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操控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视觉操控学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16 4.7折 33.8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武彬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29627

出版时间2013-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33.8元

货号8319137

上书时间2024-06-22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眼睛是我们接触世界最重要的通道,很多的选择、判断和思考,都来自所看到的事物、景象,由此诞生了视觉操控这一研究领域。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欺骗,或者操控情绪,往往会通过操控眼睛来影响判断和行为。武彬所著的《视觉操控学》就是教读者学习识破视觉操控的技巧,破解视觉欺骗的伎俩。
有人说,只有亲眼看见的才不会骗人,本书向你证明眼见不一定为实。
有人说,logo仅仅是产品的标志,本书向你诠释logo怎样将品牌概念锤入消费者的心智。

作者简介
武彬,原名武斌,出生于陕西汉中一个美丽的小镇,大学期间便游学于西安大学城多所高校,辅读专业涉及汉语言文学、管理营销学、经济学、心理哲学等。出版作品有悬疑小说《玛雅谜域之拉斯古城》、世界名校公开课系列《圣母院大学:奋斗》《斯坦福大学:领导力》、营销类《微信营销》、幼儿心理哲学《别让爱成恨――读懂孩子再谈爱孩子》等。

目录
目 录

Contents

第一章 视觉是如何欺骗大脑的 / 001

让人产生错觉的图片 / 003

镜头里被误以为的飞碟 / 008

欧洲街头的行为艺术 / 013

望梅能止渴,画大饼也能充饥 / 017

习惯性记忆的误导 / 022

你看到的只是幻觉 / 026

第二章 被视觉引导的情绪感染 / 031

那些被煽情的电视观众 / 033

当同情成为骗钱的方式 / 038

将军冲杀在前的价值 / 042

是什么让你感受到宗教的神圣庄严 / 047

老板“装”的艺术 / 051

第三章 美人计是视觉的诱惑 / 055

美女永远是畅销产品 / 057

男人的爱情从视觉开始 / 061

美女诱惑让男人无法自拔 / 065

搏出位,为的就是焦点 / 069

红颜祸水的视觉效应 / 073

第四章 品牌形象的视觉操控 / 077

品牌洗脑,从视觉开始 / 079

视觉标识:将品牌“锤”入心智 / 084

什么样的颜色更有诱惑力 / 089

吉祥物:品牌的代言人 / 093

品牌微电影如何打动观众 / 098

第五章 商品包装里的操控术 / 103

通过包装减价的猫儿腻 / 105

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 / 109

山寨货包装不山寨 / 113

市场走俏的升级套装 / 118

伴随礼品的特殊诱惑 / 122

第六章 被转移的视觉注意力 / 127

赵构需要秦桧做卖国贼 / 129

分身术:人物的替身 / 134

总有人在混淆视觉感受 / 139

魔术是怎么欺骗眼睛的 / 144

第七章 利用视觉的军事谋略 / 149

声东击西 / 151

空城计 / 154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 159

金蝉脱壳 / 163

苦肉计 / 166

假痴不癫 / 170

第八章 职场需要表演的艺术 / 175

成为一名好同事 / 177

塑造一名好老板 / 182

时刻都要保持微笑 / 187

不要轻易显露情绪 / 192

如何在领导面前表现自己 / 197

第九章 在孩子面前的伪装术 / 203

为孩子塑造一个榜样 / 205

父母的情绪对孩子的影响 / 210

让孩子相信你是快乐的 / 214

使脸色比打骂更有效 / 218

为了孩子,假装恩爱吧 / 222

第十章 如何不被别人读到内心 / 227

