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
¥
5
2.3折
¥
22
九品
仅1件
作者何念如、吴煜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422
上书时间2023-03-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何念如、吴煜 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7-04
-
版次
1
-
ISBN
9787208069251
-
定价
22.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4页
-
字数
233千字
- 【内容简介】
-
城市化或称城镇化(urbanization),其基本内涵即为人口向城市及其郊区集中的过程。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大量产生,这个过程同工业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也由乡村农业转向城市工业。因此城市化究其本质而言,可以认为是由工业化所引起的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与分化过程,其生成机制及发展演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结构。基于上述考虑,本书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在系统考察和总结了中国城市化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思维逻辑,力求客观真实地刻画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的演变过程。
本书共安排了五章。其逻辑结构是:“导论”部分对中国和西方城市化理论作了初步的梳理工作,并得出结论:国内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是从1979年才开始的,从而将论文的写作范围划定为1979年至2005年这段历史时期。值得一提的是内部阶段的划分,即以国家政策调整为依据,1980年、1990年、2000年成为城市化研究阶段划分的基本时间点,同时考虑到不同阶段城市化研究的侧重点有着相互的继承性和时间上的交错性,故阶段划分可模糊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至80年代末;第二阶段,19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2005年。
在对现有的中国城市化理论评价的同时,笔者还阐释了学界尚待解决的四个方法论问题,奠定了整部论文的基调和立论基础。此外通过界定城市和城市化的内涵,提出划分城市化理论的标准和新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主题部分的行文规范。
第二章以1979年吴友仁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一文的发表作为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的开端,虽然当时的城市化理论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以费孝通的“小城镇论”为代表的独创性理论已经在激烈地争论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了当时城市化研究的主流观点。城市化理论的活跃不仅是因为学术环境的转变,同时也得益于西方城市化理论的传人。传人之初,学术界以客观引进为主,评论为辅,还不可能很快应用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分析,因而独创性的城市化理论仍占主导地位。
第三章篇幅最长,不仅仅因为时间跨度大,单就城市化理论本身来讲也发展成为了一个十分庞大的体系,其研究框架已粗具雏形。本期城市化理论具有两点突破:一是对中国城市化实践的总结,包括对中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和特点进行归纳和在总结的基础上把中外城市化进行比较分析。从初期的单纯介绍进而拓展到总结和评价,不能不说是理论发展中的一次飞跃。二是随着大量西方传统理论的引入,开拓了思路,特别是随着理解的深入,中国学者普遍发现西方传统理论无法完全解释和解决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于是他们在借鉴相关概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理论,即西方城市化理论的本土化过程。这一时期中国学者较多地借鉴西方理论研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讨论城市化相关道路的选择以及拓展城市化动力机制的范畴,与上一时期的研究态度相比,这一时期的大量借鉴和中西合璧趋势不亚于一次大的进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对待西方理论态度的转变。
第四章中城市化理论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即在原有基础上对城市化实践进行重新思考、动力机制研究全面展开、城市化道路的新思考以及对城市化制度层面的研究。对城市化实践的总结已经不再局限于对城市化自身发展的回顾,而是从整个国家宏观经济大背景出发。有关动力机制的研究明显地带有全面展开的架势,同以往的研究较多地强调中国城市化的特殊动力相比,这一时期的“共性”研究(基本动力)恰到好处地填补丁相关理论体系的空白,而且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成为动力机制研究的视角。对于城市化道路的确定,学者们不再局限于对原有观点的重复讨论,而是跳出了“城市化道路之争”的框框,开始在借鉴国外城市化成功经验和联系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城市化发展的新思路——都市圈模式。尤其可喜的是,这一时期对城市化的理论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制度层面。
第五章作为结束语,除了总结前四章的理论框架之外,笔者重新审视了城市化及其理论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其实就是在中国城乡二元关系下面对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低的现实,政策力试图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不同成本和效益之间作出妥协与选择所形成的一系列矛盾,这与传统的西方城市化理论有着显著的区别。笔者从宏观经济大背景出发,力求描述更为精确的动态过程:初期的低成本工业化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而随着中国进入非必需品消费的阶段,城市化的投资拉动就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然而城市化的高成本以及内部的结构性问题可能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基于以上理解,本书认为中国城市化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刻。
- 【目录】
-
序
本书摘要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概述和文献回顾
第二节国外城市化理论概述
第三节研究范围的确定和方法论问题的提出
第四节立论基础
第二章中国城市化研究的探索阶段(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
第一节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化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城市化研究的开始——开山之作和第一次论战
第三节城市化研究的重点——小城镇论
第四节中国城市化道路之争的开始
第五节这一时期关于城市化的其他研究
第三章中国城市化研究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
第一节中国学者对西方城市化经济理论的深入了解
第二节总结中国城市化的实践
第三节关于城市化道路讨论的继续
第四节对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深入研究
第四章中国城市化研究的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5年)
第一节经济背景以及新时期城市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对中国城市化实践的重新思考
第三节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的全面展开
第四节城市化道路的新研究
第五节城市化的制度层面研究
第五章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