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的河:名流纪实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岁月的河:名流纪实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22.38 6.4折 35 全新

库存10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胡国华著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9107308

出版时间2010-12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5元

货号7898990

上书时间2024-06-23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胡国华,生于浙江杭州,祖籍浙江东阳。毕业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在甘肃、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工作,历任新华社甘肃分社农村组组长,新华总社《嘹望》周刊政治编辑室主编,新华社福建分社副社长、党组副书记,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党组书记,现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党组书记。不错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在三十年记者生涯中,采写发表了大量新闻作品,撰写出版了十余部著作,主要作品有《在古丝绸路上旅行》、《祁连山纪行》、《游历万里长城》、《多色调的中国个体经营者》、《银色世界》(合著)、《当代名流访谈录》、《告别饥饿》(合著)、《大地芬芳》等。

目录
序言/00 1

 辑 苍茫的土地

 矮胡外传/002

 情寄侗乡/010

 葛洲坝人的胸怀/018

 刘巧儿新传/023

 拓荒之“牛”/027

 架起心灵间的桥梁/036

 让理想导航/043

 “杉树之父”/053

 仙游田野的书戏人生/059

 热爱并感受生活/063

 洒脱一生/067

 第二辑 历史的足迹

 同人民息息相通/072

 不平凡的路/077

 信念始终支撑着她/084

 面对艰难生活的考验/098

 德馨文间/107

 纵论国情/114

 特殊而又光荣的职责/120

 让生活更加美好/125

 幽芳久远/129

 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134

 廖公远瞻海峡潮/142

 叶飞将军话侨务/146

 闽道何泱泱/151

 心系乡村/157

 在粤北山区的日子/162

 留在大地上的足迹/168

 第三辑 飘逝的背影

 春天访胡风/184

 化作春泥更护花/192

 真诚坦白的心灵/198

 费孝通港行纪谈/203

 融入夜幕的流星/208

 情满黄山/224

 钱氏三兄弟的心愿/237

 “耕耘”在父辈的领域/243

 绿色的文集/247

 心灵的对话/256

 “天涯易比邻”/259

 真情老头儿/264

内容摘要
     葛洲坝人的胸怀
如果你在葛洲坝二江大坝泄水闸前,看到过江流冲出闸门的壮观景象,一定会终生难忘的。那汹涌沸腾的江水,那激荡澎湃的波浪,还有那好似雨雾飞溅的水珠,都蕴含着一种难言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把人带到一个宏大奇伟的境界。
    
在葛洲坝,更令我感动的,还是葛洲坝建设者的胸怀和境界。他们就像泄水闸前那些平凡的水滴,汇聚起来造就了不平凡的景象,点点滴滴都在阳光下放射着晶莹动人的光彩。葛洲坝砂石厂主任工程师陈岳元,就是平凡“水珠”中的“一滴”。
    
我第一次听到陈岳元的名字,是在砂石厂党委书记那里。他在介绍砂石厂领导班子的情况时,顺便对我说:
“我们原来还有一位副厂长,叫陈岳元。由于他几次主动要求,不久前已退出领导班子。” “是因为他到了退休年龄?”
“不是。他今年才58岁,照说还可以干几年。” “那是为什么呢?”他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开始我们心里也有些纳闷。因为他提升为副厂长才两年时间,板凳还没有坐热,怎么就自动抬屁股了呢?后来,他用自己的言行使我们理解了他。”接着他给我介绍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原来,陈岳元是因为让贤才辞去副厂长职务的。在水利建设方面,陈岳元可以说是一个专家了。自1947年在江苏镇江的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他一直在水利部门搞技术工作。解放前,他在国民党的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实习过。解放后,他先后在长江水利委员会下游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测量队等单位工作。1971年五月,葛洲坝工程开工以后不久,他就来到了砂石厂,负责施工技术工作。多年的水利建设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上很有一套。照说,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早就该重用了。可是,由于他家庭出身不好,加上极“左”路线盛行对知识分子的歧视和偏见,所以,很长时间里,只是让他搞搞一般性的技术工作,没有担负过重要工作。粉碎“四人帮”以后,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陈岳元这才开始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他不但担任了砂石厂的技术领导工作,当了主任工程师,还于1980
年上半年被任命为砂石厂副厂长,参加了领导班子。
    