调整情绪,让自己淡定 / 229

不要刻意打扮自己 / 234

别让你的眼睛出卖了你 / 238

学会释放错误的表情 / 242

身处逆境依然昂挺胸 / 247

内容摘要
让人产生错觉的图片
威廉·詹姆斯,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2006年曾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他曾说过:“我们所感知的一部分来自我们眼前的客观事物,另一部分(也许是更大的一部分)总是来自我们自己的头脑。”
也就是说,视觉并不能完全决定这世界的一切,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大脑来判断这个世界。视觉并不是我们想当然地理解,认为毫不费力所看到的就是视觉作用的结果。然而,至于视觉与感知之间的微妙联系就无法细说了。我们很容易被视觉欺骗,也就是说,有时候看到的会让我们有错误的感知,所以我们无法深谙这微妙联系所带来的“误会”。
“幻觉”正是视觉与感知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候,我们的眼球在经过某张图片的刺激之后,就容易产生某种“幻觉”,这就是感知障碍的一种,这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眼见非实。
我们盯着上图仔细看,一分钟,将眼睛转移到任何白色区域,会有一个意外的发现:灯泡在白色区域发亮了。这就是图片幻觉,也就是这张图片带给我们的错觉,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这是视觉系统在变化的刺激下的一种特殊反应。当视觉系统遇到白色的刺激时,原来那些只注意白色的细胞,这一次的反应比其他细胞剧烈得多,这样就会产生更亮的像,在我们的视觉意识里,它就是一盏闪亮的灯。这样的像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负后像,当然,正后像也存在。
我们的眼睛在一束光的刺激下就会产生兴奋,光消失了,我们却仍旧认为那束光还存在,这就是视觉后像。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普遍存在,比如我们在卧室中睡前看了几眼悬在吊顶上的大灯,接着我们就熄灯准备睡觉,可我们继续看吊顶的时候大灯还是亮的,过一小会儿,大灯的亮才在眼睛中消失。
上述例子就是典型的视觉正后像,它与视觉负后像统称为视觉后像。在原来的刺激下出现相同性质的感觉印象就是视觉正后像;反之,则为负后像。如光亮部分变为黑暗部分,黑暗部分变为光亮部分。它们的出现都是因为神经兴奋留下了痕迹。
小时候去看户外电影,放映员总是在开始放映前去捣鼓卷起的一大盘胶卷,然后架在放映机上。放映的时候,那些胶片都在一帧一帧地快速运动着,然而我们在幕布上看到的却是画面极为连贯的电影。其实,它只不过是图片在我们眼睛中的快速呈现,这就是正后像的应用。
再仔细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世界,比如说,我们倾斜着头,周围的一切似乎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我们这时候闭上一只眼,就会立马觉着自己的感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站在原地不停地转动,几十秒后,我们的眼睛中呈现的世界都是转动的。其实,我们的眼睛中所看到的部分都可以被认为是一张图片,它之所以会变化,是因为视觉给我们带来了错觉。
外接的光波传到了我们的眼睛中,于是我们的视网膜中投射了感光元。不论是二维的图形还是三维的世界,所有的在视网膜中形成的图像都会在一个曲面上变成半平面形状。也就是说,你的视网膜输入图像时天生就会产生一些“误会”。只要是视网膜图像,它的传递可来自数万种可能性的三维状态,但是我们的视觉系统通常只接受一种最正确的演绎,这是我们的大脑自行解释的结果。我们的大脑用一种严格的研制来进行解释,因此我们的视觉系统会快速地将这个“答案”计算出来。
所有的偏差都来自限制,假使这个世界没有限制,那么误差也就完全消失了。我们的视觉系统限制了很多可能性,所以我们的视网膜中所出现的图片也会存在“误差”,这个“误差”就会导致错觉。我们的视觉系统会努力地尝试用很多演绎方式来解决这个“误差”,但是它是不可避免的。越努力越枉然,于是就会产生错觉。
