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联作家、广州左翼剧联发起人之一、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卢豫冬 书法对联一件「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 左联作家、广州左翼剧联发起人之一、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卢豫冬 书法对联一件「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 左联作家、广州左翼剧联发起人之一、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卢豫冬 书法对联一件「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左联作家、广州左翼剧联发起人之一、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卢豫冬 书法对联一件「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2180 八五品

仅1件

江苏南京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题名卢豫冬

年代建国后 (1949至今)

类别水墨(黑白)

材质纸本

装裱形式立轴

尺寸122 × 60 cm

上书时间2018-12-03

  • 店主推荐
  • 最新上架
【《文教资料》“纪念朱东润诞辰一百周年”相关手稿资料】夏云璧《东润师琐忆》、刘如瑛《忆半个世纪前的东润师》、陆振岳《怀东润师》、王翌群(王亦群)《纪念朱东润师诞辰一百周年》、蒋廷铨《一份半个世纪前的听课笔记》、冯俊森《朱东润先生的三封家信》、朱邦华《朱东润先生爱国史观再探——敬读《陈子龙及其时代》》等(详见描述和图片)『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杂志旧存稿件』(NSD02)
【《文教资料》“纪念朱东润诞辰一百周年”相关手稿资料】夏云璧《东润师琐忆》、刘如瑛《忆半个世纪前的东润师》、陆振岳《怀东润师》、王翌群(王亦群)《纪念朱东润师诞辰一百周年》、蒋廷铨《一份半个世纪前的听课笔记》、冯俊森《朱东润先生的三封家信》、朱邦华《朱东润先生爱国史观再探——敬读《陈子龙及其时代》》等(详见描述和图片)『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杂志旧存稿件』(NSD02) ¥715.00
《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机构及成果述略》古远清 手稿一件(详见描述和图片)『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杂志旧存稿件』(NSD02)
《大陆的香港文学研究机构及成果述略》古远清 手稿一件(详见描述和图片)『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杂志旧存稿件』(NSD02) ¥35.00
著名音乐家、曾任新四军抗敌剧团团长:孟波(1916~2015)信札一通1页(带信封)3(XSJ02)
著名音乐家、曾任新四军抗敌剧团团长:孟波(1916~2015)信札一通1页(带信封)3(XSJ02) ¥400.00
著名音乐家、曾任新四军抗敌剧团团长:孟波(1916~2015)信札一通2页(带信封)2(XSJ02)
著名音乐家、曾任新四军抗敌剧团团长:孟波(1916~2015)信札一通2页(带信封)2(XSJ02) ¥350.00
《楚辞》研究专家:王泗原(1911~1999)信札一通1页(带信封)【流水席Ⅰ57】
《楚辞》研究专家:王泗原(1911~1999)信札一通1页(带信封)【流水席Ⅰ57】 ¥815.00
1950年代治理淮河相关资料、安徽太湖县花凉亭水库建设总工程师:马良骥(因公殉职)信札二通4页(专用信纸“治淮委员会工程大队用笺”)(HH01)
1950年代治理淮河相关资料、安徽太湖县花凉亭水库建设总工程师:马良骥(因公殉职)信札二通4页(专用信纸“治淮委员会工程大队用笺”)(HH01) ¥218.00
《国民党军骑兵第七师的经历》黄埔军校第六期:吕雅堂 手稿21页、审稿单3页(杨伯涛、赵子立等)(MJ01)
《国民党军骑兵第七师的经历》黄埔军校第六期:吕雅堂 手稿21页、审稿单3页(杨伯涛、赵子立等)(MJ01) ¥1880.00
曾任上海县政协主席:唐士良(唐醒亚之子)毛笔信札1页,附打印稿《保卫跨河乡抗日民主政权的一些斗争回忆》4页(J01)
曾任上海县政协主席:唐士良(唐醒亚之子)毛笔信札1页,附打印稿《保卫跨河乡抗日民主政权的一些斗争回忆》4页(J01) ¥100.00
《吴稚晖》陈逊 手稿一件,约9千字 (GMD02)
《吴稚晖》陈逊 手稿一件,约9千字 (GMD02) ¥100.00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122×60cm是画芯尺幅
商品描述