在别人看来,一个搞技术的人能有这样的身份,也就够体面的了。谁知,干了不到两年,他突然给党委打了一份辞职报告,要求免去他的副厂长职务,仅保留技术职务。党委的同志都有些奇怪,因而未将他的辞职报告转给上级组织部门。
    
陈岳元见没有动静,就再次打了报告,并主动找党委的同志谈心,向他们坦率披露了自己的想法。大家这才知道,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以后,他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他觉得,中央作出的精简机构、实现领导班子年轻化的决策的确英明。自己虽然还不到该隐退的年龄,但岁数毕竟大了。由于自己的存在,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增加了两岁。为了有利于年轻同志的成长,他决定退出领导岗位,专心搞技术工作。
    
他这种出于公心、不计较个人地位的行为,使党委的同志们深受感动,只得如实向上级党委反映了陈岳元的想法,工程局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同意了陈岳元的请求。
     陈岳元在退出领导班子之际,向砂石厂党委举荐了两位中青技术干部。
    这两位干部一直在陈岳元手下工作。陈岳元看他们事业心强,踏实肯干,早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他的想法与党委正好不谋而合。经过上级党委批准,这两位中青年技术人员分别担任了副厂长和党委副书记职务。陈岳元之所以能这样做并非偶然。他的作风和品格,一向为人称道。陈岳元要求自己十分严格,从不为个人私事麻烦组织。他从事水电工作几十年,照说家属早就可以随迁了,可他却从未要求组织为他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直到不久前组织上知道了他家的困难,主动关心,他的家属才由老家宜兴调到工地。
    
他虽然是工程师,后来又当了副厂长,却没有一点架子,和工人关系十分融洽。这些年,他一直和工人一样,在砂石厂职工食堂排队吃饭。有时工作忙,来得晚了,炊事员要单独为他炒个菜,他都不让,买点剩菜剩饭就凑合着吃了。砂石场施工现场距住地较远,照说厂领导下现场可以用吉普车接送,他却从未享受这个特权,每天和工人一样,乘班车来往。
    
陈岳元的境界,还表现在对工作极度负责的精神上。长期以来,除了开会、生病,他几乎天天到施工现场,在第一线指挥生产。施工的紧张阶段,他常在现场吃住,不分昼夜跟班劳动,实在困了,就在工棚里和衣躺一躺。
    
正是这样一种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工作着想的精神,支配着他退位让贤的。崇高境界中的行为,有时不一定会被人理解,但倘能驱除遮住眼睛的利己主义迷雾,就一定可以看清这光风霁月的品行之光华。
    
我也是在和陈岳元交谈之后,才理解他的。在一套朴素简陋的宿舍里,我见到了陈岳元。他面容清癯,神态和蔼。听说来意,他有些意外地说:
“要讲想法,其实很简单。人老了,总归要重返大自然的。对我来说,迟暮之年无非想多做一点工作。早点退下来,不但有利于中青年干部成长,也有利于自己发挥专长。我的事业是在大坝上。”
不多几句话,说得多么诚恳啊!他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辞去领导职务以后,会相应地开得少了,他更是一心扑在了技术工作上。
    
砂石厂原来主要承担为工程提供浇捣用的砂石料的任务。后来,由于施工任务越来越紧张,工程进度赶不上要求,而砂石厂的人力还有潜力可挖,工程局党委决定从砂石厂抽调一部分工人到施工现场改行搞浇捣。
    
