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玩收藏投资解析:玉器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古玩收藏投资解析:玉器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50.86 6.5折 78 全新

库存14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泓,裴华,宋建文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87764

出版时间2012-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7824006

上书时间2024-06-25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宋建文,属虎。现任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会长、中国博物馆协会民办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华古玩文化研究院院长、亚洲中国鼻烟壶联合会秘书长。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参与北京古玩城的创建管理,1992年策划组织了国内第一次文物监管物品拍卖会,1996年策划举办了第一届北京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1997年策划成立了全国古玩市场联谊会,1998年策划举办了首届中国古玩市场论坛,2000年策划成立了北京工商联古玩业商会,2002年策划成立了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2009年策划举办了首届全国民间博物馆论坛。撰写发表过《文物从这里走向市场》、《民间博物馆自己的日子》、《国粹苑艺术品休闲广场畅想曲》、《鼻烟壶鉴赏记》等纪实、议论、抒情类文章近500篇。编辑出版过《古玩》、《古玩漫忆》、《中国古典家具收藏与投资全鉴》、《中国艺术品市场导航》等刊物、书籍10多种。

目录
第一章 中国玉文化的特征

一、玉是石之美者,美的精灵

二、玉历史悠久是文明之源

三、玉是中华文化的物质根基

四、玉代表中华文明的气质

五,玉是人神沟通的宗教象征

六、玉是六瑞六器礼仪载体

七、玉是君子之风道德典范

八、玉是高贵珍罕的无价之宝

九、玉是沟通媒介和文明使者

十、玉料众多蕴量丰富

第二章 玉器收藏市场分析

第三章 早期玉器的收藏

第四章 发展期玉器的特征

第五章 明清玉器的特征

第六章 玉的种类

第七章 古玉的辨伪

第八章 玉器的评价

第九章 玉器的收藏方法

第十章 玉器的保养

第十一章 高古玉的收藏理念

内容摘要
  识别“高档”白玉仿造品
  收藏古玉不能想当然。如有人在市场上看到一件像青铜彝器的陈设玉,以为青铜彝器有这样的款式风格,古玉也会有,掏钱买回家,经鉴定,原来是一件仿品。
  还有很多美轮美奂的白玉,人见人爱,高价买回家,专家一看,却是玻璃或塑料做的。
  当今,文化市场经常出现的冒充高档白玉的藏品,主要分两个类型。
  1.料器
  所谓料器,就是人工合成的材料做成的玉器,如玻璃、高密度塑料等等。
  在以前的料器当中,我们经常能看见的是用白色玻璃制成的手镯、雕件等。对于这类的料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强光透射,看有没有生成的气泡,哪怕是再完美的工艺,有一个气泡,则说明是玻璃制品无疑。
  当然,也可以用测试比重的方法,以及目视工艺的方法。但是,一些研究者已经发现诸如在有些市场上已经出现用玻璃粉末通过高温、高压手段制造出来的雕件。对于这类商品,用强光的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鉴别的需要。更多的只能是通过目视色泽、工艺粗糙度的方式来辨别。不认真仔细观察,其状真是“有如凝脂”。
  2.劣质玉料的代制品
  就是用诸如密度远远小于和田玉的巴基斯坦玉、色泽稍显生硬的白石(较为特殊的大理石状物),以及温润度乱真的水石等劣质玉料做成的所谓玉器,为代
  制品。
  对待这类材料,只能是通过目视辨别、手抓的粗糙度、观察矿物内部的线纹,晶体颗粒的排布以及用利器刮拭的方法来辨别。据研究者撰文披露,甚至已经出现了可以乱真的“饭糁”状物。
  古玉与新玉是两个看似相同,却存在巨大差异的类别。有许多在古玉中造假的手段已经用在了新玉制造上。比如,通过人工染色的方法,使得新玉的“巧色”看起来更加“巧夺天工”真假难辨。遇上类似的情况,最保险的方式还是要到地质检验部门做切片化验,以断定颜色的成分。但目前也有比较棘手的情况,就是使用与真正玉器成分相差无几的染料。
  鉴定古代玉器要通过对古玉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玉质、器形、纹饰、工艺特点等的比较归纳,同时还要把该玉器同该时代的古玉特点仔细比较后方可断代。
  传世玉器与出土玉器的鉴别法
  收藏一件玉器首先要分清它是传世的玉器,还是出土的玉器。
  传世的玉器呈原有的状态,经过历代人不断地盘磨,既温润,且玉的成色可见。
  出土的玉器只有刚出土的才有土咬土锈、斑沁等痕迹,早出土的玉,土咬斑痕早已脱落,只有土锈甚多,土咬斑痕凸凹不平者,可能是新出土的未经盘磨的古玉。
  出土的玉器上的斑沁是尸身的血沁入殉葬玉器之内,如尸身下的玉为年富力强、血液充足的死尸陪葬,容易出现深厚的沁血。
  反之,年老枯朽,玉在死尸上沁血的机会就少,所以出土的玉带有斑痕的不多。
  同时,土咬土锈,各种斑痕均可作伪。如遇极温润的汉玉,表面上又有脂油者当为伪造;血沁殷殷迎日照之,宛如血凝之块当为伪造;黑斑墨亮全体如一者当为伪造。
  遇此三种情况均不可购买。道理很简单,汉玉虽出土尚多,但2000多年来,不是一下子出土的,而是不断地挖掘出来的,经过若干人手中盘磨,又受自然的变动,其浮着之土早已剥落无遗,不会有多少浮土。
  而且,一些好玉者不重斑沁,虽极好的斑沁也会磨去,斑沁玉件存至现在的可说为数极少。收藏市场上时有质地光润,颜色极为鲜明,带有血沁者、血红黑斑者墨亮的玉件,十有八九为伪制。
 
