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跬步探儒
  • 跬步探儒
  • 跬步探儒
  • 跬步探儒
  • 跬步探儒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跬步探儒

12 1.6折 75 八五品

仅1件

上海闵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学凯 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3-07-05

石墨斋艺术馆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学凯 著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5-09
  • 版次 1
  • ISBN 9787516160428
  • 定价 7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17页
  • 字数 36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跬步探儒》是一部集作者近二十年心力的研究之作,全书共分四卷。
  DI一卷是先秦儒学,较为集中地论述了孔子思想和原始儒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重新审视了孔子以及儒家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脱前人之窠臼,而发人之所未发,故有不少新意。
  第二卷是秦汉儒学,它的不同之处是从思潮史的角度,论述了易经与秦汉思想融合与流变的关系,秦汉时代盛行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天君同道观和社会模式论,并由此而涉及了汉代儒学的关注与局限等问题。
  第三卷是宋与明清儒学。宋代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期,宋代新儒学即理学的出现,开启了宋元明清近八百年儒学的黄金时代,从而使儒学真正成为那个时期独尊的思想体系。作者通过对四书尤其是《大学》《中庸》的梳理,试图揭示理学的本质精神、它的体系及其思想精髓、“诚”道思想的内涵与功用,并提出了“诚即良知”的重要观点。
  第四卷是朝鲜李朝儒学。本章主要记述朝鲜李朝时代朱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曹南冥的理学思想,并介绍了他的生平和事迹。作者的目的是想通过朝鲜半岛儒学的研究,使人们能够认识到儒学在古代东亚的崇高地位和影响。

【作者简介】

  陈学凯,陕西周至人,1954年10月生,1978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82年本科毕业,同年又考入本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班,1985年毕业,获南开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与军事、中国文化与昆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现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术与社会兼职有:国际南冥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中国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关学与实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政协西安市第十一、十二届常务委员,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2012年6月被聘为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
  著有《制胜韬略——孙子战争知行观论》一书,该书五次再版重印,并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字化处理,制成电子书籍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学术影响。还著有《孙子兵法注译》、《正统论与革命观》、《中华历史名人——孙武》,参撰的著作有《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等。近十多年来主要从事儒家思想与昆曲研究,并在儒学和昆曲研究领域内作出了相当大的学术成就,且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目录】
自序

第一卷 先秦儒学

一 西周春秋重民轻神思潮与孔子的神鬼观

(一)重民轻神思潮的历史根源

(二)重民轻神思潮对孔子的影响

(三)孔子神鬼观对三代宗教传统的超越

(四)孔子人文主义伦理政治观的伟大意义

二 新“仁”与旧“礼”:孔子思想与春秋社会

(一)周公之“德”与孔子之“仁”

(二)“德”、“仁”与礼的关系

(三)修德制礼与复礼归仁

(四)以新仁复活周公之旧礼

三 孔子伦理思想的体系与结构

(一)孔子伦理思想的来源和目的

(二)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和精神实质

(三)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德目和基本关系框架

(四)孔子伦理思想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判断准则

(五)结语

四 孔子的“道”与“仁”辨析

(一)对“道”与“仁”概念的判别

(二)“道”与“仁”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三)“成仁”与“行道”的关系

(四)“道”是社会的目标,“仁”是个体的目标

(五)独善其身为“仁”,兼善天下为“道”

(六)“道”与“仁”互为目的和手段

(七)“道”与“仁”皆具超越生命的价值

(八)“道”与“仁”是同等并存的最高范畴

五 孔子“正名”主张的思想意义

(一)孔子“正名”主张的政治初衷

(二)“正名”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正名”主张的政治思想意义

六 恒德久远,择乎中行

(一)恒德是儒家道德观的核心理念

(二)中庸精神的进取性和斗争性

(三)德行制衡方能达于至善

七 孟子新识:战斗的儒学

(一)战国社会的三大危机

(二)孟子对杨墨两极的揭示与拒斥

(三)孟子批判武器的本质内涵

(四)战斗儒学的思想核心与功夫举措

八 《易传》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和人的理解

(二)《易传》的自然观和天道观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易传》中的体现

第二卷 秦汉儒学

一 《易》和秦汉思想的融合与流变

(一)《易》与秦汉诸子的关系

(二)《易》和汉初的黄老思想

(三)《易》对秦汉思维模式的影响

(四)《易》和汉代儒学的复兴

二 秦汉时代的社会模式论

(一)先秦时代的社会模式论

(二)秦汉时代的社会模式论

(三)秦汉社会模式论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三 秦汉时代的天君同道观

(一)关于天君同道观的几个基本问题

(二)天君同道观的思想结构

(三)天君同道观的四种类型

(四)天君同道观的意义

四 汉代儒学的关注与局限

(一)汉代独尊儒术的历史渊源

(二)王霸杂用下的儒学独尊

(三)谶纬迷信的泛滥与儒学的衰亡

(四)汉代儒学的局限及其影响

第三卷 宋与明清儒学

一 原始儒学与儒学的宗教化

二 《正蒙》对《易》、《庸》的继承与发扬

三 儒家诚信观的哲学基础

(一)诚是宇宙本体的精神

(二)诚是圣德的根本属性

(三)达于至诚方可尽性明善

(四)中庸之道即至诚之道

四 思诚之路与家国天下

(一)《大学》、《中庸》的思诚之路

(二)诚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三)诚心诚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

五 诚即良知

(一)诚是宋明儒学认识的起点

(二)诚是良知的基础

(三)宋明儒学的诚道观与良知观

(四)知行合一乃诚即良知

六 心体、良知与境界

(一)心体的范畴与内涵

(二)心体与良知的关系

(三)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四)体仁万物的精神境界

七 清初名儒李颙的治学之道

(一)明体适用与儒学本真

(二)为学之道与为学之义

(三)学在“体道”、“明道”、“达道”与“弘道”

第四卷 朝鲜李朝儒学

一 曾南冥生平小传

(一)曹南冥的生平事迹

(二)南冥儒学思想的特点

(三)南冥儒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 曹南冥宇宙本体论初探

(一)南冥宇宙本体论之渊源

(二)南冥宇宙本体论的逻辑体系

(三)南冥宇宙本体论的精神归宿

(四)结语

三 曹南冥的理气观

(一)南冥理气观的思想基础

(二)南冥理气观的结构模式

(三)南冥理气观的特点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