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32.58 6.3折 52 全新

库存3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蒋疆主编

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教育出版分社

ISBN9787503893063

出版时间2017-1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2元

货号11481003

上书时间2024-06-20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前言
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1.2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1.3 分析方法的分类
1.4 定量化学分析的一般程序
1.5 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第2章 定量化学分析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2.1 误差的种类及来源
2.1.1 系统误差
2.1.2 误差
2.1.3 过失
2.2 准确度与精密度
2.2.1 真值
2.2.2 准确度与误差
2.2.3 精密度与偏差
2.2.4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3 误差的传递
2.3.1 系统误差的传递
2.3.2 误差的传递
2.3.3 极值误差
2.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4.1 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2.4.2 减少测量误差
2.4.3 减少偶然误差
2.4.4 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
2.5 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5.1 有效数字
2.5.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
2.5.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6 分析化学中数据的统计处理
2.6.1 可疑值的取舍——过失误差的判断
2.6.2 回归分析法
2.6.3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2.6.4 分析结果的报告
第3章 滴定分析法
3.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3.2 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3.3 滴定分析的方式
3.4 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
3.4.1 基准物质
3.4.2 标准溶液
3.5 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3.5.1 溶液配制的计算
3.5.2 滴定剂与被滴定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
3.5.3 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
3.5.4 待测组分含量的计算
3.6 滴定分析的误差
3.6.1 滴定分析中的系统误差
3.6.2 滴定分析中的误差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4.1 酸碱平衡定量处理方法
4.1.1 酸碱的分析浓度
4.1.2 电荷平衡式、物料平衡式、质子平衡式
4.1.3 水溶液中弱酸(碱)各型体的分布
4.1.4 酸碱水溶液pH的计算
4.2 酸碱指示剂
4.2.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4.2.2 酸碱指示剂的pH变色点与变色范围
4.2.3 混合酸碱指示剂
4.3 酸碱滴定法原理
4.3.1 强酸(碱)滴定强碱(酸)
4.3.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4.3.3 终点误差
4.3.4 多元弱酸(碱)的滴定
4.3.5 酸碱滴定中C02的影响
4.4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4.4.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4.4.2 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第5章 沉淀滴定法
5.1 银量法滴定曲线
5.2 银量法原理
5.2.1 莫尔法(mohr)
5.2.2 佛尔哈德法(Volhard)
5.2.3 法扬司法(Fajans)
5.3 银量法的应用
5.3.1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5.3.2 银量法测定示例
第6章 络合滴定法
6.1 概述
6.1.1 无机配位剂与简单络合物
6.1.2 有机配位剂与螯合物
6.1.3 EDTA的分析特性
6.1.4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6.1.5 副反应对EDTA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
6.2 金属离子指示剂
6.2.1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性质和作用原理
6.2.2 金属离子指示剂的选择
6.2.3 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变质现象
6.3 络合滴定法基本原理
6.3.1 络合滴定曲线
6.3.2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6.3.3 配位滴定法的滴定方式及应用
第7章 重量分析法
7.1 重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7.1.1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7.1.2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7.2 沉淀的溶解度、结构和纯度
7.2.1 沉淀的溶解度
7.2.2 沉淀的纯度
7.3 沉淀的形成与沉淀条件的选择
7.3.1 沉淀的结构类型
7.3.2 沉淀的形成
7.3.3 沉淀条件的选择
7.4 重量分析的计算
7.4.1 重量分析中的换算因数
7.4.2 结果计算示例
第8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8.1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特点
8.2 电极电势
8.2.1 标准电极电势
8.2.2 条件电极电势
8.2.3 影响条件电极电势的因素
8.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8.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8.3.2 化学计量点时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8.4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8.5 氧化还原滴定基本原理
8.5.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8.5.2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8.6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
8.6.1 高锰酸钾法
8.6.2 重铬酸钾法
8.6.3 碘量法
8.7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9章 吸光光度法
9.1 概述
9.2 光吸收定律
9.2.1 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
9.2.2 光吸收基本定律——朗伯一比尔定律
9.2.3 偏离朗伯一比尔定律
9.2.4 吸收光谱曲线
9.3 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
9.3.1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构件
9.3.2 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9.4 分光光度法的测定
9.4.1 测定方法
9.4.2 测定条件的选择
9.4.3 测定的误差
9.4.4 分析条件的选择
9.5 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9.5.1 示差分光光度法
9.5.2 多组分含量的测定
9.5.3 酸碱解离常数的测定
9.5.4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9.5.5 定性分析
0章 电势分析法
10.1 概述
10.1.1 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
10.1.2 指示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
10.1.3 参比电极
10.2 直接电势法
10.2.1 溶液pH值的测定
10.2.2 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
10.3 电势滴定法
10.3.1 基本原理
10.3.2 终点的确定
10.3.3 电势滴定法的应用
1章 定量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技术
11.1 概述
11.2 沉淀分离法
11.2.1 无机沉淀分离法
11.2.2 有机沉淀分离法
11.2.3 均相沉淀分离法
11.2.4 共沉淀分离法
11.3 萃取分离法
11.3.1 萃取分离法相关名词
11.3.2 常见萃取分离法
11.3.3 萃取技术的发展与前景
11.4 离子交换分离法
11.4.1 离子交换法概述
11.4.2 离子交换树脂分类
11.4.3 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对象
11.5 色谱分离法
11.5.1 色谱法的定义
11.5.2 色谱法的分类
11.5.3 色谱法的优缺点
11.5.4 色谱法的应用与前景
11.6 膜分离技术
11.6.1 膜分离概述
11.6.2 膜分离类型
11.6.3 膜分离特点
综合测试题(一)
综合测试题(一)参考答案
综合测试题(二)
综合测试题(二)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相对原子质量表(2007年)
附录2 常见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2007年)
附录3 常用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4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
附录5 一些常见络合物的形成常数(25℃)
附录6 氨羧配位剂类络合物的形成常数(25℃)
附录7 标准电极电势(25℃)
附录8 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
附录9 符号及缩写



