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云纪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陈云纪事

65 6.6折 98 九五品

库存2件

河南郑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晴 主编;张远航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7333602

出版时间2011-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字数650千字

定价98元

货号A

上书时间2021-03-01

逸心书社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陈云纪事(1905-1995)(上下册)
作者: 张远航 (作者), 刘晴
定  价:¥98.00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11月1日

平装: 850页 

开本: 16

ISBN: 9787705333602

内容简介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他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陈云同志伟大光辉的一生,他的功绩,使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陈云同志的丰功伟绩,更加充分地认识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教育和激励作用。
《陈云纪事(上下1905-1995)》较为丰富地道出了陈云一生的革命精、革命事迹与革命情怀。反映了陈云同志的革命智慧与高尚情操,充分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精神与崇高思想。
《陈云纪事(上下1905-1995)》由张远航、刘晴主编。

编辑推荐
张远航、刘晴主编的《陈云纪事(上下1905-1995)》不是一部普通的文学传记。
这里有大量真实的档案资料,为您披露尘封的真相。
这是一部记录陈云生命历程的纪实性著作。这里没有虚构的幻象。这里有十分珍贵的历史图片,为您还原真实的历史瞬间。这里有感人至深的情怀,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军事斗争,有思深虑远、纵横捭阖、处乱不惊的政治智慧。

目录
上册
第一编 读书自强 投身革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多难的童年
舅舅廖文光
寄情评弹与丝竹
读书自强
吃水不忘挖井人
商务印书馆的学徒
奋发有为的青年
时代的召唤
从店员到工运领导人
“必须要改造社会,才能解放人类”
走上职业革命家之路
第二编 血雨腥风 不辱使命
相识岂在长久
“到民间去”
播撒革命火种
领导农民暴动
中央特科负责人
巧妙地与敌人周旋
《一个深晚》
批评“左”的经济政策
主持制定劳动合同
调查细致,奖惩分明
“这顿饭非吃不可”
遵义会议传达提纲手稿
随军转战
特殊使命
是他!的确是他!
在莫斯科
《随军西行见闻录》
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
迎接西路军
组建“新兵营”
号召“向文化进军”
“新兵营”学习军事技术
新疆八路军办事处
创建我军第一支航空队
第三编 延安七年 呕心沥血
中央组织部长的情怀
“写得可以,就照这样去讲”
“他可以爱你,你也可以爱他”
亲切的交谈
对陈云的六个印象
“看人一定要看他的主流”
“首先是党员,其次才是作家”
“组织部是党员之家”
“老实人跟老实人在一起能够合得来”
“新三年,旧三年”
自觉遵守纪律的第一课
临别前夕的宝贵赠言
两封信
制定干部政策
“要有大的气量,善用各种人才”
在党内搞霸道主义不行
“道不同不可与谋”
“老老实实做小学生”
“学好哲学,终生受用”
一贯不搞特殊
“吃饭要照镜子”
热情关心他人
最讲实事求是
主持西北财经办事处
第四编 转转东北 功勋卓著
挺进东北
与张闻天同在东北
相谀在东北战场
对大连工作的指示
出任北满分局书记
提出《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
视察三五九旅
“大官做小事”
给农民以看得见的利益
赴南满任职途中
关键时刻决定性的一板
四保临江与三下江南
“我感谢你们这些‘榔头兵’”
“先小人后君子”
怎样才能少犯错误
健全党内生活
辽东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教训
一个沙发垫子
“沈阳经验”
视察工厂
沈阳工人代表大会
把接管的房屋分配好
西柏坡之行
在东北的调查研究
“马火车”
第五编(上) 建国伊始 经济主帅
平息银元风波
上海财经会议
妙趣横生话形势
抓住“两白一黑”
与章乃器的交往
“马寅初的问题,应该平反”
“三边”财经方针
善于抓大事
和薄波共打“经济仗”
特殊的春节礼物,
“你上飞机,我准备上马”
与苏联专家打交道
不要只想做官,忘记了革命
不拘一格,选用人才
一担“炸药”,八种选择
“三定”、“四定”一和统购统销的完善
编制“一五”计划
同高岗分裂党的阴谋的斗争
“要让私营工商业发展”
让有能力的资本家当经理
“财富”和“包袱”
关怀商务印书馆

