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
  • 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
  • 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
  • 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
  • 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
  • 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当代新媒体艺术特征

正版 当天发货 无划线无笔记 馆藏

240 九品

仅1件

北京东城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金江波 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04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A41

上书时间2023-03-31

貢院書院

五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金江波 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6-04
  • 版次 1
  • ISBN 9787302425809
  • 定价 7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7页
  • 字数 274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它是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 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 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书从新媒体艺术 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 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 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 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 对于人类探知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有一定的实验意义。 本书从人文和文化的层面建立认知新媒体艺术的新角度,有别于以往众多出版 物偏重于从技术层面对新媒体艺术的解读,为研究新媒体艺术建立一个文化学意义 的基础理论框架,以期对新媒体艺术的教学与创作实践提供有益的帮助。本书提出 的“公共性”与“个性体验”融合的观点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是一组辩证关系, 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艺术的整体感知系统,也是崭新的学术研究观点。

【作者简介】
  金江波,1972年12月26日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1995年7月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2002年7月毕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研究方向数码艺术2002年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访问学者2002—2007年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数码艺术中心,讲师2009新西兰戈维布鲁斯特国立美术馆访问艺术家2010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访问学者2012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2012年—至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副主席上海创意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上海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上海青年创意人才协会理事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奖与公共艺术论坛秘书长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可能的世界”单元策展人上海艺术设计展艺术委员会委员2013上海艺术设计展邀请展策展人2016上海学生艺术设计展总策展人上海市闸北区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民主促进会二支部主委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目录】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绪论

1


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

2

二、新媒体艺术的研究现状

4

三、本书研究重点和意义

6

四、笔者的新媒体艺术实践

9


第一章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分类

13


第一节 新媒体艺术的产生

16

一、技术动因

17

二、哲学动因

20

三、艺术动因

21

第二节 新媒体艺术的主要形式

25

一、影像艺术

26

二、数码摄影

30

三、网络艺术

38

四、互动装置艺术

41

五、虚拟仿真艺术

47

六、电子游戏艺术

49

七、人工智能艺术

52

第三节 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56

一、对技术依赖的程度不同

57

二、作品形态的不同

57

三、与观者的关系不同

57


目录 I


四、使用材料的不同

57

五、认知模式的不同

58

本章小结

58


第二章新媒体艺术特征分析

61


第一节 新媒体艺术的技术特性

62

一、数字化

63

二、交互性

65

三、虚拟现实

66

四、超时空与实时性

69

五、人工智能

71

第二节 新媒体艺术的时代特性

72

一、全球语境

73

二、塑造新知觉

74

三、未来的实验性

76

第三节 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性

79

一、由观看走向体验

80

二、行为、视觉与意识

80

三、科技与人性

81

四、文化语境的变迁

83

五、公共内涵

85

本章小结

86


第三章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

89


第一节 “公共性”概念诠释

92

一、公共领域的概念

93

二、公共领域的转型

95

第二节 “公共性”的基本要义

96

一、参与对象的公共性

97

二、内容的公共性

97

三、场域的公共性

97

四、目的的公共性

97

第三节 艺术“公共性”的四大主体要义

99

一、公众参与

100

二、大众符号

101

三、开放平台

101

四、权利共享

102

第四节 机械复制时代与大众消费文化

103

第五节 艺术史上两次“公共性”的尝试

108

一、杜尚:现成品的意义

109



二、波普艺术

112

第六节 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

116

一、参与对象的公共性

117

二、场域的公共性

120

三、目的的公共性

126

四、内容符号的公共性

129

本章小结

133


第四章融合的边界:公共性与个性体验

135


第一节 多元的个性体验

136

一、用户体验:web2.0的时代精髓

137

二、超现实与“梦境”:通向潜意识的回廊

139

第二节 多元个性体验的创作机制

143

一、双向、交融的创作路径

144

二、创作主体身份的消解

144

三、跨学科的整合、互渗

145

四、观念的无限增殖与现代性

147

五、从个人走向集体

148

第三节 艺术传受方式的双向变更

150

一、艺术传播方式的变更

151

二、改变接受艺术的方式

151

第四节 多元个性体验与新时空感知

153

一、沉浸式感知系统

154

二、虚拟身份与情感

156

第五节 权利共享与自由感知

158

本章小结

163


第五章结束语

165


一、解惑的路径

167

二、创新的维度

168

三、启示与未来

169


参考文献

174

附录

A 国内外新媒体艺术主要研究机构

180

附录

B 国内外主要新媒体艺术节和艺术展

197

后记

210

作者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著、获奖经历与研究成果

212



目录 III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