  掌握古玉鉴定的科学方法
  1980年,杨伯达先生访问美国旧金山市亚洲艺术博物馆时曾参观过中国玉器馆,由达祥西馆长陪同,还赠予一本图录。
  当时,达祥西馆长告诉杨伯达,中国玉器陈列及其目录,在玉器年代鉴定上有许多不妥之处。杨伯达亦有同感,并认为这不是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一个馆或一个研究家的问题,而是一种古老的、陈旧的、非科学的鉴定方法造成的。
  中国20世纪
50~60年代也与亚洲艺术博物馆中国玉器馆的情况大体差不多,杨伯达也正是经历了古玉鉴定的新、旧两种方法交替的过渡时期而迈入了新时期的。杨伯达经过研究故宫收藏的三万件玉器,到中国各地去详看出土玉器,并认真地发现和总结明清两代作伪的手段和方法,终于形成中国古玉鉴定的崭新观点,掌握了一整套不同于过去古玉鉴定法的科学鉴定方法。
  为此,杨伯达先生将两种古玉鉴定法作了一个比较。
  1.传统的古玉鉴定方法
  传统的古玉鉴定方法大约形成于宋,经明、清流传到现在,散布世界各国,如美、日、英、法等国。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做法。
  从文献到实物再到考证的鉴定方法。以晚清考据学家吴大为代表。他依照《周礼》研究传世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及其功能,其研究成果便成为《周礼》一书的补充,对古玉鉴定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代表作为《古玉图考》。但是他不善辨伪,《古玉图考》中难免编入伪器。他在该图考中发出了“唐宋以后,仿制之器多,而求玉之真者不可辨焉”的感叹。
  从实物到感觉再到经验的鉴定方法。这是古玩商、收藏家的古玉鉴定方法。古玩商的古玉鉴定经验首先来自师傅的传授(代代相传)及他自己的观察体会。因古玩商是以赢利为目的,收进的玉器很快地又卖出,不会留下来自己去欣赏怡乐。当然,不好的古玉卖不出高价,又不能很快售出,便积压下来。
  古玩商对这种不易售出的玉器一定不会感兴趣。还有,古玩商经手的玉器不会有什么由古至今的系统性,而是碰运气,取决于买卖双方,所以他们的感觉和经验是支离破碎的,不能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和经验,为了赚钱,还增添了离奇的、古怪的、臆说的蛊惑色彩,如尸沁、水银沁:“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质似石膏;两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等即是。
  古玩商的古玉鉴定比较可靠的部分是20世纪的殷墟、安阳坑、宝鸡的西周玉及洛阳金村的战国玉器。20世纪30年代运至西方的广汉蜀玉及榆林、神木等玉器均定在周代,说明他们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收藏家的古玉鉴定方法多来自古玩商,大多远不及古玩商。
  传统的辨伪方法。由于古玉出土少,收藏家需要量超过了古玉出土量,供不应求,古玩商觉得有利可图,便伪造古玉,所以,古玩商是制造伪古玉的组织者。
  估计伪古玉出现于北宋,至晚明(16世纪中)颇为盛行,20世纪上半叶是其繁荣期,80年代是它的泛滥期,由中国香港泛滥至中国台湾。伪古玉在明末已引起文人的警惕。
  乾隆皇帝也遇到过伪古玉,还向玉工姚宗仁请教过。乾隆18年(1753)弘历还写了一篇《玉杯记》,记述了此事的经过。
  收藏家也注意伪古玉,但他们主要依靠经验和感觉去主观臆测,而并未掌握古玉造伪的规律,故能辨清真伪的人甚少。
  所以,玉匠造伪古玉、古玩商卖伪古玉而收藏家买伪古玉的历史至少已有三百年,至今依然甚嚣尘上,日趋兴旺而不衰。
  中国古玉鉴定的传统方法是客观条件造成的,也是历史的产物,不是人的认识能力所能改变的。虽然我们又有了一些新的鉴定方法,但还未完全取代它,在中国和欧美各博物馆仍然保留着传统鉴定方法。
  2.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
  根据杨伯达先生的体会,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有以下三个特点。