下册
第五编(下) 建国伊始 经济主帅
三次视察鞍钢
关注三门峡工程
从政治上看待治淮
荆江分洪和江水北调
“泄水防涝,蓄水防旱”
关键问题是一个“水”
“这是人民的大事”
涮羊肉风波
简朴的衣食
“约法三章”
克己奉公
不收礼一
运动和休息
“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是多做”
第六编 十年探索 艰难行进
“反冒进”与“反反冒进”
“全力支持你,支持到底”
救民于死亡线上
2000万城市人口下乡
调整建设规模要“伤筋动骨”
不忘自力更生
为子孙后代做好事
除洪涝之害,兴灌溉之利
关心重工业基地建设
视察武钢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真理往往在一个人手里
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
视察抚顺
视察宣化
两条好建议
要自力更生发展化肥工业
主持召开煤炭工业座谈会
“农民有了自留地,我就放心了”
“你是好人”
“没收不对,发还才是对的”
为什么市场上看不到活鱼?
“我看陈云同志行”
“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
“陈云同志真会过日子”
对领导和群众都一视同仁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淡泊名利!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从业余爱好者到专门家
“新书三分好就鼓掌”
亲朋故旧的来信
第七编 “文革”遭难 不忘忧国
“黑帮这个词可不能随便用啊”
“文革”中被抄家
“钱由我出,就这样定了”
“书是精神食粮,好东西”
“我是来向江西人民学习的”
班组里的中央首长
宝贵财富
“要理直气壮地抓生产”
情意浓浓拉家常
惊人的记忆力
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
“你们是工人阶级家庭”
两只折叠凳子
一顶草绿色军帽
除夕会餐
考察南昌县农村
秧歌与教学
钢城之行
视察萍乡、安源
给女儿发工资
告别
“这是国民党的阴谋”
父亲的两封信
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
对外贸易的新思路
“金窝,银窝,不如草窝”
第八编 改革开放 砥柱中流
拨乱反正
再次出掌经济工作
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这是我的第一任秘书”
“唯实是求,珠落还起”
“要充分重视陈云的意见”
潘汉年案件需要复查
“出人、出书、走正路”
支持编新书、说新书
谈毛泽东
关千罄理古籍的指示
心中有群众
“鸟”与“笼子”的比喻
整顿党风
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
与烈士子女一起过春节
“夏令营是一种有益的活动”
“你是全国有名的教授了”
关怀中国北方曲艺学校
“我们合作得很好”
云栖竹径杭州情
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悼念李先念
对警卫员的关怀
情系故乡
为“剪刀博物馆”题写馆名
“睡眠第一,吃饭第二”
在上海华东医院
“现在的字有飘逸感了”
对全党的嘱托
最后的日子
附录
风采

