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也要断舍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孩子也要断舍离

1.5 九品

仅1件

北京西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山下英子 著;徐仙梅 译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404

上书时间2023-04-18

信阅优选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山下英子 著;徐仙梅 译
  •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原印刷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7-01
  • 版次 1
  • ISBN 9787514215663
  • 定价 36.8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192页
  • 字数 92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断舍离并非单纯的“整理术”,而是帮助孩子以现在的自己为中心,直面物品、事物、他人,思考、选择、决断,剔除不必要、不合适、不舒适的部分,树立自我反省的意识,帮助孩子顺利通过人生的第一关——考试。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理解相互的差异和彼此的改变,构建和谐、幸福的亲子关系。

  1)通过断舍离,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2)通过断舍离,陪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3)通过断舍离,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4)为了考试成功,父母可以学习的具体方法
【作者简介】
山下英子

  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从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引起日本NHK、TBS、东京电视台、《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等各大媒体竞相采访,令断舍离讲座成为社会流行话题,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全民断舍离的热潮,参加讲座的学员也日益增多。
【目录】
第1 章  为了帮助孩子通过考试,父母可以做什么? 

“断舍离”是绝佳的“思维”训练 3 

整理物品,可以锻炼思考能力 4 

鼓励孩子以自我为轴心,做最终决断 6 

父母可以表达意见 7 

父母先行尝试 9 

父母淡定,孩子才能平和 11 

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13 

以“询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热情 14 

对孩子要爱屋及乌 16 

培养“审美意识”以提高学习能力 18 

思考“你自己的想法呢?” 20 

整个日常生活等于天然的模拟考场 22 

第2 章  从填鸭式考试到重视自主性和思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虽说尽量不去侵犯孩子的领地,但是做父母的,仍然不免焦虑。“孩子的房间老是乱糟糟的,实在看不下去。” 的确如此,相比于自己的东西,我们往往更关注别人的。

孩子房间里堆积如山的旧漫画杂志,在父母看来,不过是垃圾而已。

但是对于孩子而言,那也许就是一堆珍宝。

强行介入孩子与漫画杂志的关系,命令孩子“把那些垃圾扔掉”,或者干脆替孩子做主处理掉,这些都是不明智的举动。

这里不妨再赘述一遍:孩子的东西,终归属于孩子。做父母的,不要介入,不要入侵孩子的领地。

孩子难道不是归我所有吗?父母们最好以此为契机, 打消这个错误念头。我们应当尝试宽容,认识到:尽管我无法理解,但是在我的孩子看来,那也许非常重要。

即便是同一件事物,每个人对它的感受,原本就不尽相同。

近来人们开始倡导“diversity”,即“多样性”。企业在录用人才时,也开始不问人种、国籍、性别、年龄等, 以便可以圆融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同样,在“断舍离”的实践过程中,有一点至关重要, 就是要容许他人有独立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父母自身要重新建立起多元化认知,接受与自我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做到比从前更轻松地应对人生、生活、工作、育儿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作为父母,假如我们可以展现出这样一种姿态,孩子的思考能力,必然也能受到一股积极力量的带动。

以“询问”的方式激发孩子的热情

父母切忌在孩子身上强加自己的意志;反之,应当先倾听孩子的心声。

不要迷信自己就是对的,而应当试着改变立场去考虑:没准孩子才是正确的。

你对孩子的真实想法不闻不问,孩子自然也不愿意理会你的看法。假如我们从来不把孩子的倾诉当回事, 那么孩子必然也会叛逆:“我才不要听妈妈(爸爸)唠叨呢!” 

经我指出,你也许会说“是这样的啊”“这一点我可以理解”。但是现实生活当中,父母们表现出来的, 往往却是“办不到”。 

其实,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的孩子。

“妈妈(爸爸)觉得你的房间太乱了,你怎么看呢?” 

不去灌输意见,而是通过询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自主地思考、选择、决断。

也不要强求孩子给出合乎你心意的答案,而是征求孩子自身的想法——孩子自己想怎么处理。

要真正做到不侵犯孩子的领地,尊重孩子的感受。

总而言之,父母最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孩子自行思考并抉择。并且,通过对孩子的不懈守护,让孩子意识到, “原来我一直被尊重、被爱护着”,从而提升孩子的幸福指数。

对孩子要爱屋及乌

假设孩子特别喜欢画画,画好的画他都想留着,一张都不舍得扔。

作为父母,我们又很难要求孩子把自己的作品“扔掉”。但是不扔的话,孩子又会把画丢得屋子里到处都是……

现在假设你是这个孩子的父母,正处于这种困境。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这样引导孩子:“你最喜欢哪一幅啊?” 

