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440.42 6.3折 69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汝信,赵士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52218

出版时间2005-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1408597

上书时间2024-06-24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上卷  总序2004年: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  凡例  年度纪念学者  年度影响力学者  第一编 学科发展状况    经济学    农业发展    工业经济    财政学    金融学    世界经济    政治学    国际政治    法学    教育学    语言学    新闻传播学    社会学    考古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中共党史    世界史    哲学    文学    外国文学    艺术学    宗教学    民族学    边疆史地    城市发展    海外学者下卷  第二编 国外中国学研究文献目录     一、2003-2004年国外出版的中国研究著作要目     二、2004年国外发表的中国研究论文要目  第三编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4年论文目录    一、综合性学术期刊    二、地方学术期刊    三、高等院校期刊    四、专业性期刊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明清卷

  明清时期的手工业和前朝一样主要分为官营和民营两类。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满足封建皇帝和官府特殊需要而设立的,如营缮、织造、烧造、造船、军器火药、皇室器用等,另外还有需要量大、利润高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物资,如盐、铁、茶、酒、有色金属等。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官府工匠的反抗斗争,官府工业日益衰落,官铁停废,织造实行民机领织,制盐则实行盐课折银,茶叶也基本由商人经营;占全国官匠80%的轮班匠由于以银代役,也获得了人身自由。清代官手工业继续呈衰落趋向,经营范围进一步缩小,盐、铁、有色金属等完全放开民营,所保留的为满足皇帝和官府所需要的部分经营门类的生产规模也在缩小,如工部制造库和内务府造办处常年有工匠2000人左右,而明代仅北京内务府就有工匠15000人。由于明中叶后实行班匠银制度,清初匠籍制因失去实际意义而被废除;清官营手工业及临时兴工均采用雇佣制,计工给值,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松弛。对民间工商业的政策也由传统的重农抑商向“恤商”转变,因而清代在对外贸易及税收等方面比明代宽松。

  明清民营手工业分为家庭副业手工业和作坊手工业。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白银流通量的增加,明政府的赋役剥削逐渐由实物和力役为主向货币地租转化,税收和力役的大部分折银迫使农民出卖粮食和副业产品以缴赋税,或互通有无,满足生活需要。到明后期,在全国各地逐渐形成棉织业、丝织业、麻纺业、植茶业、烟草种植业、甘蔗种植和制糖业、蔬菜瓜果业、蓝靛染料生产、日用百货制造等家庭副业商品的生产基地和交换市场。到清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海外市场的扩大,各种家庭副业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进一步增加。官手工业的衰落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私营手工业作坊的发展,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铁冶、制瓷、造船、造纸、印刷、榨油、丝织、漆器等有较大规模和经济效益的部门,其中铁业、制瓷、造船等有较严密的行会组织,其手工大作坊达干人以上。到清代,这些手工业部门更加集中和区域化,如棉织业集中在松江、太仓等地,丝织业集中在苏、松、嘉、湖地区,陶瓷业集中在江西景德镇、山东博山、江苏宜兴、福建德化等地,铁器制造集中在广东、山西、江浙、四川等地。另外肇始于明代后期的手工业合伙制在清代有较大发展,这种广泛存在于诸多行业中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清官府的认可,但演进速度相对较慢。

  在手工业技术方面,明清时期的丝棉纺织业技术有一定改进,采矿冶铁等也较为成熟,陶瓷、造船等也发展到较高水平,但总起来没有重大的科技发展。明中叶以后与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欧洲相比逐渐落后,这里面有政治的因素,也有经济文化的因素,明清科技发展的滞后对中国近世社会由农业向工业阶段的过渡,也产生了非常巨大的负面影响。

  ……

精彩内容
这是中国首次推出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学术年鉴工具书。“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及中共中央党校系统的多位资深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担当编委。每年度介绍约四十个一级学科、二百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状况,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领域,并通过严格缜密的程序与方式,公正独立客观权威地评选推出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与优秀学人,系统全面充分地总结记录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状况。“年鉴”不仅为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广大读者提供具有精粹性、代表性的优秀学术成果,同时也为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学术研究机构提供了具有信息性、资料性的必备工具书。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