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竟无学生、佛学家:李安(1908 — 2005) 《抗日战争时金陵刻经处遭日军破坏的事实》手稿一件(KR01)
¥
480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李安
年代1985
页数3页
上书时间2013-10-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李安(1908 — 2005),汉族,男,字仲康。1908年5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
老居士李安,金陵刻经处知名佛学研究员。他是支那内学院院长欧阳渐(竟无)的学生,金陵刻经处董事会董事。他在佛学研究、经版维护、经典校阅、经书出版发行和金陵刻经处资料整理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童年即聪颖,就学私塾、小学,都被老师称许。1918年,10岁,写论文《爱国必先爱民论》,这是大年龄学生写的文章,可是他写了,当时在校的学生最大年龄20余岁,数他最小, 老师怀疑道:“不是他写的。”有几位大龄同学在一旁证实说:“是他写的。文章末尾我们还为他增加了两个字‘明矣’。”老师疑虑消除了。这位老师是县里有名的老学者。这篇文章不仅受到了授课老师的怀疑,也受到了全校师生们的惊讶和称赞。1925年,17岁,中学毕业,校长吕宝璋特别奖给《辞源》等书籍。1926年, 18岁,过桐庐富春江,谒严子陵钓台,开始作诗。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热爱了佛学。1929年,21 岁,他与幼年青梅竹马共游嬉,童年钟情的马文车长女马菊娥(淡如),在杭州西湖旁边的沧州旅馆结婚。一贺联:“人在章台湖作镜,身倚阆苑月当中”正好说明当时情景。婚后他俩同来南京,但因南京女中要降一级录取,马淡如不愿意,仍回杭州行素女中肄业。新婚后,因她不在南京,不堪忍受,无法排遣,李老就找到半边街(今公园路)支那内学院,向院长欧阳渐先生、教务主任吕澂请问佛学。马淡如得知,赶来劝阻,这时已不能改变他的意志,他向她发誓:“决不出家做和尚,在家做一位居士又何妨!”她也无可奈何,没法再说。以后受他影响,她也念起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圣号了。
李老对佛教的虔诚信仰,深受欧阳院长的赏识。当马淡如来南京劝阻李老学佛时,欧阳先生曾说过“毕生定志无他向才是真定。”1934年,李老26岁,欧阳竟无先生在杨步伟、赵元任家中(今蓝园)开第二届金陵刻经处董事会,提名吕澂先生为董事,李老为候补董事。
抗日战争中,支那内学院迁往陪都重庆江津,李老在重庆工作期间,经常乘船到江津蜀院听讲。1938年农历正月初七,大家欢聚一堂,既听讲,也互相质问,解答疑义,深入讨论。李老也是积极参与者,他提的问题深刻,解答精辟,深得欧阳竟无院长的好评。此外,他在重庆新桥皈依虚云老和尚,取法名宽安;又在大觉寺沧白堂皈依能海上师,送得《三皈依颂》;在建康路清真寺,听讲于诺那上师,送得《绿度母咒》。他接连不断受到这些高僧的栽培和器重。
不寻常的路
1926年下半年,李老来到南京,在浙江军一营当司书。不久,到广州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任上尉书记官。北伐时,留在广州总司令部秘书处,在总参谋长李济深身边工作。
1927年,调来南京参加筹组国民政府秘书处。4月18日,国民政府秘书处在丁家桥成立,胡汉民等参加,吴敬恒监视,纽永建任秘书处处长,他留下来任荐任科员兼议案股长,担任编制议事日程和会议记录等工作。同年秋天,宁汉合作,谭延闿、孙科等来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工作,秘书长是连声海,他改任荐任处员。1928年下半年,国民政府成立五院,他在行政院政务处任委任科员。
1930年,他岳父马文车,任甘肃省主席,与广东省反蒋的非常会议有联系,遭通缉,他在行政院受怀疑和歧视。
1937年12月,日寇侵占南京,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他被疏散,回老家浙江东阳。次年6月,接行政院同事顾延祚来信,按他指引,携妻子经汉口到重庆,在非常时期服务团委员会文书科工作。1939年下半年,经老同事许静芝提议,行政院长孔祥熙调他回行政院复职,任荐任科员。1940年五三、五四日,日军大肆轰炸重庆后,行政院一部分人迁歌乐山办公处,王叔增、李安留城,乡间人事室交李安负责。1944年,李老改为荐任编审。
1946年4月,随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住在萨家湾霞公馆行政院家属区,此时李老升为简任专员,月薪480元法币。他的四弟李枚在上海浦东中学教书,寒暑假就来南京住他家,带来郭沫若《十批判书》和他写的“我论”、 “国大代表要判无期徒刑”、“立法委员也要判刑”等。这些文章,李老的长子江生、次子浙生爱看,他也跟着看。
1948年,其岳父马文车在浙江东阳县竞选国大代表。岳父被选出后,国民党中央不承认,要让给中央指定的候选人陈希豪。马文车带头组织民选国大代表联谊会,在南京碑亭巷某中学设办公室,招待外国记者。最后抬棺材进当时国民党大会堂(今长江路人民大会堂),绝食抗争,终于逼使国民党承认两方代表都算数,选出总统蒋介石,副总统李宗仁。这时,全国反饥饿、反内战声连连。
1949年1月,行政院将赴广州,王叔增劝他同去,他不愿意,自动申请离职,带一家七口人回浙江杭州,住岳父马文车家中。恰逢李济深密电马文车担任民革浙江分会筹备处主任,派一个姓柳的交通员来密谈,约来浙大几个教授开了几次筹备会,李老担任记录。2月间,东阳县南强中学聘他去任教,他就带一家人回东阳。5月,东阳解放了,他在南强中学任教务处副主任兼语文教员。
从事刻经和佛学研究工作
1944年4月,欧阳先生逝世,举行公祭、会葬。国民政府颁褒扬令。吴敬恒读悼词致哀。支那内学院成立院友会,推举吕澂先生继任院长。
