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贪玩的人类 写给孩子的科学史
  • 贪玩的人类 写给孩子的科学史
  • 贪玩的人类 写给孩子的科学史
  • 贪玩的人类 写给孩子的科学史
  • 贪玩的人类 写给孩子的科学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贪玩的人类 写给孩子的科学史

正版二手 可开发票

33.02 2.6折 128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老多 著 郭警 绘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56226542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9787556226542

上书时间2024-05-18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很早很早以前,远古人们为了弄口吃的,填饱肚子,发明了石器; 古罗马人不仅会玩建筑,他们还不忘拍拍当时皇帝屋大维的马屁,二月瘦八月肥,弄出个儒略历; 梦想发大财的小混混哥伦布,成功忽悠了西班牙皇后伊丽贝拉,自此开启地理大发现时代;为了弄清楚天上的星星到底是咋回事,双簧管乐师赫歇尔,却造了一辈子的望远镜,成为了天文学家;还有那个学过医、学过神学,资深驴友、资深“啃老族”的达尔文,在历时5年的航行之后,他著作的《物种起源》敲响了生物进化论的洪钟,震动全世界;而出身贫寒的修道院修士孟德尔,只是带着“造福家乡、种出既好吃又高产的豌豆品种”的朴素愿望,终在他的豌豆田里,玩出了遗传定律;时间的车轮轰隆轰隆地前行,玩家们也没有停下脚步。贝尔和马可尼的发明让世界越变越小,伦琴发现的“X射线”,让医生可以用来检查人长在皮肉底下的骨头,爱因斯坦16岁时“人乘坐光速前行会怎样”的想法,在11年后,促使他提出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再到互联网的出现,再到让果粉们为之疯狂的“爱疯”…… 科学的发现和发明,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枯燥和玄乎,它的产生,更需要的是人类对自然万物、深邃宇宙无穷的追问和好奇。是这些大玩家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玩出来的。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游戏的童年
第二章  老的玩家泰勒斯
第三章  那个很老很老的老头
第四章  玩到死的阿基米德
第五章  只玩规矩的罗马人
第六章  贪玩的东方人
第七章  挑战的玩家
第八章  物理也是玩出来的
第九章  发现东方的强盗
第十章  意大利的大玩家
第十一章  从双簧管到望远镜
第十二章  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
第十三章  穷人出身的法拉
第十四章  智者玩出的笑话
第十五章  玩出来的进化论
第十六章  漂移的魏格纳
第十七章  玩豌豆的孟德尔
第十八章  玩出来的飞机和火箭
第十九章  会玩也会赚钱
第二十章  玩出一个宇宙大爆炸
第二十一章  玩过头的爱因斯坦
第二十二章  三次浪潮
第二十三章  永远的玩家
第二十四章  保持饥饿,保留愚蠢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此套书以时间为线、人物为索,回顾了人类几千年来科学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对人类生存状态和世界面貌的深刻改变。但与寻常可见的艰深、枯燥乏味的科学史书籍不同,此书的作者独辟蹊径,以“玩”的视角,轻松诙谐地向读者描述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发现之路;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在此书中所倾注的人文情怀——“玩”的实质对自然万物、深邃宇宙无穷的探索和追问,是尊重人类好奇的天性和自由的精神。从点燃科学之火的泰勒斯到告诉我们不要过分依赖非常不错的罗吉尔·培根,从因为被砸而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到20世纪发现光也会拐弯的爱因斯坦……此册书生动还原了几千年来科学大师们探求真理的事迹,探讨他们的智慧硕果对于后世文明的启蒙和推动作用。

