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的厨房:旅途中“菲”尝不可的味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行走的厨房:旅途中“菲”尝不可的味道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24.82 6.4折 38.8 全新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鱼菲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46026

出版时间2012-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8.8元

货号8118487

上书时间2024-06-23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80后美食达人,文笔出色,形象时尚,在上海地区有知名度,参加过电视美食大赛并获得优选。为《上海电视》美食课堂专栏作家、《时代报》下厨房特约作者、《美食天下》意见、2011ICS《洋厨房》食尚厨神大赛优选。

目录

代序
章 西塘

◎“奶香”臭豆腐,是直觉还是错觉

◎迷路豆花

◎烤布蕾,入乡随俗不随流

◎闻香识鸭

◎酱菜,怀旧的手工触感

◎金陵塔,塔“金铃”

◎醉翁之意在米酒

◎手札笔记

◎菲尝食谱/芝士泡菜臭豆腐/麻辣豆花鱼/三味烤鳕鱼/黑椒鸭锁骨/干锅泡菜猪尾/30松茸牛肉饺子/31禾风如意锦囊虾/32太妃咖啡慕斯/

第二章 厦门
◎充满诗意的海胆

◎进福小馆,12点

◎演唱会,觅食三部曲

◎春卷也Fusion

◎逛菜场,淘海鲜

◎琴岛石阶上的“冰石花”

◎飞回来的伴手礼

◎菲尝食谱/芒果雪梨青口贝/越南芒果虾卷/三文鱼塔塔/番茄甜酒青豆泥/蜂蜜酱烧鲍鱼/意大利海鲜饭/低温辣烧墨鱼/糖脆

第三章 成都
◎相隔一世纪的火锅

◎“甜猪手”VS“鱼美人”

◎当传统遭遇现代

◎实现梦想的老妈蹄花

◎午餐,随遇而安

◎还有好食材

◎熊猫麻婆豆腐

◎台风吹来一朵静心莲(番外篇)

◎正宗土特产

◎菲尝食谱/宫廷麻辣火锅/冬瓜雪梨茶/蹄花也要Mojito/麻婆豆腐馒头/荷塘月色/饭“醉”现场/海葵静心莲/法式龙虾烩蛋/Lollipop蛋糕棒棒糖/

第四章 苏州
◎土灶馆/

◎皇城里的“鸡脚”旮旯/

◎奶酪,是一种情绪/

◎本家粥摊,潘玉麟/

◎遇见,未知的奶茶/

◎新货登场/

◎菲尝食谱/柠檬醋蟹肉球/陈皮糖醋小排/三色水果班戟/想到牛肉粒/豚肉海带香菇盅/粗茶淡饭/锡兰奶茶/桑葚提拉米苏

第五章 乌镇
前奏--包打听

◎初食“糕”捷

◎谁言寸草心,抱得青团归

◎做鸭那些事

◎把酒临风,“羊羊”得意

◎马兰头,万物生

◎吃不了兜着走/

◎菲尝食谱/富贵藕盒/三叶草青团/无花果四季豆色拉/双味焗口蘑/豆腐三重奏/非鱼籽蜜桃虾/茉莉茶香水晶棕/抹茶草莓大福/
后言


内容摘要
    “奶香”臭豆腐,是直觉还是错觉

     “阿拉就是馋痨呸”(“阿拉”是沪语“我们”的意思),是我微博对自己的标签,每天深夜放“毒”,介绍各种美食小吃。有隐匿在弄堂内的“苍蝇馆子”;有凌驾于“空中”的小资餐厅;有马路边上的粤菜小馆;也有风情万种的异域餐馆,当然还有我念想混搭的各种美食,目的在于和大家分享“吃”的快乐!

     身边的老友都知道我不爱食豆制品,唯独对“豆腐”情有独钟,尤其是那闻着“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倘若几日不吃,馋瘾发作,那是必然。

     臭豆腐,其名虽陋,外丑内秀,是种风味特别,极具特色的小食,爱它之人,自然是欲罢不能。臭豆腐也有好几种,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名,拥有代表性的无疑是绍兴和湖南这“黑青两兄弟”,到现在也难分伯仲。但对我而言,可能江浙一带的“青方”更得我心。

     记得小学一年级放学,很壮观的就是大家齐刷刷地冲出校门,奔向附近的小食摊。当时我每月的零花钱差不多有十元,一角一串的螺丝肉,来个五串,就是我们“工薪阶层”能承受的消费水平了。“工资”稍微多点的同学,则会选择五角一串的里脊肉或是一元一串的炸鹌鹑蛋,有些同学为了吃点“不错货”,在班中已出现“结党营私”的不良风气。

     “油墩子”(上海方言:萝卜丝饼)通常用旧报纸旧杂志垫着,吃得满嘴流油,二角五分的价格,现在早已翻了20倍,变成五元一只。有人说我语速过快,想必是那时“旧报纸”的油墨吃多了吧。

