岸三地之间,香港的国民所得最高,台湾次之,中国大陆殿后。同样的,就专业化等程度而言,排序也是如此。然而,在观念上,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刚好和收入、专业化等程度颠倒。也就是说,面对各种问题时,在大陆最可能动用各种关系,在台湾比较少,而在香港最少。大陆的大城市和乡村之间,也应该呈现同样的趋势,只是方向刚好相反而已。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社会,专业化的程度也越高,而且两者互为因果;专业化,是以工作上的专业表现,得到报酬和奖励。因此,产品越好,赚的钱越多。人们会花心思气力在自己的专业上,而不是去经营人际关系的网络。有趣的是,当专业化程度提升,人际网络的重要性就会下降,这是经济活动的副产品。而且,这个蜕变的过程,是由下而上,自然而然形成;政府由上而下、三申五令,也许有宣传的效果,但实际帮助不大。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