例如这张图片,我们会努力地尝试要看清楚这张照片,但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是很多个歪歪斜斜的方格。可事实是它是由两个正方形的方格组成的,所有的部门都是直线。因为两个方格的定位差异被视觉系统的神经连接部分夸大了,但是我们努力地纠正,这就强化了感知的差异。
错觉是一种厉害的工具,大多数视觉科学家都非常钟爱错觉,错觉能揭示出隐藏在感知系统中的限制因素,而这是正常感受无法做到的。很多视觉科学家的作品能够让我们的感觉一再上当,即便我们清楚这就是圈套。
能给人带来视觉错觉的图片有很多,这是一种新的研究领域,但是它的欺骗只是来自视网膜中呈现的“误差”。我们再来看一张经典的关于视觉错觉的图片。
这张图片在艺术界被称为“鲁宾的面孔/花瓶幻觉”,你看的是一个花瓶还是两个人的头的侧面像?
这种错觉的产生在于,它本身会让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内容。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只能看见其中的一种——面孔或者是花瓶。即便我们再努力尝试,但是最后的结果都是图形会自行调换,然后让我们在面孔和花瓶之间只能选择看到一个。
上面的图片中,有两种外形的线条存在。可似乎轮廓的外形是可变化的,图画的被认知是哪一个,它的轮廓外形就是哪一个。这就是我们的视觉在主导,这一图像进入我们的视觉系统中,视觉立马对其进行编码。当然,轮廓的外形不一样,它的代码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视觉中都会存在自己的编码。也就是说,物体在它的背景中时,我们的视觉系统会努力地寻找到一个源代码来编译,然后将其区分开来。很多时候,这个过程是很简单的。但是,当这个背景存在极大的伪装时,这个简单的事情就变得异常复杂了。
个人偏好对知觉状态有很大的影响。轮廓的外形的判断也受我们的偏好影响,其外形会因我们某一方面的偏好而加强。比如说,上面的图片有些人喜欢往花瓶的角度看,那它在自己的视觉系统中就以花瓶的形象呈现;而一些人因为对脸庞的偏好而将其看成了脸庞。
可见,视网膜上的图像并不是视觉就能完全决定的,它还深受大脑的影响。大脑也参与控制视觉信息的组织,由此可见,大脑会因为视觉的影响而去分析出错觉,视觉和大脑是两个合伙人,合起伙来欺骗我们的知觉。
这就是丹麦一位心理学家在1915年的惊人发现,但是这样的图形在18世纪法国的印刷品中就能找到例证,那些印刷品中的肖像画不仅描绘了通常自然状态下的花瓶,而且两个侧面像是不相同的,每个侧面像代表了一个特定的人。
如今,视觉科学已经成了最具刺激性的科学研究领域之一了,而这个领域中的错觉研究又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一研究给很多研究者带来了巨大的快乐。但是,有一点研究者始终相信的是,这项研究就是对骗术的剖析,通过对某些图片的研究,就能看出视觉是如何欺骗大脑的!

主编推荐
几乎没有人相信,自己正在受到另一些人的心灵控制,这就是**明的思想控制与精神绑架。洗脑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承认,却是真实存在的潜规则。本书助你修炼一双慧眼,识人用人得心应手,全面发挥自我潜能。 

精彩内容
眼睛是我们接触世界的通道,你很多的选择、判断和思考,都来自你所看到的事物、景象。于是,就诞生了视觉操控这一研究领域,很多时候,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比如欺骗、营销、诱敌,或者操控观众情绪,往往会通过操控你的眼睛来影响你的判断和行为。
 比如电视访谈中,那些或感人或激烈的真人故事,令你感动、纠结和同情,但这可能只是一场戏。比如,领导人为何要视察前线,这不仅仅是作秀,而是通过视觉引导众人奋战的情绪。比如,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为何能够成功,就是利用了视觉操控了敌人的判断。
 其实,我们一切的形象塑造、礼仪,都是为了在视觉上给予别人好的判断和印象。当然这容易被骗子利用,那些街头乞讨的人何尝不是视觉的欺骗,所以我们既要懂得视觉操控的技巧,又要识别那些利用视觉欺骗的伎俩。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