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78.26 6.1折 12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伟光,汪军主编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20060

出版时间2013-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8351061

上书时间2024-06-24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1章 低碳城市建设的意义与影响1 
1.1 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理念1 
1.2 国际间组织行动及各国政府行动6 
1.3 我国发展低碳城市的责任和目标9 
参考文献12 
第2章 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现状13 
2.1 中央各部委的低碳建设政策13 
2.2 各省市的低碳建设举措28 
2.3 存在问题与建议35 
参考文献36 
第3章 国际低碳城市建设情况38 
3.1 全球各国低碳政策与举措38 
3.2 典型国家的低碳城市建设44 
3.3 对我国的启示与建议53 
参考文献60 
第4章 中外低碳城市的对标分析62 
4.1 不同城镇化率国家低碳建设水平62 
4.2 中外大都市区域低碳建设对比分析95 
4.3 中外典型低碳城市建设对比114 
4.4 中外低碳社区建设对比135 
参考文献140 
第5章 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143 
5.1 低碳规划的内涵143 
5.2 不同层次的低碳规划146 
5.3 我国典型低碳规划设计案例 168 
5.4 存在问题和建议189 
附录5.1 国外案例汇总196 
参考文献199 
第6章 低碳城市的产业发展201 
6.1 低碳产业的含义与分类201 
6.2 国际低碳产业发展现状202 
6.3 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现状206 
6.4 典型城市低碳产业发展现状209 
6.5 存在问题与建议212 
参考文献215 
第7章 低碳城市的社会生活216 
7.1 低碳城市的社会内涵216 
7.2 低碳生活方式218 
7.3 低碳城市的公众参与221 
参考文献228 
第8章 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229 
8.1 低碳交通229 
8.2 低碳水务234 
8.3 低碳能源239 
8.4 低碳垃圾处理244 
参考文献249 
第9章 我国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研究251 
9.1 全球性低碳标准体系研究251 
9.2 国内已有低碳标准研究254 
9.3 城市低碳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综述257 
9.4 低碳城市评价及排名287 
附录9.1 全国低碳城市指标分项测算结果及城市低碳发展水平排名 (基于2012年统计数据 )292 
参考文献 312