于是,孩子会做出选择:“嗯……这个吧。” 

接着,你就可以对其做出相应的表扬:“这个啊, 画得真好!妈妈(爸爸)也特别喜欢这个!” 

真正做起来,可能有点儿居心叵测的意味,但这对

孩子来说,会是一个有力的鼓励。然后,孩子会慢慢变得不再关注其他没有受到表扬的画,最后放弃保存它们的执念。

即使大量留存会很有负担,父母们也还是常常自欺欺人:“总不能扔孩子的作品吧。”但是,全部保存下来, 就等于尊重孩子了吗? 

父母这个时候更应当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帮助孩子做选择。并且,在孩子思考、选择、决断的过程中,父母要一直陪伴左右,这才真正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然而然地,“催促其扔掉”这件麻烦事,最后也就无须再做了。

我家里一直摆放着一件装饰品,那是儿子小时候用黏土做的手工,是一只鸡。它虽然怎么看怎么幼稚,但却是我的“心头好”。而且我相信,在已经步入社会的儿子看来,儿时的手工一直被母亲珍藏着,比起难为情, 他感受更多的,是幸福。

培养“审美意识”以提高学习能力

要提高学习能力,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培养“欣赏空间的审美意识”。

“思考能力与审美意识”,乍一看,这个组合令人费解。事实上,稍加留意便不难察觉,“审美意识”与历来的传统考试不同,答案永远没有唯一。

直面事物,并且做到不苛求答案地反复思考、选择、决断,这便是我们所说的“断舍离”。假如孩子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快乐,那么思考能力就可以得到质的飞跃,对于今后的考试,孩子也可以应付自如。

所谓思考能力,是以自主性和人性的广度为根基的能力,它区别于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所培养的能力。

背诵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的确会是一个奏效的小手段。然而,一旦全面考查来临,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时,忽然之间,之前记忆下来的知识又或者技术,就会显得捉襟见肘。

如前所述,即便是同一事物,亲与子对它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审美亦是如此。“虽然妈妈(爸爸)是这么认为的,但是我有我自己的感受。”只有让孩子意识到, 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之间存在差异,才能真正锻炼孩子的感知能力。

因此,审美意识也不能由父母强加给孩子。

孩子的房间,即便在父母看来如何地不堪,但是假如你因此对孩子发号施令,叫嚣“这个那个都没用,通通给我扔掉”,孩子的思考能力、自尊心、感受能力以及审美意识都得不到长进。

父母对孩子宽容,孩子才能将这份宽容惠及他人。这种宽容的实质,便是思考的宽容。换言之,即拓宽思维的空间。

思考“你自己的想法呢?” 

通过“断舍离”,反复思考、选择、决断过后余下的事物,等同于自我的思考、感知和审美本身。

只有以自我为轴心去感受、思考、选择、决断,才能建立自信。因为这些无关他人,最终都得当事人自己承担责任。

在主张“断舍离”的实践过程中,也有很多成年人来咨询,问我“这个应该扔掉吗”,显然,这些咨询者, 都没有做到以自我为轴心。

遇到这种情况,通常我会反问“你自己的想法呢”, 以便来者自行思考、选择、决断。

因为只有这样,当事人才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出思考的路线。哪怕是很小的一次尝试,也可以帮助其确立自我准轴。

直面自己的事物,重新审视自己与该事物的关联。

此时呈现在眼前的事物“对自己来说是必要还是非必要的”,对此做出思考、选择、决断。这一过程,检验的就是人的思考能力。

“是否适用于现在的自己”,是“感觉”;“是否能令现在的自己舒心”,则是“感性”。我们需要左右脑并用,然后做出决断。 

毋庸置疑,“断舍离”便是锻炼思考能力的绝佳训练。

整个日常生活等于天然的模拟考场

学习用心观察日常生活,与仔细思考当下,道理相通。

正因如此,父母应当给孩子展现一种享受“断舍离” 的状态,从而引导孩子自发加入实践,而不是命令或者强制孩子也参与其中。

那么,孩子如何才能不断积累自行面对事物,并且自主思考、选择、决断的经验呢?我们大可以将整个日常生活,看作一个天然的模拟考场。这样一来,在日常中就可以开展训练了。

应试学习的入手点,居然在日常生活?想必大多数人都不曾考虑到这一点。

锁定报考院校很容易,但是如何着手应试,却是个大难题。为了适应接下来的考试体系,光是对着学习机, 还远远不够。事实上整个日常生活,都可以充当我们准备考试的训练场地。

