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赋学文献论稿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赋学文献论稿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37.65 5.0折 75 全新

库存90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踪凡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44346

出版时间2016-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5元

货号9003340

上书时间2024-06-24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踪凡著的《赋学文献论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心专刊)》论题涉及历代赋别集、赋总集、赋注、赋评、赋话文献的版本考辨、内容发微、价值探究、流变勾勒、观点评析等,资料丰富,新见叠出,体现出鲜明的创新性特色。该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推进历代赋学文献研究,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古代散文文献研究的水平。

作者简介
踪凡,原名踪训国,男,1967年8月生,江苏沛县人,文学博士。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赋学会副会长,中国文选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辞赋研究。曾在《文学遗产》《文献》《文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出版专著《汉赋研究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司马相如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中国古文献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赋体渊源与早期赋籍——先唐赋学文献研究
赋源新论
古代语言文字学著作中的汉赋资料
贾谊辞赋的汇集与传播——兼及《旱云赋》异文问题
《司马相如集》版本叙录
东汉赋注家及其赋注研究
汉魏六朝的汉赋整理与编录
檀道鸾赋论发微
附录:《神乌赋》集校集释

第二编 文献保存与赋境开拓——唐宋元赋学文献研究
《艺文类聚》与中国赋学
《事类赋》版本叙录
赋学视阈下的《韵补》
《会稽三赋》的注本和版本
《古赋辩体》版本研究

第三编 评点与集成——明清赋学文献研究
何景明的一篇集外赋
《药性赋》版本考论
《辞赋标义》的编者、版本及其赋学观
《赋海补遗》编者考
《赋珍》补论
陈山毓《赋略》及其赋学观
明代末年的汉赋评点
《历代赋汇》版本叙录
严可均《全汉文》《全后汉文》辑录汉赋之贡献及阙误
《宋金元明赋选》王鸿朗跋考释
《赋海大观》价值初探——兼与《历代赋汇》比较
《赋海大观》之阙误

第四编 赋坛新论——当代赋学论著研究
《中国辞赋研究》评介
《全汉赋评注》:新世纪汉赋研究的奠基之作
内容完备,观点深湛——评龚克昌等教授的《全三国赋评注》
赋学研究的一部力作——《隋及初盛唐赋风研究》评介
中国赋论研究的重要突破——从《中国赋论史稿》到《中国赋论史》
《历代辞赋总汇》的文献价值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类是屈原赋之属,包括:屈原赋25篇,唐勒赋4篇……王褒赋16篇,凡20家,361篇。除去楚屈原、唐勒、宋玉赋45篇,实际上著录汉代辞赋凡17家,316篇。至于此类辞赋的特色以及分类的具体标准,刘歆、班固都没有任何交代,后人颇多推测。刘师培《论文杂记》说此类为“写怀之赋”,“即所谓言深思远,以达一己之中情者也”,顾实先生《汉书艺文志讲疏》也说是“盖主抒情者也”,都非凿空之论。屈原《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抒情长诗,其《九章》《九歌》《天问》等都有浓郁的抒情色彩;今存唐勒、宋玉、贾谊、刘安、汉武帝等人的辞赋也都以抒情写怀为主。值得注意的是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二赋是大赋体制的奠基,的确是声情少而丽辞多,“长于叙事,而或昧于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的作品,与屈原赋不侔。但相如赋凡29篇,今仅存7篇,其中的《哀二世赋》《长门赋》《美人赋》皆主抒情,亡佚的22篇赋中或许还有更多的抒情篇什。相如的大赋成就高,影响大,这是事实,但不能据此否定抒情赋是他创作的主体。所以,刘师培、顾实的推测是不能驳倒的。此外,刘向父子将屈原赋置于《诗赋略》之首,显然有尊屈原为辞赋祖的意思。这种认识始于司马迁,但都未明言,至东汉班固才在《离骚序》中明确提出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的观点。
  第二类是陆贾赋之属,包括:陆贾赋3篇,枚皋赋120篇……骠骑将军朱宇赋3篇,凡21家,275篇,(《汉书》原作274篇,盖有误。)全属汉代辞赋。班固自注“入扬雄八篇”,除去这8篇赋,在《七略》原本中此类赋应为267篇(或266篇)。刘师培《论文杂记》称之为“骋词之赋”,“即所谓纵笔所如,以才藻擅长者也”,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也说是“盖主说辞者也。大概此类赋,尤与纵横之术为近”。都有一定的道理。此类赋以陆贾为首,但陆赋今已失传。《文心雕龙·才略》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辩之富矣。”可见陆贾《孟春》等赋富于才辩,辞藻华丽,颇有纵横家驰骋翰藻、汪洋辟阖之风。其他各家赋作多佚,而《汉书》将朱建与陆贾同传,亦辩士之流;枚皋、严助、朱买臣等工于言语,严助亦纵横之流(《汉书·艺文志》列之于纵横家),司马迁、冯商皆良史之才,《史记》也颇带纵豪横壮之气。存赋较多者为扬雄,但扬雄赋有8篇是班固后来加进去的,不能代表刘向父子的意见;况且其早期创作的《长杨》《校猎》诸赋辞藻富丽,亦近乎骋词之赋。大概此类赋作多取法于《孟子》《庄子》及战国纵横家说辞,铺张扬厉,气势充沛,颇具感染力与说服力。章学诚以为汉赋中有“苏、张纵横之体”(《校雠广义·汉志诗赋》),应该就是指这类赋作。
  第三类是孙卿赋之属,包括:孙卿赋10篇,秦时杂赋9篇……左冯翊史路恭赋8篇,凡25家,136篇。除去苟卿及秦杂赋,实际上著录汉赋23家,117篇。刘师培称之为“阐理之赋”,“所谓分析事物,以形容其精微者也”,顾实也认为是“盖主效物者也”。此类赋多亡佚,今唯存荀子《赋篇》及《成相篇》(或以为《赋篇》有《礼》《知》《云》《蚕》《箴》《佹诗》凡6篇,《成相篇》亦5篇,共得荀卿赋11篇。)《成相》颇具民歌风味,但已近于赋体,其考列往迹,阐明事理,已开后世之连珠;《赋篇》实取法民间隐语(谜语),然即小验大,析理至精,阐理至明,发人深省,故可称之为阐理之赋。旨在阐发义理而状物精切微妙,当为此类赋之特色。
  ……




主编推荐


本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推进历代赋学文献研究,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研究的水平。 
 



精彩内容


踪凡教授多年从事古代赋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他注重对文献版本的考辨,对出土文献的研讨,对古代“小学”著作的挖掘,以原始资料为依据得出结论。本书收录其近年的*成果,以时代为序,分为先唐、唐宋元、明清、当代赋学文献四编。其中对《司马相如集》《神乌赋》、东汉赋注、《文选?赋》《艺文类聚》《事类赋》《古赋辩体》《历代赋汇》《赋海大观》《历代辞赋总汇》等历代赋学文献进行缜密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或抉发其价值,或归纳其特点,或指擿其阙失,或胪列其版本,以点带面,试图展示出赋集编纂和流传的学术历程。 



媒体评论
评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