内容摘要
1.1
全球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理念
1.1.1 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climatechange)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 )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为客观评估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信息、评价气候变化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后果并制定现实的应对策略.世界气象组织(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NationsEnviromentProgramme.UNEP)于1988年联合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该组织于1990年、1995年、2001年、2007年和2013年撰写了一系列评估报告.在协助各国政府采取并执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IPCC于2007年发布的 .第四次评估报告(AR4) ——— “气候变化2007”.的引言中明确
指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目前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中可以看出气候系统变暖是明显的”. “预估未来二十年将以每十年增加大约0.2℃的速率变暖.即使所有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浓度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不变.预估也会以每十年大约0.1℃的速率进一步变暖”.而在2013年的 .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 .中指出.人类活动极可能(95%以上可能性 )导致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大部分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升高.95%以上.这个数字比以往报告中的都高.1995年、2001年、2007年发布的评估报告中.这一数字分别是50%以上、66%以上、90%以上.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提出一个长期目标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应当稳定在 “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这一稳定要在足以使生态系统能够自然地适应气候变化、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危险并使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地进行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到目前为止.UNFCCC已经收到来自185个国家的批准、接受、支持或添改文件.并成功地举行了6次有各缔约国参加的缔约方大会.尽管各缔约方还没有就气候变化问题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达成共识.但全球气候变化会给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气候变化会使人类付出巨额代价的观念已为世界所广泛接受.并成为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这一目标已具体化到 “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以下”.
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IPCC评估报告显示.以当前的减缓气候变化政策和相关可持续发展实践.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在未来几十年将继续增长.由于化石能源将在2030年前继续支配世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结构.基线情景预计从2000年到2030年因能源利用产生的CO2排放将增长45%~110%.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量的2/3 ~3/4将源自发展中国家.如何减少全球CO2排放量.缓解全球变暖现象.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进行节能减排.成为摆在每一个国家面前的难题.
1.1.2 城市是全球碳排放的主体
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新兴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不断涌现.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也一路攀升.1800 ~1950年的一百五十余年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了1.6倍.而城市人口却急剧增长了23倍.当今世界仍延续着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现代城市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城市数量也将越来越多.报告显示.世界城市人口比例由1900年的13% (2 .2亿)上升至1950年的29% (7 .32亿).及至2005年的49%(32亿).速度相当惊人.2008年.城市居民人口数量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农村居民.城市成为世界人口最大的聚居地.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迅猛增长.作为人类社会人口、建筑、产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活动的集聚地区.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费型的.城镇居民消费碳排量远远超过农村居民消费碳排量.一直是人类碳排放的重点地区.人为CO2排放总量也在此影响下一路呈上升趋势.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公布的文件显示.2006 ~2010年.全球CO2排放量年均递增6亿t.2011年则突破了10亿t.碳排总量飙升为31 .6亿t.创历史新高.而化石燃料的使用与城市生活息息相关.该部分的CO2排放总量自工业革命后一路飙升 (图1.1).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增幅更是惊人.
图1.1 1800 ~2000年化石燃料使用产生的CO2排放情况资料来源:en .wikipedia .org
据IEA估算.由于能源使用.全球城市消耗了世界76%的煤炭、63%的石油和82%的天然气.共计排放198亿tCO2当量 (占全球能源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1% ).而其他研究机构.如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则认为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当前已经占全球排放的80%.并且其研究成果也受到了联合国人居署的引用.预计到2030年.城市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达到308亿tCO2当量 (占全球能源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6% ).
1.1.3 低碳城市理念
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市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的前提下.减少城市消费CO2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低碳城市概念最早在英国提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低碳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新趋势.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包括能源低碳化、经济低碳化、社会低碳化、排放低碳化.最终建成以低碳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发展不是以牺牲发展换取环境的模式.而是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考虑发展的方式和可能性的一种发展模式.低碳城市的建设最终要依赖于城市治理者和居民消费理念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来实现.
目前.发达国家在建设低碳城市的领域主要推行以下几个方面 :
(1)
新能源利用.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面对能源危机.许多国家都在下大力气研究和开发利用 “绿色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源、风电、水电的新技术新工艺.绿色能源可概述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 ~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气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将得到改善.
(2)
清洁技术.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 ”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甚或零排放.循环经济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进行循环.并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一个共同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O2的排放.这与低碳城市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3)
绿色规划.科学的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城市能源消耗会直接影响到周边区域的环境污染.城市规划除了考虑单个城市自身特点外.还应结合城市所在区域和国家的发展战略来进行考量.第一.产业规划.在城市发展规划中.要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也就是说.要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总体规划
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向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第二.交通规划.低碳城市的交通战略可从两个方面实现 :一方面是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如果这个数量是下降的.则在单位排放为一定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的碳排放就可降低.另一方面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如果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是一定的.则只要持续降低单位汽车的碳强度.就可以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以上两个方面说明.低碳城市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
(4)
绿色建筑.建筑施工和维持建筑物运行是城市能源消耗的大户.低碳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需要既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又能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的建设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等.推广建筑节能.促进政府部门、设计单位、房地产企业、生产企业等就生态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减少碳排放的进程中.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5)
绿色消费.减少碳排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个人也应当承担责任.我们应当倡导和实施一种低碳的消费模式.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维持高标准生活的同时尽量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个人的行动非常重要.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帮助减少碳排放.从日常生活做起.节省含碳产品的使用.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我们就可以为实现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做出贡献.
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是在我国已有的城市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并强调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等限制性要素的约束后构建的.因此.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应该是 :实施 “科学发展观 ”和建设 “生态文明 ”的国家战略.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碳排放约束.创新低碳城市规划技术和方法.当代城市规划理念已经从传统的程序规划理论向系统规划理论、理性规划理论转变.从实证主义规划方法论向科学、客观、最佳方案.再向沟通规划转变.在 “物权 ”和利益集团基础上.不同目标和需求的社会群体通过低碳城市规划理念、低碳城市规划指标体系、低碳城市规划方法和低碳城市规划方案的公众参与等实现低碳城市社会 “共识 ”的追求.低碳城市规划概念框架如图1.2所示.
图1.2 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框架
1.2
国际间组织行动及各国政府行动
1.2.1 国际间低碳城市合作组织
UNFCCC是全球最主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公约.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专门帮助全球城市进行低碳和减排行动的合作组织.
世界大城市气候领导联盟(C40)是一个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城市联合组织.共有40个国际城市参加.2005年由前任伦敦市长肯 .利文斯顿提议下成立.围绕着 “克林顿气候倡议 ”(CCI)来实行减排计划.以CCI来推动C40城市的减排行动和可持续发展.同时.C40城市还提出了行动要点.其中最主要的是采购政策和建立联盟.以加速气候友好技术的应用和影响市场的数量.C40城市致力于城市碳低排放.为其他城市树立榜样.
地方环境倡议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CouncilforLocalEnviromentalInitiatives.ICLEI)的城市气候保护(CCP)项目是由可持续城市经营组织倡导的气候变化应对

精彩内容
黄伟光、汪军主编的《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报告》主题是探索适合中国城市的低碳发展道路,围绕当前我国在低碳城市领域的相关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通过靠前对比、情景预测、政策分析等方式解读当前我国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的目标体系、实现路径及各个支撑体系建设。报告中对低碳城市建设涉及的规划设计、产业发展、社会生活、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做了全面论述。同时,通过建立适合中国城市特征的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对全国范围内的地级市进行了低碳发展水平评估。

 本报告为团队近年来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为低碳城市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报告,对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咨询机构及社会公众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