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
  •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
  •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
  •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
  •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

正版二手 可开发票

37.98 4.3折 88 九品

仅1件

北京朝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戈登·汉普顿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1645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88元

货号9787100111645

上书时间2024-05-17

宏铭图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寂静并不是指某样事物不存在,而是指万物都存在的情况。它深刻地存在于霍河雨林里,我称之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地方。”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使人们警醒于不应当出现的寂静,而戈登·汉普顿则在《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精)》中引导人们发掘不应遗忘的宁谧。保护人们远离噪声的侵袭,保留最后的静谧之地,也是保护环境题中应有之义,然而都市中的人们已经对此忽视甚久。

作者简介
戈登·汉普顿,声音生态学家,艾美奖获奖录音师。作品获林白基金会、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以及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肯定。
《时人》杂志、公共电视网一部**性电视纪录片,以及汉普顿的新声音纪录系列“环境声音画像”,曾特别报道他的声音画像。其公视纪录片《消失的黎明大合唱》为他赢得艾美奖“杰出个人成就奖”。目前居住在华盛顿州安吉利斯港。
约翰·葛洛斯曼,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于《奥杜邦》、《君子》、《国家地理旅行者》、《纽约时报杂志》、《户外》、《大观》、《美味》、《史密森杂志》、《运动画刊》、《美国周末》等杂志。目前居住在新泽西州山湖镇。
陈雅云,美国蒙特利学院口译暨笔译硕士,英国新堡大学翻译博士,现任教于新堡大学翻译研究所,译作近五十本,包括《踏入宇宙的一小步:黑洞、虫洞、时光机》、《改变世界的简单法则》等。

目录
序 寂静的声音
1.寂静的雷鸣
2.静谧之路
3.上路
4.都市丛林
5.濒临灭绝的静谧之美
6.裸露的大地
7.通往静谧的落基路
8.逐渐消逝的自然交响乐
9.有毒噪音
10.追寻缪尔的音乐
11.走向华府的一百英里
12.华盛顿特区
跋 回响
附录

内容摘要
 本书承袭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远见卓识,让我们注意到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并且敲响了迫在眉睫的环保警钟。曾获艾美奖的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发出警语,大自然的寂静是美国消失最快的资源,他的使命便是在这些抚慰心灵的地球声境因与日俱增的人为噪音而消失之前,完整地录制并保存这些丰富多样的声音。
这部叙事优美的作品,让人想起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JohnMuir)、普利策奖得主约翰麦克非(JohnMcPhee)、自然学者和作家彼得马修森(PeterMatthiessen)书写自然的大作,也是典型的美国故事,驾着1964年福斯小巴从西到东横越美国大陆之旅。但汉普顿的旅程如此与众不同。他背着录音器材和测量音量的分贝计,好奇又深情地倾听大地多彩的自然之声。他与旅程中邂逅的人细说寂静,耐心倾听。抵达目的地华盛顿特区时,汉普顿已完成饶富意义又令人难忘的美国“声音心电图”,并在当地拜会联邦官员,极力主张保护自然的寂静。
戈登·汉普顿、约翰·葛洛斯曼《一平方英寸的寂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已,也是真实存在的地方,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OlympicNationalPark)霍河雨林(HohRainForest)实际的方寸之地,可能是美国最
后留有自然寂静的地方之一。这次充满启发性的宁静探索,使得如今美国生态议程中已纳入大自然的宁静。

精彩内容
 我收到许多忠告。我父亲(经常)说:“你得了冲浪耳,所以你要懂事点,别再用冲浪板。只要停止人体冲浪,你的问题自然会消失。”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消失”理论:只要不再做这个或那个,问题自然会消失。我会丧失听力是某种原因引起的。罗伊是农场主,提供我新鲜鸡蛋,他认为我的问题是耳垢造成的,建议我把头偏向一边,在下方点一支蜡烛,耳垢就会熔化,他说他太太可以带一个漏斗过来,还说我会很惊讶地发现真有耳垢流出来。我的堂兄则建议我:“坐在暖炉旁,把炉火开到最强,然后吃更多绿花椰菜。”他相信红外线的辐射能使我的头盖骨变热,从而加速自然复原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要多吃绿花椰菜呢?我根本懒得问了。我的朋友多娜说:“或许这是神试图想告诉你什么。或许你花太多时间倾听外在世界,反而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没错,我十分绝望。我清掉所有耳垢(没有用蜡烛和漏斗),在火炉旁坐过,也搜寻过自己的内心。
我唯一做不到的是放弃人体冲浪。
我的心告诉我,我天生就是要录制声音。我记得最早体验到的孤寂氛围,是在游泳池的底部。小时候我会屏息躺在水池底,直到世界像是不再存在。即使我的肺开始灼热,身体尖叫着要氧气,我仍然依恋孤寂不放。然后突然间,而且经常是不自觉地,我会用力蹬腿,把自己送往水面,冲进充满氧气与声音的世界。在我望向救生员的椅子旁,查看游泳池的时钟是几点前,我会自问:“这次我在下面待了多久?”我记得有一名救生员说:“做得好,很惊人。”但那只是小孩的游戏。长大后,我想做比较严肃的事。我研究植物学,想成为植物病理学家。
一九八○年的秋天,我开始朝这个目标前进,从西雅图开车到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去念研究所,我从九十号州际公路转进一条支线,想找地方过夜休息,最后开到一片刚收割的玉米田。我躺在两排被剪得粗粗短短的残梗中间,两手枕在头后面,准备好好休息。就在这时,我听到一阵阵蟋蟀的唧哩声,就像多重奏的美妙大合唱,空气里带着潮湿的味道,显示暴风雨即将来临。雨落下之前,雷声先在这片大草原上响起,轰隆隆地自远方翻滚而来,回响不绝:磅礴、深沉、原始,灵魂为之震撼。我以前从没听过这样的雷声。
数小时后,全身湿透的我心想:“我已经二十七岁,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真正聆听过?”那一夜,就在那片玉米田上,我的生命整个改变了,尽管当时我并不完全明白。过了数个月,我才发现,到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念研究所并不是我真正想走的路。我渴望做不同的事,当我读到约翰.缪尔’把改变他一生的领悟形容为“心灵的渴求”后,我才比较明白自己想追寻的事物。从那以后,我环游过世界三次,记录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与寂静。聆听成为我的生命、生计,更是我的一切。
后来在看了三次医生,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后,得知我之所以会丧失听力,是因为中耳出了问题。
但是医生说他们束手无策,因为动用任何方法,都有可能使情况更糟。更糟?所以我最好戴助听器,希望这问题能不药而愈。
即使是戴助听器,也令人感到愤慨。几乎所有的助听器主要都是为了扩大声音,使人类的话语听起来更清晰,是为了听到别人在说什么。它们无法使音乐变得更美妙,或是使大自然的声响更容易听到。
……P8-9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