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名著榜中榜:神秘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外名著榜中榜:神秘岛

5.5 5.0折 11 八五品

仅1件

广东韶关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凡尔纳著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802067554

出版时间2009-05

版次1

印刷时间2009-05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页数283页

定价11元

上书时间2016-08-31

玉平书店

七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编辑推荐】:
    《神秘岛》是法国作家、“科幻小说之父”凡尔纳著名的科幻三部曲的第三部。小说描写的在美国南北战争的时候,有5名北军俘虏乘坐气球逃离里士满,中途遭遇风暴被抛到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的故事。整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对奇异多姿的自然界的描写,并且把各种知识融会到惊心动魄的故事之中,因此出版至今虽然已有一百多年,但仍探受世界各地读者的推崇和喜爱。
【内容简介】:
    《神秘岛(新版)》是法国作家凡尔纳著名的三部曲之一。小说在惊心动魄的故事中融入了广博的科学知识,同时热情讴歌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神秘岛(新版)》的全译本由著名翻译家顾微微根据法文版《神秘岛》翻译。
【作者简介】:
    凡尔纳(1828~1905年),法国科学幻想和冒险小说家。他的主要成就是一套总名为《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奇妙的漫游》的科学幻想和冒险小说。著名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是其代表作。《八十天环游地球记》是凡尔纳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等。
【目录】:
第一部 空中遇难者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部 被遗弃的人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三部 林肯岛的秘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文摘】:
    第一部 空中遇难者
    第三章
    傍晚五点钟——失踪者——纳布的绝望——往北寻找——小岛——忧愁焦虑的一夜——晨雾——纳布游水——陆地的景象——涉水过水道
    穿过弯曲的网眼的工程师,被一股海浪卷走了。他的狗也同样消失了。忠实的动物是自愿扑过去救它的主人的。
    “往前走!”记者喊道。
    而四个人,杰丁·斯皮莱、哈伯特、彭克洛夫和纳布,全都忘记了疲惫和劳累,开始了寻找。
    当时已快六点。雾刚刚升起,而夜变得十分黑暗。
    遇难者们不时地止步,大声地呼喊,并聆听海洋方面是否有什么呼救声传来。实际上他们大概在想,不知他们是否已接近工程师可能着陆的地点,万一赛勒斯·史密斯无法提供存活的迹象,托普这只狗的叫声也是会传来的。可是,隆隆的海浪声和清脆的拍岸浪声中,并没有凸现任何叫声。
    行走了二十分钟后,四位遇难者突然停止不前了,原来他们来到了浪花翻滚的陆地的边缘。坚实的土地不见了。他们正置身在尖尖的沙嘴上。