文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2011年是陈云同志诞辰106周年。伟人虽逝,他的风范、他的追求、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的贡献,仍将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为了纪念这位伟人,全面反映他的生平、思想、业绩和风范,我们决定沿着伟人走过的道路,追寻这位伟人的足迹。
青浦练塘是陈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们这次追寻伟人足迹第一站的目的地。
练塘地处上海市西南,是一个典型的水乡小镇,一条市河穿镇而过,将小镇一分为二。当地人又把这条市河称为“三里塘”。“三里塘”不止三里,它向东流人泖河,而后汇人黄浦江,再经长江最后归人东海。练塘离上海市区约50公里,离长江人海口就更远,然而,这里的人们每天都能感受到大海的起伏。受潮汐的影响, “三里塘”每天都会有两次潮起潮落的现象。不是当地人的指点,我曾几次以为自己搞错了方向。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使人感慨良多。这条市河将小镇与大海连在了一起,也将小镇与外面的世界连在了一起。当年,14岁的陈云就是沿着这条市河出发来到上海,并实现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青浦县原属江苏管辖,直到20世纪的50年代末才划归上海。实际上近代以来,无论从地缘,还是经济文化的联系上,青浦早已“归属”上海。这里的人们都以自己是上海人为荣,似乎并不在意这里曾是江苏的一个县。上海对陈云一生的影响太大了,陈云一直自认是上海人。据知情人回忆,陈云经常表示“阿拉上海人”,并把上海人当作自己的同乡。
上海人对于自己的同乡中有这样一位伟人也颇为自得。练塘镇边公路旁“陈云故里人民欢迎您”的巨幅标牌,透着自豪和热情,似乎生}白人们不知道这里是陈云同志的故乡。镇中“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外表不事张扬,但其中匠心独具的设计和内容丰富的陈展,更是处处可以感受到人们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为了工作方便,到达练塘后我们径直住进了陈云纪念馆。尽管已近周末,纪念馆的同志还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帮我们制定了寻访计划。
现在的陈云故居实际上是陈云舅父的家。陈云两岁丧父,四岁丧母,此后即被舅父收养,一直住在舅父家中。当地人还记得,陈云出生的地方在练塘镇下塘街的闵家小屋。几经周折,我们总算找到了这间小屋的所在地,但一百年过去了,当时就已破烂不堪的小屋如今早已荡然无存,甚至连小屋是什么模样人们也已记不清了。与闵家小屋同样难以寻觅的,是陈云家族的历史。按照过去的传统,一代伟人似乎总有一段与众不同的家族史,但在这里,我们却始终没能发现。陈云的父亲陈梅堂显然并非出身大户人家,没有留下可供追溯的家谱,由于去世过早,也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陈云的外祖父倒像是有些来历,据当地人传说,陈云的外祖父是从广东辗转来到此地的,去世时灵柩也曾运回广东。但由于年代久远,具体细节也已不可考订。
陈云家族的历史似乎有些朦胧、有些苍白,但这丝毫也没有影响人们对这位伟人的兴趣。人们更关注的不是他家族的历史,而是他本人不平凡的经历。
从陈云故居往东不到两华里,即是陈云同志曾经就读过的颜安小学。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中,陈云同志的“学历”是最低的,在各种履历表中,陈云同志一直把自己的学历填为高小。我们迫切希望知道,是怎样一所高小培养、造就了这样一位令无数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甚至军事家、哲学家研究不尽的伟人?
从故居到小学只有几百米,这中间我们却有了意外的收获。当我们路过一所旧式的二层小楼时,有人告诉我们,这里过去曾经是一户袁姓米店老板的住宅。解放后,陈云同志回家乡做调查时曾在这里住过。如今,这里已经改为老干部活动室。信步走进宅内,一对老者,楚河汉界杀得正酣。我们本不想惊扰,但当他们得知我们是从北京专程来寻访陈云同志足迹的,立即收拾“战场”,泡上绿茶,请我们坐了下来。原来,其中的一位老者恰巧是当年的公社干部,陈云回家乡搞调查时曾接待过陈云,也有一肚子关于陈云的故事。这一巧遇使我们增添了许多期待。也许这个镇上,稍上年纪的人都有一些关于陈云’的故事。
从袁家老宅出来,到颜安小学已是黄昏。本来就是周末,孩子们都已放学回家了,校长和老师也都不在,空荡荡的校园给人足够的想像空间。但若非校园中保留了陈云曾经上过课的教室以及陈云和同学们为他的一位老师修建的一个纪念塔,你还是无法想像,一代伟人就毕业于这样一个学校。因为它太普通了,几乎与其他的学校没有太大的区别。看来,要了解陈云成长的道路,只到这里是不够的,还要继续追寻。不过我们也有收获,在校门口,我们碰到了一位年纪不算太大的校工。这位校工也是颜安小学的毕业生,热情胜过江南的夏天,一定要为我们讲述陈云的故事。他没有接触过陈云,故事也都是建国后他上学的时候听老师和老人们讲的。这些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但看着他认真的样子,他的那份真挚的感情,我们不忍打断,完整地听完了他的讲述。故事虽然不新,但他流露出的家乡人民对于陈云的那份真情,令人感动。
    这位校工的热情颇具代表意义。在练塘、在上海市区,我们采访了很多人,有一般群众,也有级别不低的干部;有在职的,也有离退休的;有的已近百岁,有的甚至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听说要谈关于陈云的事情、谈与陈云同志的接触,都非常爽快、热隋,谈起来则生怕不细、不全。有许多次,预定的谈话时间不得不一延再延。即使如此,许多人仍感意犹未尽,希望能够安排更多的时间,以便畅谈。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