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历史的心灵救赎:郭沫若历史剧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面向历史的心灵救赎:郭沫若历史剧研究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30.22 6.3折 4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小强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6682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8374743

上书时间2024-06-23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小强,文学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文艺学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和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研究。在《甘肃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出版过学术专著《中国文论:创新与重建》(两人合著),论文曾经获得过教育部奖励,参与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主持过多项市厅级研究项目。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契机
  二  郭沫若史剧研究述评
    (一)史剧研究的文艺社会学批评模式
    (二)关于史剧的审美批评和研究
    (三)历史题材处理问题的批评与研究
  三  理论背景及研究途径
第一章  个性解放浪潮中“内部”情绪的艺术凝结:20年代史剧创作
  一  孤傲诗人的内在压抑与超越
    (一)早期生活的“内部”沉淀与人格生成
    (二)“内部”超越性追求与“泛神论”思想体系建构
    (三)“内部”规定模式:早期诗学追求
  二  早期史剧情绪表现的艺术世界
    (一)史剧的界定
    (二)史与诗的思考
    (三)早期史剧中的情绪世界
    (四)早期史剧的形式探索
    (五)早期史剧的评价问题
第二章  民族救亡中生命激情的历史回响:抗战时期史剧创作
  一  郭沫若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转变及其抗战史剧探索概况
    (一)郭沫若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转变
    (二)文艺观的发展与变化
    (三)抗战史剧探索概况
  二  抗战史剧题材处理的原则
    (一)题材处理的历史优先性原则
    (二)题材处理的隐喻性原则
    (三)题材处理的情感体验性原则
  三  抗战史剧的人物性格塑造
    (一)史剧人物塑造的方法和原则
    (二)史剧人物类型化
    (三)文化英雄——抗战史剧中的典范形象
  四  抗战史剧的形式追求
    (一)悲剧形式的选择及其文化价值含蕴
    (二)史剧的语言要素及技巧运用
    (三)史剧情节要素的把握及美学追求
第三章  新社会文化认同中的翻案颂歌:新中国成立后史剧创作
  一  新中国社会文化认同中的艺术功利追求
    (一)人民本位思想与新中国社会文化的认同
    (二)对毛泽东的领袖崇拜
    (三)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的危机
    (四)做“人民大众的扬雄”:文艺活动的政治功利性追求
  二  “翻案”与歌颂:新中国成立后史剧的艺术追求
    (一)新中国成立后史剧题材的选择与处理
    (二)新中国成立后史剧人物的创造
    (三)严肃喜剧(悲喜剧):新中国成立后史剧形式的探索与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内容
本书主要从“内部”动力学视角对郭沫若的历史剧进行研究。郭沫若坚信文艺由“内部”发生,其真谛在于表现。这一认识贯穿于其史剧创作实践。基于这一认识,本书根据他史剧探索的不同阶段,试图从其“内部”世界的发展变化,找到其创作的动力学及价值学依据,以重新解析其史剧。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发展历程被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内部”规定的印痕,而背后隐含着的,是他面向历史的心灵救赎历程。对于史剧,郭沫若将历史、现实和艺术三者关系的思考,与他个人的生命追求紧密融合在一起,使他的史剧既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又具有普遍的社会文化蕴含。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