     众摊之中,人气很旺的无疑是臭豆腐,很远就能嗅到那“臭”而弥香的味道。油锅里的臭豆腐“啪啦啪啦”作响,老奶奶捞出炸好的臭豆腐,放在锅内侧的铁网上滴下油,再夹入圆形的塑料小碟内。甜面酱和辣椒酱放在塑料罐或玻璃瓶中,要自己动手加料,因为料是免费的,所以大家都“恶狠狠”地使劲舀,直到老奶奶心疼地大叫“把嘎西多组撒(上海方言:放那么多干嘛),够了,够了”,我们才停手。然后顾不得形象直接将烫口的臭豆腐塞入嘴里,一边捂嘴一边跳脚,希望它快速冷却,“呼呼”“哈哈”的声音此起彼伏,阵仗堪比一场气势“恢宏”的打击音乐会。

     走在西塘的巷子里,时不时闻到一股奶香味,原以为是面包店,经过一座石桥才发现居然是臭豆腐飘来的味道,顿时起了兴致,三两步连奔带跳跑过去。臭豆腐的摊位卡在钱塘人家旁边小道的“墙缝”里,有半个油锅探出脑来,墙边挂着一块破落不堪的“管老太”黄色招牌,下面的小黑板写着“百年老店秘方”。

     走近,一个约莫四十岁模样的妇女,蹲坐在不足两平方米的“墙洞”内,身着暗桔色格子衬衫,随意扎起的马尾有些凌乱,正炸着“奶香浓郁”的臭豆腐。

     瞄了一眼腌渍在缸中的臭豆腐,并无特别之处,跟摊主要了一份。下锅、捞出,手起酱落,很是利落。两勺甜酱和一勺辣酱,咀Ⅱ爵的过程中,淡淡的“奶香味”骤然而出,实在叫人惊喜,“敲锣声,鼓掌声,拿着扇子的舞者乐匠……”瞬间萦绕在我身边,终于明白《中华小当家》里那些食客品尝到美味料理时洋溢的幸福之情了。

     西塘凡是卖臭豆腐的摊子都挂有“管老太”的招牌,回顾朱家角、乌镇等古镇,稍有名气的小吃,统统“挂牌经营”,已变成现在许多景区的固定模式,让人分不清孰真孰假。

     稍后在和老板的聊天中得知管老太已85岁高龄,品牌早已交给下一代打理,变成连锁品牌,由总部统一制作送货,所以西塘的“管老太”大都是货!里面的成分她们也不得而知,对于一个吃货来说,美食当前,自然懒得深究,毕竟在家里自己腌一缸臭豆腐,就算有地,估计也受不了那味。

     迷路豆花

     在古镇寻店,保证是件麻烦事,就算地址再详细,标识再清楚,当你穿过四五条小巷,拐过七八个弯后,早已分不清东西南北,更何况我这个不折不扣的路盲!

     在旅行中找美食,一般采取分散一集中的吃食方式。所谓“分散”,就是走到哪吃到哪,看见喜欢的,就来上一份,随遇而“吃”;而“集中”则是每次出游前的例行功课,搜罗好那些在网上被推荐的美食,查好路线,集中品尝,寻味尝鲜不可错过。

     “安境桥与永宁桥之间”有一家“豆花店”――钱氏豆腐花。网上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我觉得好吃与否,亲自尝过方才知晓。

     小摊位于桥下,棕木色招牌有点陈旧,应该有些年月,旁边玻璃镜框里的一张黑白色证书纸上印有“豫园江南古镇美食文化节很受市民喜爱江南名小吃”的字样。

     年过花甲的老人独自忙碌,摊子上支着一顶黄蓝相间的遮阳伞,依旧掩盖不住老人那日晒雨淋的黝黑肤色。小摊不过五六个平方,摆着几张木桌已经坐满。只能买了边走边吃,便跟老人要了两份豆花,一成一甜。

     老人用扁扁的铁片两三下,一碗豆腐花就已躺在碗里。配料有虾米、紫菜、榨菜、葱花……还下了点辣酱,搅拌几下,尝一口,豆花嫩香滑爽,“咻”的一下就滑进肚子,口感不错,但豆花和配料的融合感稍显寡淡,不知是不是老人年岁已高,口味变得清淡。接着再尝尝甜的,舀一勺在调羹里,如奶酪般质感的豆花微微颤抖,送入口中,甜甜的豆香不断涌出,从外形上看,称它为“豆花布丁”更贴切些,脑中闪现出儿时坐在路边与家父吃豆腐花的影像记忆。