从备骨料到浇捣,看起来相近,干起来却大相径庭。砂石厂的大部分职工过去一直搞砂石料的开采、筛选,根本没有浇捣的经验。陈岳元过去学过浇捣,在别的工地上也搞过一段浇捣工作,就理所当然地承担了培训任务。
    为了改行的职工尽快掌握浇捣的技术,他翻阅了大量资料,编写出了讲课提纲。编教材的那些天,他常常工作到凌晨。由于做了精细的准备,他把本来很费解的技术课程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受工人欢迎。砂石厂的工人们,很快领会了浇捣技术的要点。
     队伍拉到第一线后,他们承担了二江泄水闸前护滩下海漫的浇筑任务。
    这对初次搞浇筑的砂石厂职工来说,的确是一场硬仗。所谓护滩海漫,要直接承受泄水闸里奔涌而出的激流的冲击,坚固程度和表面光洁度等质量要求极高。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负责技术指导的陈岳元想了许多办法。开始时,他几乎手把手地教工人施工,耐心帮助他们领会技术要领,掌握操作方法。
    护滩表面的混凝土磨平工作,按规定由机械进行就行了,可起初怎么也达不到质量标准。参与施工的干部工人都忧心如焚。陈岳元就和工人一道,反复琢磨研究解决方法,终于想出了人工抹平和机械找平相结合的工艺途径,使工程质量很快达到了规定标准。人工抹平是一项既细致又辛苦的工作,需要脱掉鞋子蹲在混凝土上,一点一点地抹。陈岳元在施工时和工人一样,拿把刮刀,赤着脚,在工作面上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就这样,他们靠苦干和巧干相结合的精神,按期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大江工程开始浇捣后,砂石厂的队伍又承担了一号船闸上游防淤堤护角槽的浇筑任务。这次他们承担的任务,工作量比上次要大,时间也更紧迫。
    一上工作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清淤。如果不把淤塞在地基的2000多方淤泥、垃圾清除出去,浇捣工作就无法进行。陈岳元此时虽已不担任领导职务,却仍很关心整个工程的进展。他冷静分析了面临的形势,计算了清淤需要的时间和人力,觉得单凭第一线的队伍,还无把握如期完成清淤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他向党委提出了组织机关干部和其他非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到前方突击清淤的建议。由于他对队伍组成和工作安排等方面考虑得都很周到,所以党委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在各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下,他们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原需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从而保证了浇捣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难能可贵的是,陈岳元在工作中对已经担任领导工作的原下级十分尊重和支持。葛洲坝二期工程开工后,新提拔为副厂长的孙域担任了现场的领导工作。在现场负责技术工作的陈岳元常常主动向他汇报工作,并自觉协助他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他配合得十分默契。对孙域在工作中注意不够的问题,陈岳元也常对他进行提醒或给他出主意。有一次,浇捣中供冷却混凝土用的冷水不够,孙域一时未注意到这个问题。陈岳元就告诉他,应该尽快设法增加冷水,解决混凝土制冷的问题,否则温度升高,将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给工程带来不应有的损失。经他提醒,孙域立即采取措施,解决了冷水不足的问题,使工程质量有了可靠保证。
    
这些年,一年四季,无论晴雨风雪,陈岳元总是坚持在现场工作。厂部的那间主任工程师办公室,除了他偶尔回厂开会时用一用外,平常难得开门。看到他在十几米至几十米高的浇筑部位爬上爬下时,人们都替他担心。
    有人劝他:“陈工,你都快60岁了,手脚已不太灵便,老这样上上下下,多危险!你不用天天来,有事大家会找你的。”他却笑笑说:“要保证工程质量,多一双眼睛总有好处。搞工程哪能怕危险,注意安全就行了!”
陈岳元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业绩,可是他朴实无华的言语,却反映了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采访结束时,面对气势宏伟的大坝,我领悟到:这样惊人的业绩,绝非任何伟人个人所能创立,它只能是千千万万像陈岳元这样的建设者共同建设的丰碑。正因为此,平凡的“水珠”也是值得赞颂的!
1984年 P18-22

主编推荐

 胡国华编著的这本《岁月的河:名流纪实》收录的是人物专访、人物通讯、报告文学。这些人物,他们的性格性别不同,职业职务各异,其命运轨迹也相去甚殊。但是,他们活在世上,似乎都抱定了同一个信念,同一个主张,同一个宗旨,那就是:人应当有所作为,人能够有所作为。

精彩内容
《岁月的河:名流纪实》这本书,汇集了胡国华记者生涯中所写的人物专访、人物通讯、报告文学的一部分,其中一些篇章,曾在20世纪90年代以《当代名流访谈录》为名集结成册,因当时印数较少,现在已很难寻觅了。这次,加以补录与充实,希望有机会和读者一起,共同回望那些渐行渐远的身影,并在回望中,汲取人生跋涉的激情与动力。

 《岁月的河:名流纪实》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