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行为的情境逻辑及其罪因性矫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犯罪行为的情境逻辑及其罪因性矫正

正版全新 可开发票

29.64 6.3折 47 全新

库存2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杜惟忠著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71478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7元

货号11664647

上书时间2024-06-20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杜惟忠(原名杜少臣),男,籍贯山东滨州,南开大学法学博士,现为西南医科大学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西方社会理论、当代社会正义、修复式正义等。主要研究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清华社会学评论》《甘肃行政学院学报》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其中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和选题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情境与犯罪行为

第一节 情境的内涵与结构

第二节 “情境”的维度与向度

第三节 犯罪行为的情境逻辑

第三章 犯罪行为的情境性建构

第一节 犯罪行为与情境的互构

第二节 犯罪亚文化与情境的共生

第三节 犯罪行为的情境取向

第四章 犯罪行为的情境逻辑与道德构成

第一节 犯罪行为驱动因素中的道德缺陷

第二节 情境性犯罪的道德之维度

第三节 个体道德、自律与他律

第五章 情境犯罪的罪因性矫正

第一节 明耻整合的结构性障碍

第二节 犯罪矫正中的情境构筑——个实地调查的经验和总结

第三节 基于情境的犯罪矫正模式探析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犯罪行为发生的情境机理

第二节 理解犯罪的文化特殊性

第三节 重构本土犯罪矫正的实践逻辑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内容摘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提出和选题意义

一、问题提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进入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阶段,犯罪发生的趋势,无论是犯罪率、犯罪类型、犯罪的区域分布,还是犯罪的阶层、人群分布,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全国法院审判执行情况的统计,刑事案件的总量稳中略升,而传统刑事案件呈现稳中略降的趋势。新收刑事一审案件1126748件,刑事案件数量上升8.29%,而暴力犯罪、两抢等传统刑事案件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故意杀人罪案件下降5.81%,故意伤害罪案件下降3.04%,强奸罪案件下降9.39%,绑架罪案件下降24.54%,抢劫罪和抢夺罪案件分别下降16.27%和12.8%。呈上升的主要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诈骗罪、传销罪等白领犯罪,以及涉及黄赌毒的案件,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案件上升127.38%,集资诈骗罪案件上升48.83%,保险诈骗罪与信用卡诈骗罪案件分别上升33.54%和12.28%,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案件上升30.74%。尽管从犯罪形态来看,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的新型犯罪案件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但是从绝对的数量来看,传统犯罪仍然占据刑事犯罪案件总数的绝对主体地位。长期以来,人们比较关注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下降的趋势,从案件的数量来看,2015年比上一年下降了13.04%。

以东部的山东省与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通过对山东、新疆两地统计年鉴中近10年的犯罪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山东省2005年法院受理案件共18925起,2006年达到了19910起,随后的几年一直持续增长,到2009年达到26992起,但随后开始下降,到2013年下降到18403起①。而新疆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8年,刑事案件共计37222起,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案件总数的49.2%,随后的几年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到2012年为止,青少年刑事案件下降到28981件,占刑事犯罪案件总数的比例也下降到39.96%②。

社会的每个转型期都面临着现代与传统的衔接和相互融合的过程。逐渐沉淀下的相对稳定的犯罪特征必然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所有国家在由传统向现代化体制转型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的共性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体现出的规律性特征;其二是该国家特殊的历史、社会及文化心理特征所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特殊性。对于前者而言,因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属于追赶型,所以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对于这类问题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犯罪现象相对比,我们也发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和原因,这些特征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犯罪行为的发生离不开它所赖以存在的社会土壤,也就是特定的社会情境,而这也正是中国的犯罪行为呈现出某种特别的规律性特征的根本所在。稳定的犯罪特征背后有着其相对稳定的社会原因,而对于这些相对稳定的社会原因的发掘,尤其是对于其背后那些规律性、本质性原因的发掘一直不尽如人意。

首先,从犯罪发生和预防的角度看。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犯罪现象的发生有着特殊之处。一方面,发生在亲属邻里,有着血缘、业缘和地缘关系的人之间发生激烈社会冲突进而演化为恶性刑事犯罪的案件非常多;而另一方面,在诸多职务犯罪以及群体性犯罪中,往往有着血缘关系的亲戚网络在案情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恶性刑事案件,也多因家族之间的仇怨。因兄弟、朋友、亲人受辱而愤然出手相助,造成的恶性案件也比比皆是。到底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格局在何种程度上、何种意义上会与犯罪行为的发生产生关系呢?另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速,人口流动的频繁,发生在陌生人偶遇中的犯罪案件……



精彩内容

本书属于社会学类理论专著,本书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犯罪社会学和犯罪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建构主义视角下整合了社会学和犯罪学的情境理论,结合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进行了逻辑重构,提出并阐释了犯罪行为的情境逻辑。按照这种逻辑,广泛而散乱分布的社会结构性要素及高度异质的社会成员个体都不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充要条件,而包含着社会历史流程片段、社会结构生成机制以及个人生命历程横断面的情境才是引发犯罪行为的核心动力。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