主编推荐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科学家就是一群贪玩的孩子,科学的诞生需要好奇心、闲暇和自由。2000多年过去了,我们惊奇的发现:科学还真是这样玩出来的……◆厘清科学发展的脉胳,科学的发现原来如此有趣。阿基米德在澡盆里,玩出了浮力定理;达尔文搭乘“贝格尔号”围着地球转一圈,玩出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在他的“男孩乘坐光束飞行”想象中,玩出了相对论;盖茨玩出了微软,乔布斯玩出了苹果……这本书以跌宕起伏的故事、俏皮睿智的语言、风趣幽默的插画,描述了科学发展的历程。◆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不仅让孩子有求真理的能力,更有探索天理万物的好奇心。科学是被科学家们玩出来的,“玩”是科学精神的内核,是人们对自然万物、深邃宇宙无穷的好奇和探索;科学思维,指的是求真、求理、求信的能力。科学精神与科学思维的双重培养,让孩子爱玩、会玩、玩出惊奇,探究真相、理解世界、知远察微。◆拆掉思维的墙,打破学科壁垒,以广博通识的视野看世界。“科学之父”的泰勒斯是哲学家、自然科学家、几何学家、希腊数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研究过天文学、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政治学、修辞和诗;医学毕业的伽利略是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为什么近代很难再出“百科学家”和“集大成者”?现今分类精细的学科真的有益于我们的终身教育吗?……这本书里科学家们的成长经历,会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广博通识的视野,决定了你看世界的心有多大。◆批判反思的视角,审视西方与中国科学思想的差异。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科学精神被西方一个个玩家传递下来,但为什么中国先哲们的学说鲜少引发国人去关注客观世界?近代中国为什么难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些问题可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告诉你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重新定义教育的传统认知:孩子遵从内心的兴趣和渴望,更容易取得成功。要求孩子循规蹈规,听老师讲、听父母话,这样是对的吗?你是在培养孩子成为自己,还是成为你想象中的孩子?……本书中每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验,可以为现代教育提供镜鉴,也提醒家长——科学和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一样,在于:帮助孩子欣赏世界的美,帮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只有遵从内心的兴趣和渴望,孩子才更容易在他喜欢的领域取得成功。【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看星星(显得有学问点叫天文观测)似乎总是玩家最喜欢的节目,估计从有狗的时候开始,就已经有人傻傻地站在夜空下,好奇地看着那闪烁着无数星星的苍穹。他也许在问:“这些星星到底是咋回事呢?”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谁,没人知道,但是这个问题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释清楚,所以傻傻地站在夜空下看星星的人还有很多。现在看星星对于城里人已经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夜里城市的灯光把星星都淹没了(有学问的人说这叫光害)。可是,只要发生比较特别的天象,比如日全食、月食或者流星雨,肯定还会看见一帮扛着各种器材的发烧友,无论开车还是坐着火车,纷纷出现在远离城市的郊外空地上。古代看星星的发烧友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如咱们中国在殷商时期就有哈雷彗星的记载。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关于超新星爆炸的记载起码有90 次,还有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流星雨,数都数不过来。这些都为我们后代研究宇宙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不过古时候的人看星星和现在的发烧友是不是都一样呢?不都是玩吗?现在,某发烧友看到流星时会大喊:“嘿,快看,一颗火流星!”或者“哦,麦高地!那颗不就是鹿林彗星吗!”古时候也许不是这样。如果那时有人看见一颗火流星可能会这样说:“唉,我说坏坏,不知谁家又死人了,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口丁啊!”要是看见一颗彗星就会说:“嘿,坏坏,咱们得赶快回家,把好东西收起来,看见那颗扫帚星了吗?准没好事!”怎么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呢?是时间上的不同造成的吗?不完全是。现在我们大多数人知道星星是和太阳一样的恒星,或者是和地球差不多的行星,而且回到20 世纪、19 世纪或者18 世纪、17 世纪,人们也都会这样认为。可古时候的人不一样,那时候连恒星、行星这俩名词还没“出生”呢,即使这俩词儿已经出现,他们也不会相信那些星星和太阳、地球一样是飘在太空里的球体。古时候的人比我们玩得可随意多了。此话怎讲?中国的古人玩得特有想象力,他们把璀璨的夜空想象成一个巨大的王国,把星星分成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玉皇大帝的宫殿,也就是皇宫稳坐紫薇垣,太微垣属于参议院和众议院、天市垣则是咱老百姓做买卖的地方。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二十八星宿就像众神围绕在大家的周围。辰星(水星)、太白(金星)、荧惑(火星)、岁星(木星)还有填星或者叫镇星(土星)五颗星穿行在天际。多么美妙的图景!古希腊人的想象力也挺丰富,他们把天上的星星都组织起来,变成一个个星座,而且各有一段美妙的故事,故事里的天神不是互相爱慕就是互相打起来,充满着爱恨情仇,离奇而又玄妙。而前面说的五颗星,他们叫漫游者,现在叫行星。到了托勒密的时代就更邪乎了,他说整个天空就是一个巨大的水晶球,我们的地球在水晶球的中间,所有的星星一层一层地都围着地球转动。因为月亮最近,所以月亮天在地球上面,接着是太阳天、水星天、金星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排列可能不是很正确),然后是恒星天和水晶天,上帝就住在水晶天里,并且用他那只无形的手操纵着整个天空周而复始地不断转动。各个天留下的痕迹被看做是神的旨意,对这些可千万不能熟视无睹,不然灾祸就要降临。从上文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关心恒星,所以在历史上关于恒星的记载很多,比如,超新星爆炸、太阳黑子、流星等。古希腊人更喜欢观察和研究行星,所以古希腊对五颗行星运行的规律在很早以前就有很准确的计算,对它们的运行轨道及其变化也知道得很清楚。古时候的人看星星除了玩,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占卜。在古人看来,占卜可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为了这占卜的事儿好多人每天都在仔细地观察着星星,哪怕是一点点的微小变化都要引起关注。尤其是希腊人,他们把这些变化记录下来,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正是这些规律的发现为现代天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不过,无论如何,古时候的人都认为天空是被上帝那只无形的手操纵着的,中国虽然不信上帝,但本质还是差不多,天上的事情是人不能过问,更不能管的。那是什么时候才把上帝那只无形的手从天上挪开的呢?前面说的哥白尼虽然为后代留下了非常具有创新精神的理论—日心地动说,并成为近代天文学的起点。可哥白尼也没有去挪上帝那只手,他只是想用自己的计算修正以前很不符合上帝完美哲学的错误。这件事一直到那个“天空立法者”开普勒都没有啥变化。在他发现行星椭圆形运行轨道时,开普勒还在编辑当时很流行的占星历书。他对哥白尼描述的天空充满了敬意,他说:“我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它是真实的,我以难于相信的欢乐心情去欣赏它的美。”他看到的还是上帝制造的美,而不是别的。真正让上帝那只无形的小手儿挪开的是伽利略。当他第一次用自己造的望远镜对准月亮,发现他在儿童时代就怀疑的那个水晶球上布满了和地球表面一样的山峦和沟壑的时候,他明白了:并没有上帝那只无形的手。从伽利略开始,发烧友们开始朝着没有上帝小手儿的方向玩下去了。虽然占卜一直到现在也没完全消失,但大多数发烧友了解和认识的宇宙和古代完全不一样了。大伙儿现在能对星星有比较靠谱的认识要感谢哥白尼这个敢于违抗上帝意志的大玩家。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有几位对上帝绝对顺从,却又不经意间帮了哥白尼的玩家,是他们对星星坚持不懈的观察,让哥白尼的学说有了更可靠的证据。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应该是第谷(Tycho Brahe,公元1546 — 1601 年)。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