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学二象论:理论与方法
签名本!保真
¥
80
九品
仅1件
作者高隆昌、徐飞、陈绍坤 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19-07-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高隆昌、徐飞、陈绍坤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4-02
-
版次
1
-
ISBN
9787030397171
-
定价
69.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1页
-
字数
29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系统学二象论:理论与方法》是介绍系统学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该分支产生于对系统概念的再一次深刻揭示,总体特征是为广大知识界提供一套思维工具如竖向思维法、二象图分析法等,《系统学二象论:理论与方法》分概念、理论、方法、应用等四大部分进行阐述,
《系统学二象论:理论与方法》适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方面工作者阅读、参考与研究,
- 【作者简介】
-
高隆昌,男(1940.10-),四川仁寿人,民盟成员。西南交通大学数学教授(二级),2010年于经管院退休,退休前历任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前身为数学系)教研室与研究室主任(1986-1994);系统复杂性研究所(前身是软科学研究所)所长(1994-2010),全国经济数学与管理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政府参事(1998-2010);铁道部经济委员会委员两届,四川创新管理工程设计院(民企)顾问等;2010与其学生陈绍坤创建“系统学研究所”并任所长至2012年,现任系统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196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留校任教至1986年应邀调至西南交大数学系;1994年为学校管理学院申请博士点需要被调至该院;先后从事纯数学、应用数学及系统科学研究与教学;崇尚数、理、哲,涉足文、理、工,爱好诗、书、画、音,不事棋弈,不善交际,长期过着无星期天节假日生活;先后在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动力系统、系统科学、生态数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社会学、思维科学、教育科学等领域工作,也在神经网络、宇宙学、安全学、分形理论、协同学、突变论、铁道学、美学、家庭学、政治学上工作过;长于数理思维、数学建模;曾就大熊猫生态问题提出一类带间断的Lotka-Voltera模型,预测人类生存年限模型、神经网络的“场”模式、市场波动力学模型、交通运输系统风险函数,发现Logistic普适性原理(L-曲线原理)等;还先后提出2/3原理、绳端原理、煮粥原理、“攀藤”原理等等;部分成果被收入MR与SCI;被引入“HowisHow”和“WorldDirectoryMathematicians”等《名录》。
总计发表论文(包括合作)近400篇;专著(包括合著与编译)共18本,大致可分做六类(约400篇论文作为前期工作不在此列述):
(1)数学类:《数学及其认识》(高等教育——斯普林格出版社,2001;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数学思想赏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当代数学精英》(编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008年第二版),《数学纵横》(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数学要项:定理公式证明词典》(编译,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2)经济类:《数量经济学导论》(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市场经济竞争原理》(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3)管理类:《二象对偶与管理学二象论》(科学出版社,2005),《数学建模基础理论》(科学出版社,2007)。
(4)系统科学类:《大自然复杂性原理》(科学出版社,2004),《系统学原理》(科学出版社,2005;2010年第二版),《系统学二象论: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14),《大自然本原方法论与系统学基础》(已成稿,待出版)。
(5)思想修养类:《思维科学概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键旨创新思维》(已成稿,待出版)。
(6)社会科学类:《社会度量学原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性海觅真》(已成稿,待出版),《世界政治大纲》(已成稿,待出版)。
在几十年“迂腐”过程中,作者逐步对数学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升成数理思维,且推广认识整个客观世界,逐步形成一套以“大自然本原方法论”为基础的系列原创性分析方法和数理思维方法论,用于各个方面皆产生新意,在系统科学上致力创建“系统学”。本书即属系统学分支学科,是在与第二作者徐飞长期合作的成果基础上,由老中青三代共同完成的。特别感谢年轻的第三作者陈绍坤全身心投入和立志全面继承与发扬“大自然”理论体系的精神。
- 【目录】
-
前言绪论:全书简读
0.1全书概览
0.2概念部分
0.3理论部分
0.4方法部分
0.5应用部分
第1章二象论的几个前提:理论准备
1.1几个近义术语的申述
1.1.1定义、概念及其比较关系
1.1.2定义与公理、猜测、假设、前提等概念的关系
1.1.3实在、实证、存在与论证
1.1.4谈谈哲学
1.1.5上述概念下看科学发展的足迹
1.1.6科学“足迹”给系统学二象论的启示
1.2元空间猜测
1.2.1感悟几个疑问
1.2.2元空间猜测及其性质讨论
1.3树立完全空间意识
1.3.1完全空间定义及其解释
1.3.2需要扭转两个观念
1.4广义能量观
1.4.1关于能量概念的扩展
1.4.2能量的几种基本类型
1.5逻辑空间论
1.6对偶初论
1.6.1概念的引入
1.6.2对偶的本原探讨
1.6.3对偶概念的进一步讨论
1.7大自然观
1.7.1概念界定
1.7.2树立大自然观
第2章系统学二象论:概念研究
2.1系统科学到系统学、系统学二象论
2.1.1系统科学简评
2.1.2系统学:概念与特征
2.1.3系统学二象论
2.2经典系统概念:逐步深入
2.2.1认识初步
2.2.2概念的深入
2.2.3逐步深入的三大定义
2.3二象系统概念
2.3.1系统流行概念有待深化
2.3.2二象系统概念
2.3.3二象系统概念述评
2.4二象间性质初探
2.5二象概念的进一步深入
2.5.1二象系统新定义及其多层性
2.5.2复合二象系统
2.6自我诘问
2.6.1二象思想古已有之?