    “这是一处岬角,”水手说,“得靠右往回走,这样方可到达真正的陆地。”
    遇难者们于是沿着岬角的相反面,来到了一片同样是多石而多沙的土地上。然而彭克洛夫注意到,此处的海岸更为陡峭,地形呈上升趋势。
    可是,沿着这个方向,却是在往南走,是在和赛勒斯·史密斯可能登陆的那部分海岸的方向背道而驰。走了一海里半后,海岸仍未显示出任何能让人回到北面去的弯曲部分。遇难者们尽管已筋疲力尽,却仍在勇敢地行走。
    他们是多么沮丧啊,当他们在走了两海里左右后,又一次地被大海挡在了一个相当高的、由光滑的岩石组成的沙嘴上。
    “我们是在一个小岛上!”彭克洛夫说,“我们已从它的一端走到了另一端!”
    水手的观察是正确的。它的长度超不过两海里,而宽度显然也是微不足道的。
    可是,当时天太黑,无法确定这个小岛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是单一型还是复杂型。他们也同样无法离开它,既然大海包围了它,寻找工程师的事,只好推到明天了。
    “赛勒斯·史密斯的沉默证明不了什么,”记者说,“他有可能昏迷了,受伤了,暂时无法做出回应,我们可不要灰心呀。”
    要度过的那几个钟头是漫长而艰难的。天气非常寒冷,遇难者们苦不堪言,可他们几乎察觉不到,他们甚至没想到要休息片刻。他们为了他们的头头忘记了自己,而只是在希望,而且愿意永远希望。他们在这个干旱的小岛上走来走去,不停地回到它北面的沙嘴上,在那里,他们想必比较靠近出事地点。他们聆听、喊叫,力图意外地捕捉到某种最重要的呼唤,而他们的声音大概传到了远方,因为大气中有了几分宁静,而海啸声也开始和波涛一起落下。
    黑夜过去了,三月二十五日清晨五点左右,天空的高处有了细微的变化。天际依然幽暗,可随着晨曦微露,浓雾在海上升起,以致视线到不了二十步以外。浓雾呈巨大的涡状物展开,笨重地移动着。
    可雾倒是不会迟迟不散。这不过是晴天的薄雾而已。
    六点半左右,太阳升起后三刻钟,薄雾果真变得比较透明了。很快地,小岛显露了,仿佛自云而降一般。接着,大海顺着一个圆面出现了,它在东方是无边无际的,但在西方却被一处高耸而陡峭的海岸挡住了。
    是的,陆地在那儿。在那儿,能得救,在小岛和海岸之间,隔着一条宽半海里的水道,湍急的水在哗哗地流开去。
    这时,其中一位遇难者,马上就冲进了激流,这是纳布。他急于要到那海岸上去,并登上它的北面。彭克洛夫一再地喊他回来,可是白搭。记者准备效仿纳布。
    彭克洛夫于是走过去问他:
    “你想越过这水道吗?”
    “是的。”杰丁·斯皮莱回答。
    “那好,得等一等,请相信我,”水手说,“光纳布自己,就足以帮助他的主人了。如果我们进入这水道,我们就有可能被水流带入大海。所以我们得耐心点,到海水低落时,可能会找到一条可涉水而过的通道的……”
    “您说得对,”记者回答,“我们还是尽量少分开为妙……”
    纳布在一座花岗岩的悬崖峭壁下落脚,使劲地抖了抖身子,然后便奔跑着很快消失在一个岩石结构的、伸向大海的沙嘴后面。
    纳布的同伴们惴惴不安地注视着他的大胆尝试,而当他脱离视线后,他们又把目光转向这片他们将向其寻求庇护的陆地,同时一边吃着遍布沙滩的贝壳,这是一顿粗劣的饭,但总还算是一顿饭。
    对面的海岸形成了一个宽阔的小港湾,这小港湾到南面为止,终极部分是一个尖尖的沙嘴,上面不见一点草木,显得十分荒凉。
    在小岛面前,海岸的近景部分是由沙滩构成的,上面布满发黑的岩石。在中景部分,突现出一种陡峭笔直的壁嶂,顶上是一个起码高达三百英尺的尖脊。这座壁嶂就这样显现在三海里的长度上,并猝然结束于一个是用人手切削成的面。海岸上面的高地不长任何树。然而在右面,在那个切削面后边,却不乏青枝绿叶。
    最后,在远景中和在平台上方,起码相距有七海里,一个白顶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这是一顶雪帽,是戴在某座远山上的。
