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时期史学三题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时期史学三题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20.03 6.5折 31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永祥著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47942

出版时间2014-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1元

货号8623008

上书时间2024-06-23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上篇  历史编纂学的转型

第一章  清遗老的精神寄托:清史馆与《清史稿》的纂修

节  复古思潮与清史馆之设

  第二节  《清史稿》的编纂过程

  第三节  清遗老政治文化心态的真实写照

第二章  国家意志在修史领域的弱化:民国国史馆的多舛命运(1912—1949)

节  新旧交织:国史馆初设无功(1912—1917)

  第二节  政学转换:国史馆降格为国史编纂处(1917—1927)

  第三节  筹而未设:停留在政策层面的国史馆(1927—1937)

  第四节  保存史料:战火淬炼下的国史馆筹备委员会(1937一1946)

  第五节  复古“正统”:国史馆政治属性的强化(1946—1949)

第三章  “历史完形论”的提出与实践:周谷城的中外通史编纂

节  以“新史学”为主旨的通史编纂理论

  第二节  以新纪事本末体维护“历史自身之完整”

  第三节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收和借鉴

  第四节  历史比较方法的广泛运用

第四章  吕思勉与历史编纂的新探索

节  《白话本国史》:开创中国通史编纂的新纪元

  第二节  《吕著中国通史》:通史编纂的全新尝试

  第三节  通史编纂经验在断代史中的成功运用

中篇  “新史学”的演进

第一章  重写20世纪史学史的思考:以“新史学”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节  对梁启超史学前后期关系的重新界定

  第二节  新史学从思潮向流派的转型

  第三节  新史学流派的学术主旨

第二章  20世纪“新史学”流派对史书体裁的综合创造

节  “仍纪传之体而参本末之法”

  第二节  寓传统体裁的精华于近代章  节  体之中

  第三节  纪事本末体与典志体的大胆糅合

第三章  唯物史观与“新史学”学者治史的新境界

节  “新史学”学者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与批评

  第二节  唯物史观与“新史学”理论的深化

  第三节  诸多领域的启发性运用

第四章  “五四”以后“新史学”的延续:萧一山的史学思想及清史编纂新论

节  深厚的师生情谊与博通的治史风格

  第二节  中西交融下史学理论的新探索

  第三节  “以义为全书之精神所在”

  第四节  政治、经济、文化均衡诠叙

  第五节  运用章  节  体编纂大型史书的成功范例

第五章  卫聚贤与“新史学”

节  鲜明的进化史观和强烈的经世色彩

  第二节  跨学科治史方法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第三节  对中国史学史的较早探索

第六章  陆懋德《中国史学史》的特点和价值

节  两份目录之差异

  第二节  以史书编纂为主线梳理中国史学的演进脉络

  第三节  中西史学比较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下篇  经史关系的变迁

第一章  谢无量经学思想略论

节  以现代哲学、文学理念统摄经学的尝试

  第二节  融经人史:开拓经典研究的新方法

  第三节  浓郁的“信古”风格

第二章  以史治经:周予同的经学史研究

节  以史学治经学,以史学统一经学

  第二节  以进化论为指导、注重因果与联系的治史特色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达到学术研究新境界

内容摘要
 民国时期中国史学的转型,是近些年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取得了不少成果。刘永祥编著的《民国时期
史学三题》遵循“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原则,围绕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的专题展开探讨,共分为上、中、下三篇。

精彩内容
  民国时期中国史学的转型,是近些年学术界研究 的热点,取得了不少成果。刘永祥编*的《民国时期 史学三题》遵循“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的原则,围 绕以往研究较为薄弱的专题展开探讨,共分为上、中 、下三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