  以科学发掘出土玉器为标准器。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玉器颇丰,其制造年代上至距今8200年,下迄19世纪。可以说已具有系列化的水平,历代玉器的做工、艺术等特点已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一成果反映在《中国玉器分类全集》,还适当地利用科技条件及其检验成果。
  以历史学、艺术史的成果系统地整理传世古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玉约三万件,大多是清宫旧藏,部分是六十年来征集的,总之都是非科学发掘出土的古玉,一般地称作传世玉器。全国博物馆、文物商店及收藏家都有传世玉器。这批传世玉器一度被误解为无足轻重的玩赏品,然而,经过整理,发现有不少种类的传世玉器,迄今仍未在出土玉器中见到过。仅就这一点而言,它的存在不是无足轻重,而是举足轻重了。
  没有这批传世玉器,仅靠出土玉器是不足的,即不能反映中国古玉的历史全局,而是半壁江山,那是不够全面的。也就是说,传世玉器同样也有标准器,这一点不容置疑。
  杨伯达先生整理故宫传世玉器始于1956年,完成于1980年。《古玉精萃》就是他整理故宫传世玉器的经验总结,20世纪90年代用于《中国玉器分类全集》第五册隋唐─明卷。
  识破与掌握制造仿古玉的伎俩。明清人制造伪古玉的伎俩可概括为玉材、琢磨、器形、图案、伤残、沁色及铭款等七个方面。
  当然,不是每件伪古玉都具备上述七点,或二三点、或一二点等不一而足。为了掌握传世古玉的辨伪,则必须识别、认清并掌握上述七种作伪古玉的伎俩。
  杨伯达先生说,当今考古学家、收藏家很少有人注意到上述七点,他们多重器形、图案,以比较方法,凡符合出土玉器者,均信以为真,反之,凡不符合出土玉器者他们都持怀疑或否定,这是不够妥当的。
  因出土玉器也有其局限性,凡古代人死后不可能将其生前喜爱的玉器统统都埋到墓里,所以埋葬于墓内的玉器仅是他生前用玉的一部分及专制的殓尸玉。因而,仅以器形和图案上比较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
  杨伯达先生的经验是,掌握制造伪古玉的伎俩则是辨伪的关键,否则是难以辨伪的。为了提醒古玉研究人员和收藏家,杨伯达先生曾写过一篇《仿古玉》的文章,发表于《文物》杂志1984年第4期,并在各种讲课和会议上呼吁大家掌握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
  古玉作伪的种种方法
  传世古玉中,真赝混杂,是古玉辨伪中最难的一方面。墓中出土的古玉,也并不一定是与死者同时代之物。
  所以,应该了解玉器作伪的基本方法,在鉴定玉器时注意辨伪。玉器作伪,一般是用当时的玉器来仿制古玉器的沁色。
  古玉作伪有种种伎俩,其中人工仿沁是作伪者常用手段,人工仿是仿沁也是古玉作伪的关键技术,早在北宋就伴随着仿古玉的出现而被应用。
  至明清时期,人工仿沁的方法日臻完善,形式多样,极难辨认。清代的一些金石考古学家对古玉仿沁有颇多的记载。在王心瑶的《玉纪补》等书中记载有下列几种玉器染色的方法。
  1.伪石灰古
  通过烧烤玉器,使颜色变白以充古代的鸡骨白玉,行话称作“伪石灰古”,同真古玉相比表面有火烧的细裂纹。而且只呈现在玉器的表面,不似真玉裂纹由里到外自然贯通。
  2.羊玉
  利用动物进行造假。如把活羊的腿割开,然后把玉器置进。置进羊腿的称为羊玉。几年后取出,表面会形成如传世器上红丝沁般的血色细丝,俗称“羊玉”。同真古玉相比,“羊玉”略显干涩。
  3.狗玉
  将玉器放入刚杀死、血尚未凝固的狗腹中,在地下埋藏几年后玉器表面会产生土花、血斑,俗称“狗玉”。这种玉器表面常保留有新玉的颜色。
  4.梅玉
  将质地松软的玉器用乌梅水煮,然后再用提油法上色,俗称“梅玉”。这种仿古沁色一般显得造作不自然。
  5.风玉
  把玉器放入浓灰水中煮,趁热置于风雪中冷冻形成细如切丝的裂纹,以充古玉中的牛毛纹,俗称“风玉”。
  6.叩玉
  将玉器与铁屑拌在一起,然后用热醋淬之,放置十几天后埋入地下,经数月取出后表面会被铁屑蚀出橘皮纹,纹中杂有土斑和深红色的铁锈。俗称“叩玉”。
  7.提油玉
  用“提油”之法上色,颜色渗入玉肌,久煮不退,这种沁色在天阴时颜色较鲜,天晴时则略显混浊。