    因此,这片陆地究竟是构成了一个岛,还是属于某个大陆的,人们无法就这个问题发表意见,可是,看到这些堆在左边的痉挛似的岩石,一位地质学家会毫不犹豫地指出,它们源于火山爆发,因为,它们无可争辩地是火成作用的产物。
    “唉,”哈伯特问道,“你怎么看,彭克洛夫?”
    “是这样,”水手回答道,“就像一切事物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这以后再说吧。可是瞧,已经能感觉出退潮了。三小时后,我们尝试着过去,一旦到了那儿,再设法摆脱困境,并找到史密斯先生!”
    彭克洛夫的预见是正确的。三小时后,海水低落了,构成水道底部的绝大部分沙子都露了出来。在小岛和海岸之间,只剩下了一条窄沟,那想必是很容易越过去的。
    十点左右,果真,杰丁·斯皮莱及其同伴们脱去了衣服,并把它们打成包顶在头上,然后便大胆地跳进了沟里。三个人都毫不费力地到了对岸,并商量下一步怎么办。
    第四章
    石蛏——河口的河流——“烟囱”——继续寻找——绿树林——储备燃料——等待退潮——从海岸高处——木筏——返回海滩
    首先,记者叫水手在原地等他,说是他会回来找他的,然后便刻不容缓地沿海岸而上,朝着黑人纳布几小时前去的那个方向,接着他很快消失在海岸的一个角的后面。
    哈伯特本想陪他一起去。
    “留下吧,小伙子,”水手对他说,“我们得准备一个宿营地,还得看看是否能找到某种可往嘴里放的东西,它得比贝壳坚实一些才是。各有各的任务嘛。”
    瞧,他们两人走在了巨大的峭壁下,落下的海浪使之充分露出的海滩上。可是,他们并没有北上,而是南下了。
    前面已经说过,这悬崖峭壁高达三百英尺,可这整块岩石到处都是满的,哪怕是在它的底部,在海水几乎能舔到之处,也没有丝毫能充当临时住所的缝隙。这是一种垂直状峭壁,由非常坚硬的花岗岩构成,而海浪从未能侵蚀它。在接近顶部之处,整整一群水鸟在飞来飞去。这些海鸥和贼鸥几乎不可食,就连它们的蛋,味道也很差。
    这时,已有点在左边多走了几步的哈伯特,很快就示意有几块岩石上覆盖着海藻。在这些岩石上,在滑溜溜的海藻中间,充斥着许多双瓣贝类动物,哈伯特于是叫了一声彭克洛夫,那位赶紧跑了过来。
    “哟!这是贻贝!”水手嚷道,“这下可有东西代替我们正缺的鸟蛋啦!”
    “这并不是贻贝,”哈伯特答道,他正在专注地观察附着在岩石上的软体动物,“这是石蛏。”
    “那好,我们就吃石蛏吧。”
    在这方面,水手可以信赖哈伯特。小伙子在博物学方面很棒,而且对这门科学始终有着真正的迷恋。
    彭克洛夫和哈伯特饱餐了一顿这些石蛏。他们像吃牡蛎一样地吃它们,并觉得它们有一股很浓的辛辣味。
    他们的饥饿状态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口渴还是照样,而且在吃了这些本身带辛香味的软体动物后,口渴得更厉害了。问题在于要找到淡水。
    走出了两百步,他们来到了那个河口,根据彭克洛夫的预感,有条小河大概会由此处滔滔不绝地流出。在这个地方,峭壁像是曾经被某种强烈的火成力量分开过。在它的底部,有一个深凹进去的小海湾,而湾底构成了一个相当尖的角。那里的水流有一百英尺宽,而其两边的陡岸,每边仅二十英尺。小河几乎是直接地扎在这两座花岗岩壁之间,而这两座壁,在河口的上游呈下降趋势,然后它突然拐弯,消失在半海里处的一个矮林下。
    “这里,有水!那里,有木头!”彭克洛夫说,“得,哈伯特,就只缺住处了!”
    然而,就在水流的那个河口,在被上涨的海水轮番冲击之处的上面,崩塌的岩石虽没有形成一个岩洞,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岩石堆,这种岩石堆在花岗岩地区常可见到,素有“烟囱”之称。
    彭克洛夫和哈伯特相当深入地进到岩石之间,进到那些铺沙的过道里。
    水手认为,堵住这些过道的某些部位,用沙石的混合物堵住某些开口,就可将“烟囱”变得可以住人。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