而能否实现在日常生活中训练的关键,在于父母的引导方式。

起初,可以只是很小很小的一步。

如前所述,哪怕是从整理抽屉里的一支圆珠笔开始也无妨。“我要对整个屋子‘断舍离’!”如果一上来就好高骛远,结果往往会平添挫败。

与其这样,倒不如一步一步地积累微小的成功体验, 先充分享受“断舍离”的乐趣。

越是临近考试,我希望大家越能注意积累生活中的小小成就感。因为这对于考试和“断舍离”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步骤。

  考能力

日本的考试将发生巨变! 27 

树立全球观,摒弃固有常识 28 

“思考”是怎样的一种能力? 30 

能够自主发散思维的考生胜出 31 

随机应变,思考并解决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 33 

增强思考的力量 34 

于空间,除旧纳新 35 

心情也要新陈代谢 37 

给孩子一个可以集中注意力的空间 39 

第3 章  父母先要学会“断舍离” 

家长,你是否在利用孩子实现自我满足? 43 

自我也可以成为培养自尊心的“坚实后盾” 44 

父母切忌优先自我满足 46

孩子不愿做道具,伺机报复 47 

你有没有患上“自私无感征”? 49 

家长,你知道你是在自我满足吗? 50 

用“减法”思考“断舍离” 52 

帮助孩子积极、自主地坐在书桌前 54 

第4 章  大人过得快乐,孩子才能变得积极

请父母们为了孩子,愉快地生活 59 

父母身心轻松,孩子才能沐浴“和风” 60 

“为了孩子”,不过旗号而已?! 62 

原本年级倒数的儿子,现在居然名列前茅 64 

单凭技巧,不足以提高成绩 65 

看到“大人是愉快的”,孩子自然会埋头学习 67 

第5 章  亲子之间“断舍离”培养孩子的才能

不知不觉陷入“明明”症候群 71 

过分干涉孩子,等于撕裂亲子关系 72 

对孩子承认强加了私欲 74

勿用自己的不安和执念强求孩子学习 76 

孩子不是你的私人物品 77 

和谐的亲子关系,始于彼此间轻松开玩笑 79 

悠着点儿好 80 

第6 章  做“有主见的孩子”,拿下考试

考试与“断舍离”均可以从家里的物品开始 85 

富足的家庭,访客看不到垃圾桶 87 

书桌凌乱,致人思考停滞 88 

在富余的空间里提升孩子的自我印象 90 

亲子同步,磨炼“思考、感觉、感性” 91 

将释放空间和时间的方法应用于考试 93 

第7 章  父母尝试改变自己,并接受孩子的改变

孩子的未来不仅仅要有漂亮的学历 97 

父子关系日益恶化的原因 99 

物品支配自尊心 100 

物品像“过去的证据”一样阴魂不散 102

整理“扼杀孩子可能性的证物” 104 

接受孩子的变化 106 

第8 章  实践!亲子间的“断舍离” 

第一步,直面肉眼可见的物品 111 

亲子之间展开关于所有物的讨论 112 

孩子有孩子的价值观 114 

理解彼此的差异 116 

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强加 118 

第9 章  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才能耳濡目染

逃离“加拉帕戈斯列岛” 123 

自信、自尊是所有学习能力的起始点 125 

父母首先树立自尊心 127 

教给孩子“成长是美好的” 128 

让孩子感知父母的自尊心 130

第10 章  要考试,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

重返“体能化” 135 

拥有健康的体魄 137 

培养“节奏感” 139 

端正“姿势” 141 

调整“呼吸” 143 

让新鲜的空气进入房间 145 

第11 章  亲子同盟,共同面对考试

孩子向往富士山的话,父母就得瞄准珠穆朗玛峰  149 

考试让孩子更加自尊 151 

挂科又怎样? 153 

为什么要学习? 155 

“答案”不是必需,“思考”才最重要 156 

亲子同盟,共同思考无解的问题 158

第12 章  孩子的幸福需要自己争取

为什么希望孩子上那所学校? 163 

引进父母以外的“必要、合适、舒适” 164 

孩子终于可以自发开展学习 166 

“断舍离”的行为哲学,直达思考能力 168 

结 束 语  171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