     “东淡西浓,南甜北成”,寥寥几字,却涵盖了中国区域的饮食习惯。豆腐花也称“豆腐脑”“豆花”,南方叫“豆腐花”,北方则称“豆腐脑”。南方喜甜,炒个青菜都要下糖,吊鲜味;北方爱成,腊肉、肉夹馍,不成不下饭。上海虽不是北方,但多以咸味为主,只有在甜品店才能尝到甜味豆花,我是两者皆可,并无特别挑剔。

     做豆腐花,“点石膏水”是关键,太少,不能凝固,太多又会有涩味,直接变成了豆腐。做时一定要量大,做满一锅豆浆,点石膏时看豆浆的变化,出现小块的颗粒状时,石膏量就够了,盖好盖,温度下来,自成一锅嫩豆花。

     豆花摊旁不出几步,是一排小吃,翡翠小笼,铁板豆腐,各点了份,却接近没有一点食欲。颜色碧绿的“小笼”看似晶莹剔透,入口粘牙,内馅无汁,视为败笔:豆腐吃起来焦香有余,成味不足,吃在嘴里只有干辣,嗓子瞬间“冒烟”……

     P2-6

主编推荐

  80后美食达人鱼菲老师与您相约美食之旅,一边旅行一边学做当地那些难忘美味。
  

精彩内容

   本书内容分为西塘、成都、厦门、苏州、乌镇五章,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五个曾经行走过的地方,并探寻当地的美食与食材,并将它们焕然一新搬上餐桌。在每章后的“菲尝食谱”单元里,还图文并茂地讲解了如何亲手做出前面介绍过的美食味道。边游边做,让读者们能在旅途也能学到精彩的厨艺。
   本书由80后美食达人鱼菲所著,文字轻松优美富有情趣,厨艺讲解更是专业精当,对广大热爱旅游更热爱DIY美食的读者大有裨益。

媒体评论

  我的“粉丝”们经常在我搞活动前这么说:“哎哟,弗好意思呀,明朝阿拉囡仵高考”,要么就是“喔哟,搿天正好阿拉‘毛脚新妇’上门!”,还有“小阿弟啊,我帮侬讲,阿拉迭个辰光,大黄鱼三角一斤……”(方言)

鱼菲的“粉丝”们经常和他这么说:“oops,
明天考六级”、“晚上的活动啊?要到几点啊?从来没这么晚回去过!”以及“哇,鱼菲哥哥做的东西,看上去好好吃啊!”

  这就是我和鱼菲的区别,的是曾经有一位粉丝问他“我可以不可以带着妈咪一起来啊?”,其实那个“妈咪”比我还小几岁。

  区别肯定是有的,而且不止是一点两点。由于是个所谓的“美食作家”,(虽然我很不愿意承认),我其实很少看别人的美食文章。美食文章,与艺术不一样,后者需要大量的临摹与学习,而前者呢,需要的是自己的积累和实践;那种“看遍天下美食文章”再“融会贯通”乃至“青出于蓝”的,充其量不过是拾人牙慧,甚至是抄袭剽窃,难怪会有人不管评论什么食品,都是“入口即化”了。

  然而我现在就捧着鱼菲的美食文章在读,在读没烤箱没锡纸如何做出“烤三文鱼”来,在读Crème
Brlée又是怎么做出来的。我之所以愿意读鱼菲的美食文章,因为我知道他的确是个会做菜的,不至于会误导我。

  鱼菲曾经捧了一只硕大的塔吉锅放在我的面前,在掀去了高高的尖耸的大盖子之后,我什么也没看到,因为水汽迷了我的眼镜,这就是近视眼的苦了。等我再次定睛观看,一朵雪白的莲花躺在锅底,虽然眼镜上的雾气尚末褪尽,但我可以认出那的确是朵莲花,白莲。

  如果书中有这道菜,用这句:莲花当然是不能吃的,莲花却也是能吃的,卖个关子吧,书中自有奥妙。

  如果书中没有,用这句:一朵可以吃的白莲,用白菜雕琢而成,虽似繁复,但巧妙地利用了切口与蒸汽,反正化繁为简为神奇,令人叹为观止。

  “鱼菲”是他的网名,大名潘晋元的“创意美食家”是学设计出身的,业界颇有名气;他先是于工作学习之余小试牛,即而一发不可收拾,一步步走来,踏实、稳健,这虽然本美食书,但看了之后就会让你期待第二本。看鱼菲的书,让我悟到一个道理:一如摄影,所谓的摄影就是摄影者前几十年的审美的总和,其实与技巧没多大的关系,美食同样如此,技巧是辅,审美为神。这本书不但包含了美食的“创作”,也包括了作者对于美食的理解、寻找、感悟以及升华。我相信,你会喜欢的。

  是为序,邵宛澍于梅玺阁。

  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鱼菲在网上贴了张照片,是“糖醋小排披萨”。

  梅玺阁主2013年9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