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始人:李四光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12.83 3.7折 35 全新

库存54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李建臣|责编:沈剑锋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66518

出版时间2019-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10783496

上书时间2024-06-22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建臣,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现任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大学特聘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常务理事。曾策划和主持了《世界科普名著精选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科普佳作精选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等一些重大出版项目的编纂出版活动;主编的《科学的丰碑——20世纪重大科技成就纵览》(山东科技出版社)、《共和国的脊梁——两弹一星功勋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等多部作品均获得了国j级奖励;主编的“蒲公英”科普系列丛书(江苏教育出版社)被列为中国科协重点科普项目并获得中国科协资助;主编的《图书编辑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被北京师范大学相关专业列为研究生教材;翻译作品有世界著名趣味数学大师马丁·伽德纳的代表作《啊哈!灵机一动》(湖南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和《啊哈!原来如此》(科学出版社)。此外还创作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狭义相对论的诞生》《时空的弯曲与消长——广义相对论的建立》等科普作品和各类文章五十余篇,参与过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曾获得中央宣传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的中国科普先进工作者称号。

目录
第一章  少小勤学有志
  1.以古圣贤为楷模
  2.见义勇为的少年
  3.严于律己的模范生
  4.深思好问的求索者
  5.心灵手巧的制造
第二章  孜孜求学时光
  1.新名字报考新学堂
  2.以实力争取机会
  3.东渡日本学造船
  4.攻克学业难关
  5.发明土法滤水
第三章  科学救国之路
  1.同盟会最小的成员
  2.最优秀的“工科进士”
  3.革命浪潮中浮沉
  4.赴欧改学地质
  5.伯明翰大学的科学硕士
第四章  开启地质人生
  1.来自祖国的召唤
  2.欧洲地质考察
  3.北大地质系的“创业教授”
  4.育人不倦
第五章  坚守民族气节
  1.伉俪情笃挚
  2.科化石的研究起步
  3.祖国不可辱的傲
  4.打开科研新局面
第六章  中国地质先锋
  1.创办地质研究所
  2.共建武汉大学
  3.探寻第四纪冰川遗迹
  4.独创中国地质学
第七章  战乱中无畏前行
  1.铁骨铮铮的学者
  2.威武不能屈
  3.善人者,人亦善之
  4.抗战中辗转流离
  5.奉若珍宝的砾石
  6.“有了共产党,就有了希望”
第八章  全心为人民服务
  1.艰险回国路
  2.花甲之年谱新篇
  3.人尽其才百事举
  4.摘掉“贫油国”帽子
  5.寻找核工业的命脉
第九章  晚年的无私奉献
  1.七十岁的新党员
  2.倡导开发地热资源
  3.挂帅发展地震预报
  4.蜡炬成灰泪始干
附录  李四光大事年表
后记