2.6.2关于以虚空间为背景的虚象?
2.6.3国内外动态及与本理论的不同
2.6.4为何叫二象论而不叫阴阳论?
2.6.5二象论与“二元论”等概念的区别
2.6.6为何不将二象论归于对偶论?
2.6.7一个概念太广泛会失去意义吗?
2.6.8二象论是虚的,怎么与科技实践联系?
2.7附:系统学二象论初探
2.7.1概念的引入
2.7.2二象系统的数学描述及其发现
2.7.3特例及其认识
第3章二象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3.1二象系统空间结构概述
3.1.1二象系统完全空间Ⅰ
3.1.2二象系统完全空间Ⅱ
3.2二象系统的数学模型实质
3.2.1系统二象与模型中三元的对应
3.2.2系统二象在模型中的表现特征
3.2.3目标、关系的虚拟性及其区别
3.2.4参数空间的二象实质
3.3多层二象系统空间层级差异分析
3.3.1准备知识
3.3.2层级间差异特征及其指标体系建立
3.3.3二象系统层级结构的一种描述
3.3.4层级间差异性讨论
3.4简单-复杂-简单
3.4.1例述从简单到复杂
3.4.2总体思想:一个三维空间结构
3.4.3简单-复杂-简单的钟罩线结构
3.4.4系统钟罩线的时序演进
3.4.5后议:所谓简单科学
3.5人体二象论初步
3.5.1人的整体与局部
3.5.2人体(实象)的多层二象结构
3.5.3大脑二象论
第4章系统二象间对偶关系研究
4.1再说对偶
4.1.1小说中庸
4.1.2注意到对偶二象的空间实质差异
4.1.3对偶的极端
4.2系统二象间对偶关系研究Ⅰ:二象互动论
4.2.1二象互动的定性认识
4.2.2二象互动几个数理描述类型
4.3系统二象间对偶关系研究Ⅱ:柔性论
4.3.1系统“柔性”及其研究
4.3.2系统的柔性参数与相位参数
4.3.3权重比意义下的二象互动:模型及其解
4.3.4二象对偶分析图
4.3.5自然量与相对量间的等价性
4.4二象对偶的极端:危机与应急分析
4.4.1问题引入:对偶分析任务的框图描述
4.4.2二象对偶极端情形分析
4.4.3应急简论
4.5系统泡沫及其分析初步
4.5.1系统泡沫的产生机理
4.5.2泡沫的积累与破灭
4.5.3泡沫的数学描述与分析
第5章系统学二象论初步
5.1系统能量与功能论
5.1.1有机系统的基因谱
5.1.2有机系统的内在动力与能量
5.1.3系统功能及其潜在功能
5.2系统发展论
5.2.1系统的生存周期
5.2.2系统的发展
5.2.3综论系统的生存发展
5.2.4再说自组织
5.3系统均衡论
5.3.1小议均衡
5.3.2均衡点类型及其功能特征
5.3.3复杂系统的广义均衡
5.4和谐系统论
5.4.1概念的引入
5.4.2和谐系统基本性质
5.4.3一个应用:和谐世界论
5.4.4后记
5.5博弈二象论
5.5.1博弈二象系统:概念引入
5.5.2二象矩阵博弈
5.5.3二象博弈动力系统
第6章二象系统方法论研究
6.1二象思维:一种创新思维法
6.1.1系统创新思维Ⅰ:战略决策型
6.1.2系统创新思维Ⅱ:虚象突破法
6.1.3系统创新思维Ⅲ:实象细分法
6.1.4系统创新思维Ⅳ:竖向思维法
6.2二象分析法
6.2.1二象几何分析法
6.2.2二象预测法
第7章二象论在管理学经济学的应用初步
7.1管理二象论及其突破性思维
7.1.1管理悖论及管理者二象论修养
7.1.2管理学二象对偶论
7.1.3试论管理科学及其突破
7.2经济系统二象论
7.2.1“商品、金融”二象论
7.2.2“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二象论
第8章系统学二象论的社会学应用初步
8.1东学、西学二象论认识
8.1.1人类直觉的威力
8.1.2东学的特征
8.1.3西学的特征
8.1.4东、西学的弥合
8.2中医二象论及中西医二象论
8.2.1小序
8.2.2中医学阴阳、五行结构观
8.2.3二象论之于中医学及其原理解释
8.2.4中医药的大自然观
8.2.5中、西医的比较及正确选择
8.2.6神经类疾病知多少
8.3教育二象论:复杂性及战略初探
8.3.1教育与经济二象关系及其发展特征
8.3.2教育的社会职能二象性
8.3.3从单个学生的几个统计值看教育的困难性
8.3.4教育的复杂性
8.3.5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教育工程总体战略一点思考
第9章二象数学:数学中的二象实质
9.1数量的二象性
9.2数系的二象性
9.3空间的二象性
9.4函数的二象性
9.5几何点的二象性
9.6实轴结构的“二象”性
9.7“二象数学”猜测
9.8有理数学及有理世界论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