内容摘要
化学学科通常可划分为几个清晰而又意义明确的分支学科——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与物理化学。虽然分支学科之间常有一些交叠,但对大多数化学工作者而言,每一分支都具有明确的范畴,对于任何特定化学工作者的任务也是相当清楚的,他们所承担的工作范围是明确的。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化学学科的重要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和应用各种分析方法、分析原理及分析技术,以获取有关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一门科学。随着其理论、方法以及技术的发展,分析化学现在已成为一门与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以及计算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也可以说,分析化学是研究关于获取物质系统化学信息的方法和理论的科学。

1.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其首要回答的问题是物质的化学组分,各化学组分的相对含量,这些组分在物质中存在的形式。也就是说,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含量以及结构等方面的信息。根据分析任务的不同,将分析化学分为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和结构分析(structureanalysis)三个部分。

①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含有哪些组分,这些组分可以是元素、离子、基团、官能团或化合物等;

2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

③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和空间分布等。

上述分析化学的三部分内容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如果对物质不进行定性分析,不清楚物质的组成,则无法进行定量分析。而定量分析方法或分析方案的选定,则离不开对物质组成的了解。为进一步获得物质的全面信息,甚至需要通过结构分析来确定化学结构、晶体结构和空间分布。因此,应先做定性分析,再进行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对于已经知道化学组分的试样,则可以直接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测定其组分含量。

分析化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只要涉及化学现象的任何科研领域,都需要分析化学提供各种化学信息来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化学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化学基本定律的发现,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以及各类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等很多内容,都与分析化学密切相关。

分析化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由分析化学所建立的各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扩大或加深对自然界的认知,因而其几乎与工业、农业、商业等所有行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在生产实践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意义。在工业生产方面,如资源勘探、原料选择、生产控制、产品检验、“三废”处理和利用、环境的检测和保护等方面都要靠分析化学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在农业生产方面,如土壤肥力测定、灌溉用水水质化验、植株营养诊断、农牧产品品质鉴定、农药残留分析及土壤改良、新品种选育、食品和饲料添加剂分析、复合肥料、生物农药和农业生态等方面都需要用到分析化学提供的化学信息;在科学研究方而,分析化学已渗透到许多与化学相关的学科领域,如材料科学、资源环境、医药学、农林科学、环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

综上所述,任何研究课题,都要以分析化学为研究手段,或者通过分析化学获得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进程都与分析化学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如今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科技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另一方面,各个学科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成果也促进了分析化学本身的发展。因此,分析化学有着工农业生产的“眼睛”、科学研究的“参谋”之称,也使得分析化学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学科之一。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