卢豫冬(1914—2001)左联作家,广州左翼剧联发起人之一,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14年5月,卢豫冬生于广西贵县,1931年到广州后入中山大学读书。从日本归来的青年记者袁殊在上海创办了进步刊物《文艺新闻》周报,特意嘱托卢豫冬负责广州通讯处的工作。卢以笔名卢淓采写报道。他在《文艺新闻》周刊报道中山大学抗日剧社两次公演《活路》、《乱钟》等独幕剧,引起了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书*赵铭彝的重视。赵以“名乙”的化名与卢豫冬取得联系,建议中大抗日剧社建立左翼剧联广州分盟。剧社领导人李克筠、吴永年等,经与进步人士认真讨论,一致同意接受总盟的建议。左翼剧联广州分盟于1932年5月成立,18岁的卢豫冬是发起人之一。他们创办的《戏剧新闻》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被迫改换名称,先后以《艺术教育》、《戏剧教育》等刊名出版,而公开的活动则由抗日剧社出面。随后,卢到上海参加“左翼剧联”活动。那时,他和著名作家柯灵同住一座楼里,柯在《文汇报》主编副刊,推荐他受聘《文汇年刊》主持编务。然而不久《文汇报》等上海几家进步报纸被迫停刊。20世纪30年代后期,在上海“孤岛”日伪横行的险恶环境中,卢豫冬以笔为武器,坚守文化岗位,经受住了民族大义的严峻考验。那时,有人借机攻击鲁迅和鲁迅杂文,卢豫冬与巴人等37位文化界人士联合发表了《我们对于鲁迅杂文的意见》,高度评价鲁迅的杂文,捍卫了“鲁迅风”杂文的革命传统。卢豫冬还以宗珏笔名撰写发表了《文学的战术论》一文,阐明“鲁迅风”不仅不限于杂文,而且可以作为“鲁迅精神”之对于整个文坛——特别是青年的巨大影响;这不但包涵了他的创作方法的学习,而且包涵了学习他的庄严伟大的工作作风。由于深入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鲁迅杂文战斗传统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唐弢、王欣荣等当即给予赞赏和高度评价。20世纪30年代,卢豫冬先生就是有名的作家、新闻学家、戏剧评论家、*事评论家。他致力于教育、文学、新闻学研究,特别在新闻学院培育人才和学术探索卓有成就。1939年至1941年,他在香港中国新闻学院主讲《*事新闻》等课程;1947年至1950年,在广东国民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讲《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史》和新闻名著选读等课程,同时主持新闻业务学习,指导学生编辑出版《民大新闻》、《袖珍日报》、《民大日报》,组织了南风通讯社。1961年来闽先后在华侨大学中文系、政治系和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政教系主讲“写作”和“汉语与写作”课程,编写了《写作教学大纲》、《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文选》等讲义教参。晚年潜心撰写文学回忆录,为文艺界、新闻界老战友杨刚、平心、周木斋等编订了9本文集,发表了十几篇颇有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回忆录和评论文章,为现代文学研究作出了贡献。“躲进小楼鸟雀稀,敢拥书城探幽微”。这是卢教授晚年生活的写照。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各种书刊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鲁迅著作被放在显眼的位置上。卢老几乎不管家务事,家里的活全由他老伴陈庆群老大姐承担。在他自己营造的“书城”里,卢老潜心舞文弄墨,撰写诗文。他长期保持写毛笔字的习惯,大量诗文书信都用毛笔书写。他跟我谈了书法的文化背景,汉字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象征,如今日、韩等国练书法的人越来越多,而我们有些人提笔忘字,着实可悲。我赞同卢老的见解,从此跟着学书法,期盼早日步入书法艺术圈中,以陶冶性情,增进修养,也有利于养生保健。卢老挥毫自如,字迹清秀,笔锋遒劲,其书法作品被收入《中国作家书画选》,颇受好评。20世纪30年代,卢教授写了大量国际*事评论、戏剧评论和新闻学论文,一些上乘之作曾轰动一时。他珍藏三四十年代的三本散文集,用的是笔名宗钰、旅冈。他的散文具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行文自然真挚、质朴无华。有些作品于平易中寓深意,在淡泊中见真情,饶有韵味儿。卢豫冬,笔名旅冈,出身于广西贵县望族,抗战前本是中山大学的学生,后来成了左翼剧联的成员之一。1949年初,他在广州《大光报》任职,国共和谈正在进行,国民党提出了以长江为界的“南北朝”形式,把中国对半开,这当然是荒谬之至。但国民党和广东、广西的地方势力却坚持这一点。他授意我写了一篇《南方与北方》,通篇是谈山川、气候、物产等问题,好像是一篇与政治毫无关系的地理学论文。但在文章结束时则特别强调南方与北方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一大片土地上繁衍而成长起来的。和谈宣告破裂,当时在广州的军政首脑才发现《南方与北方》是一篇危害性极大的文章,发出了逮捕此文作者的命令,而我已在一天之前离开了我当时的工作单位中*通讯社,人不知鬼不觉地乘飞机离开了广州。他们对卢豫冬严加斥责,后来形势更趋险恶,卢去了香港。广州解放后,才回广州。  卢豫冬机智过人,我深为叹服。他在上海左翼剧联时,曾反对蓝萍(*青)演出《赛金花》,他知道*青心狠手辣,决不会放过他。因此,从香港回广州之后,他和戏剧、电影界一刀两断,坚决不介入。既没有再用过“旅冈”笔名,也离开了新闻界,改行到大专院校任教了。  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侥幸逃过了浩劫,晚年在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任上退休,得以善终。黄克夫于1919年出生于广西贵县,1941年投考桂林大公报,开始了他一生从事的新闻工作,1984年离休后,他继续在报刊发表文章。曾出版刊物《海南岛纪游》,见证了中国政府接收南沙群岛的过程。他1947年随中国军舰从海南岛的榆林港到南沙群岛采访,发回了多条自南沙群岛的新闻专电。他是接收南沙群岛唯一的随军记者。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122×60cm是画芯尺幅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