1946年,李老自重庆回南京后,吕先生邀他去视察内院,计划恢复,但房屋已被日军拆毁,砖瓦等材料运去造飞机场,原址被难民棚户占据,不肯迁移。同年,吕澂先生、中央大学教授李正刚、林翔等,在金陵刻经处召开第五次董事会议,补选李安为董事。
1953年,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同志,要求吕先生恢复金陵刻经处的研究讲学事业。吕先生嘱咐同学游侠写信叫李安来宁。
1954年,在上海佛教界的关怀和资助下,成立了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赵朴初任主任委员,游有维、林志清居士等为副主任委员。赵朴初先生通过浙江省委统战部和教育厅将李安从南强中学调来金陵刻经处,负责整理经版和图书,协助主任徐平轩整顿恢复。
1956年3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全世界佛教大会上,应斯里兰卡总理班奈达那拉克倡议,编一部《世界佛教百科全书》,中国负责中国部分。周总理令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赵朴初先生任主编,吕先生为副主编,利用延龄巷刻经处原大门(楼上下两间房)楼上设南京分处。他与游侠及从云南调来的田光烈、上海调来的郭元兴任编辑,撰拟文稿。李老除搜集资料外,还写了七篇文稿,直到1960年才结束。在这期间,由于历史原因,李老被划成右派,受过一年管制。
1966年6月开始“文化大革命”,刻经处驻进“红卫兵”。桌椅陈设、红木家具等遭破坏,全套校对样本图书,运往造纸厂回炉。经版幸亏有周恩来总理来电保存,但散满一地,任凭日晒雨淋和虫蛀。李老与其他宗教界人士一起,先后到毗卢寺、江宁青龙山咸田农场、燕子矶、上乘庵10号、太平路清真寺等处从事糊纸箱、田间、缝纫等生产劳动。尽管历史坎坷,但他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即使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中,他也是以乐观的精神对待现实。比如1972年,他住在燕子矶三台洞,当年已64岁。那里有一点点滴下而成的泉水池,可以浸衣洗澡,淘米漱口,煮来解渴,味清带甜。他白天从洞隙口攀登山顶看城内房屋栉比林立,身边长江滚滚东流,船舶往来穿梭,如巨轮经过,汽笛长鸣如狮吼。夜间望见城内灯光灿烂,江中时有豪华的客轮经过,或有长串的拖船在夜色中形成一条隐隐的长带,引入又一番境界。他觉得在这有山有水的幽静环境,仿佛进入了西方极乐世界,倒也是难得的享受机会,颇有怡然自得之感,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情调。
正因为他有饱满的革命情怀,他对金陵刻经处的恢复和刻经出版事业,尽心尽力,晚年更是不懈的工作。1972年,与李新华、姚广元等三人回到金陵刻经处,受命整理经版图书,准备恢复印刷流通业务。1978年10月,摘掉政治帽子,正式回到金陵刻经处,补发“文革”期间被扣发的工资。1980年后,新来的管恩琨主任上任了,他协助管主任组织工人们迅速清理和补刻经版,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和佛教界急用,抢印了《百喻经》、《金刚经》、《净土四经》、《心经》等九种经书。至他往生前,共印刷佛经445种,出版《藏要》、《高僧传》、《瑜珈师地论》等经书228万册,迅速满足了国内外佛教信徒和学者们的需要。
1980年,杨仁山居士孙女杨步伟的女儿赵如兰来到南京,按她父母遗愿,将父亲赵元任骨灰撒在太平洋,母亲杨步伟的部分骨灰撒到金陵刻经处杨仁山居士墓塔前,安置在左手通风池中封口处,李安代题记年月日。
1981年,73岁的李老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江苏省及南京市佛教协会理事,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聘为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聘为全国宗教界人事高级和中级评审委员。在北京开会时,到中国佛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讲佛学。
1982年,在南京开办中国佛教协会栖霞山僧伽培训班,他去讲“佛教与哲学”课。1984年改办成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后,任授佛学课,历授几届。还到基督教的金陵协和神学院讲解佛教知识。
1997年12月24日,“冬至”节的前一天,李老在刻经处深柳堂前跌伤左股骨,养病在家。中国佛协和刻经处领导十分关爱这位老人,再也不让他下楼,凡是有为人所印的新撰述文稿,均送来给李老审定后再印行。
他一生中,除了指导大家清理、补刻、管理经版和经书印刷流通外,还不断收集整理刻经处的历史资料,撰写了不少佛教文章。1956年至1960年,撰写了《释迦谱》、《佛本行集经》、《菩提行经》、《阅藏知律》、《居士传》、《昙无谶》、《求那跋陀罗》,前五篇均审定后送斯里兰卡,后两篇入《中国佛教》第二辑。“文革”后,先后撰写有《杨仁山和金陵刻经处》、《杂阿含经》、《中论》、《大智度论》、《论佛法的知行观》、《佛法的基本教义》、《吕澂先生在佛学研究上的贡献》、《妙空法师与金陵刻经处的创始及江北刻经处的建立》、《谭嗣同在金陵刻经处写成仁学一书》、《从佛学观点谈佛教》、《金刚经注》、《楞加经注》、《摩诃止观注解》。上述文稿分别发表在《中国哲学》、《新华文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佛教》、《法音》、《香港内明》、《上海佛教》、《南京地方志通讯》等刊物上或单独出版。另编辑整理《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一百三十万字,还写有不少诗篇。
2005年2月21日在南京往生,享年97岁。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