内容摘要
     第一章 少小勤学有志 李四光出身清贫之家,但他从小在父祖辈的教育引导下,不但以古代圣贤为楷模,勤劳节俭、乐于助人、严于律己,而且勤奋好学、深思善问、心灵手巧。当同龄的孩子还在四处玩耍时,他已经知道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并且立下了大志——长大后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1.以古圣贤为楷模 黄冈市黄州区,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地势险要,与鄂州隔江相望,是湖北“雄峙江浒”的重要门户。如今说到黄冈,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想起声名在外的黄冈中学、“黄冈密卷”,其实黄冈重视教育的观念由来已久。作为鄂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曾经孕育了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如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医圣李时珍、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文学评论家胡风等,而李四光作为“中国地质之父”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员。 在黄州城北25公里处的团风县回龙镇,有一座海拔约500米的小山,属大别山的龙王山支脉。这座小山并不高,但地理位置却十分显要——背靠大别山,面临长江。 当地人都称这座景色优美的小山为回龙山,而这个名字则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很久以前,有9条青龙住在这一带,后来,因为龙王要与潭里的怪兽恶斗,便下令让9条青龙飞回龙宫,准备战斗。但在它们回去的路上,有个最小的龙娃留恋故土,不想离去,于是悄悄地独自返回,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历经岁月的沉淀,渐渐地,它与周围的万物融为一体,最终化作一片起伏的山峦,山上的一草一木也都成为丰饶的物产,泽被乡里。当地百姓都很感激它,于是将龙娃化成的这座山叫作回龙山,意为回归人间、与民同乐。 回龙山下,水塘与村庄交错,水光山色,交相辉映。1889年10月26日,回龙山下的下张家湾村,秀才李卓侯家张灯结彩,因为家里又添了一个男孩。李卓侯为孩子取名为李仲揆,这就是后来的李四光。 李仲揆的祖父库里是地道的蒙古族人,因为家境贫寒,在清朝光绪末年从蒙古草原一路乞讨,辗转来到湖北黄冈回龙山下,在下张家湾村一座破烂不堪的破庙里定居下来。这以后,为了生活方便,库里改姓李,还娶了当地的一位汉族姑娘为妻。由于既通蒙古语又懂汉语,他办了一家私塾,教儿童读书识字,空闲时则上山砍柴变卖,勉强糊口度日。 李仲揆的父亲李卓侯从小随父念书,成绩很好,长大后顺利考中了秀才。但是他看轻仕途,选择继承父业,将村里的一座庙宇修缮一新,在那里开办了私塾。李仲揆的母亲姓龚,待人宽厚,勤劳节俭。 李卓侯夫妇一共生育了四儿二女,其中有个女儿送给远亲抚养,李仲揆排行第二。李家三世同堂,家有九口人,但家里只有几间房舍、三亩土地,人多田少,而且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李卓侯就成了家里主要的劳动力。为了养家糊口,他一边教书,一边与一户徐姓人家合作种地。 当时私塾收的学费很低,一个学生每年只需交几斗粮食或百文左右铜钱,所以李卓侯的收入并不高。遇上好年景,九口之家省吃俭用,倒也可以勉强维持温饱。可若庄稼歉收,就难免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息的谷子,以度过饥荒。尽管生活比较艰难,但李家上慈下孝,相亲相敬,日子倒也过得其乐融融。 家庭的耳濡目染,使李仲揆从小很孝敬、懂事,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当时他家是父亲主外,母亲主内,父亲在外教书、种地,母亲则主要负责家中事务,照顾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为了赚钱改善家中经济状况,母亲还争分夺秒,挤出时间来织麻纺线。李仲揆看着母亲天天忙得像个陀螺似的,难得有空闲,很不忍心,总想做点事情减轻母亲的负担。到五六岁时,他便开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舂米、推磨等,干得十分起劲。他小小的身体里似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往往村里的人还没起床,天还没有放亮,他已经从山上砍柴回来了;下午放学后,他也总是满载而归,回到家里放下柴火,他又赶紧帮母亲生火做饭。 母亲看着懂事的儿子,既欣慰又心疼,担心他小小年纪,干这么重的活,影响身体发育,让他少干点。李仲揆却伸伸腰杆,装出一副很轻松的样子,宽慰母亲说这点活儿根本不算什么,以后他会负责家里的烧柴。母亲听着,眼泪不自觉地涌了上来。这时,哥哥恰好从地里干活回来吃饭,知道事情的原委后,他心里一阵愧疚,连忙安慰母亲,并且表示以后会和弟弟一起上山砍柴。李仲揆想到哥哥除了到学堂念书,还得到地里帮忙,忙劝阻道:“不,哥哥,家里的事我也帮不上太多的忙,砍柴的事还是让我来吧,你们都不用管了。” 乡亲们知道后,都羡慕地议论道:“李家的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且懂得孝敬老人,家风真好!这可是八辈子才能修来的福气!” P1-5

主编推荐
1.一套值得全国青少年珍藏阅读的榜样故事丛书。2.汲取榜样力量,谱写青春华章。3.他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的开拓者、中国地质力学学说的创始人。4.在他的指导下,我国不仅成功地找到了铀矿,保障了“两弹”的成功研制,还相继发现了油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精彩内容
    李四光早年公费留学日本,立志造船救国,其间他接受革命新思潮,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辛亥革命后,他出任湖北军政府实业部长,因不满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毅然辞职并出国深造。在国外,他先学采矿,后又改学地质,从此与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新中国成立后,他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填补了中国地理的空白;在他的指导下,中国勘探到了石油,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他还指导寻找铀矿,为中国“两弹”研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材料……他坚信,“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如果他抱定了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富强、为人类幸福前途服务的崇高目的,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攻破自然秘密,发现新世界,创造新东西,去开辟人类浩荡无际、光明灿烂的前景,那么他的生活会是多么丰满、愉快、生动活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