  8.炸烤泡玉
  用油炸、火烤、雪茄水浸泡。
  9.埋玉
  埋在花盆、淤泥、厕所里。有的在将玉器埋入黄泥土前,涂上胶水,使之产生黄土锈。
  10.煮玉
  将玉器置进植物汁液中进行热煮等方法。
  11.血沁玉
  将玉器埋入猪血和黄土混合的泥中,较长时间后,产生黄土锈血沁色。
  12.黑斑玉
  造黑斑法有水煮、火烤、抹醋等,使玉产生黑斑。
  13.罐子玉
  玉的造假手法多种多样,其中罐子玉最为典型。罐子玉是用药在药罐里面将玻璃之类的假玉煮成“白玉”。罐子玉虽与玉极相似,若仔细观察,均有气眼。与真玉相比,假玉表面上微有蝇脚,无论人工如何摩擦,久远不润,易脆。
  以上方法均能使玉器丧失本色。
  现在古玉作伪的方法往往比古代更简单,常常使用氢氟酸进行腐蚀处理,这种处理只能腐蚀表面,不能蚀入内里,这种化学处理过的假玉器,是不能佩戴和收藏的,对人体有害,甚至造成失眠、低烧、饮食不振,严重的可以致使中枢神经受损。
  当心残破玉器的造假
  收藏古玉好东西难找,珍品更难觅,整器往往不容易得到,因此有些收藏爱好者开始专集残器。
  一般来说,残件玉器市场价值并不高,不会有人造假,所以他们放心收藏。
  这原本应说是件好事,然而物极必反。
  这些年市场上频频出现一些玉器残件,玉器爱好者热衷收藏,其中一部分是老东西,另有相当部分是新的,而且玉商说这种残件绝对可靠,残件的价格又不大,有人不做完整的,去做残的骗人不是变傻子了吗?
  有心人经过对市场细心观察,认为世上没有不可能发生的事,只是没有防到发生的事。奸商就是利用常人正常思维中缺乏逆向思维的盲点做文章,薄利多销,欺骗了许多爱玉的朋友。而且现在已有不少专做残件的地方。
  常见的新仿残件玉器有几个明显特点:
  断裂的地方非常规整,不是自然断的,而是人为的;
  断裂的地方都是新伤,没有土沁的痕迹;
  残件玉器的沁色非常规矩,没有上下左右里外深浅的不同,与自然沁色有区别,明显有人工做的沁色。所以在遇到残件玉器的时候,就算是价格不高,也应提高警惕,因它未必是老的。
  玉器辨伪的知识和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是传统的玉器辨伪的知识和方法,还是现代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都有其不足。
  传统的玉器辨伪方法是在缺乏客观依据的情况下作出推断,是十分主观的,甚至是揣摩、想象、附会、臆断的,往往是不着边际的。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通常有扎实可靠的客观根据、历史艺术的科学分析以及对作伪古玉伎俩的识辨,所以经得起考验,是可靠的、科学的规律,是客观的尺度和天平,因而收藏者可以多尝试从科学的古玉鉴定方法入手。
  但无论多么有效的鉴定方法,要掌握它们,都不能仅仅从书本上学习,而要同时从实践中学习。
 
 

精彩内容
沈泓、裴华编著的《古玩收藏投资解析:玉器》由中国玉文化概略开篇,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玉器收藏市场分析、早期玉器的收藏、发展期玉器的特征、明清玉器的特征、玉的种类、古玉的辨伪、玉器的评价、玉器的收藏方法、玉器的保养等知识。《古玩收藏投资解析:玉器》融系统的理论知识、实用的投资技巧为一体,注重玉器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内容的结合,是广大玉器收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收藏投资指南。

媒体评论
收藏是对人类历史文化的珍惜、珍藏、继承和传播,是对精神文明足迹的一种博爱的形式,从小处说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抢救方式,从大处讲是对人类文明的整理和重构。《古玩收藏投资解析:玉器》由中国玉文化概略开篇,循序渐进地介绍了玉器收藏市场分析、早期玉器的收藏、发展期玉器的特征、明清玉器的特征、玉的种类、古玉的辨伪、玉器的评价、玉器的收藏方法、玉器的保养等知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