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尚昆回忆录 精装版
  • 杨尚昆回忆录 精装版
  • 杨尚昆回忆录 精装版
  • 杨尚昆回忆录 精装版
  • 杨尚昆回忆录 精装版
  • 杨尚昆回忆录 精装版
  • 杨尚昆回忆录 精装版
  • 杨尚昆回忆录 精装版
  • 杨尚昆回忆录 精装版
  • 杨尚昆回忆录 精装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杨尚昆回忆录 精装版

精装版《杨尚昆回忆录》弥补了许多党史刊物所没有的珍贵文献资料。

420 九五品

仅1件

四川攀枝花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尚昆 著

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09

版次1

印刷时间2001-09

印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76页

字数270千字

上书时间2024-01-09

两河流域

八年老店
已实名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精装本、仅印1千册。书页干净、品相如图、实拍照片。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精装版《杨尚昆回忆录》详细记叙了作者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亲身经历的我党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参与过的许多重大决策。对党和国家的许多高层活动在书中都有生动具体的记叙。许多事件首次披露,许多往事引人深思!

目录:
第一章青少年时代
潼南双江镇
封建家庭的没落
我的引路人
出川
第二章从上海到莫斯科
初经风雨
政治风*激荡下的中山大学
分化和改组
王明教条宗派的形成
清党运动
给少奇同志当翻译
旅莫岁月的反思
第三章“左”倾错误下的白区斗争
万里跋涉回祖国
“左”倾路线下的职工运动
关门主义的严重恶果
关于“伍豪事件”
向陈云同志报警
实事求是思想的萌发
第四章在中央苏区
秘密进入中央苏区
《斗争》和《红色中华》撰稿人
军事战略的一场争论
红三军团政治委员
痛失广昌
彭德怀怒斥“洋钦差”
奉命退出中央苏区
第五章长征(上)
撤离中央苏区
突破敌人的三道封锁线
湘江血战:突破敌第四道封锁线
转兵贵州
遵义会议的回顾
第六章长征(下)
四渡赤水前后
疾进云南
会理会议
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斗争
第七章建立西北大本营
成立陕甘支队
落脚陕甘苏区
同张学良、杨虎城建立统一战线
渡黄河东征
挥师西征
西安事变
第八章开辟华北敌后工作
太原起步
发展山西新派
在临汾培训干部
辗转晋西南
第九章抗日相持阶段的北方局
在太行顶逆流
黎城会议
回眸百团大战
第十章延安岁月:整风运动前后
毛主席对华北工作的评价
整风是伟大的,不然,全党思想统一不了
康生和“抢救运动”
第十一章延安岁月:我的第一份“委任状”
接待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延安外事工作的开端
“四八”空难
离开延安就是迈步奔向北平
第十二章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
建立中央后委的决策过程
后委是中央的参谋部
康生和晋绥土改
小河会议前后
第十三章在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
部署南下进军的政治局会议
“北平方式”和傅作义
粉碎反动派的“和平”阴谋
第十四章迎接新中国诞生
筹备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迎接新中国诞生
党产问题的由来和处理
附录杨尚昆生平纪事
出版后记

《杨尚昆回忆录》的细节、真情与实话
作者: 袁源

  摘 要:回忆录是历史工作者研究作者那个时代的历史的重要资料。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出版了大量的回忆录,其中杨尚昆同志的回忆录颇具代表性。《杨尚昆回忆录》以细节、真情与实话,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回忆录中具有独特的代表性与史料价值。通过书中几个片段,解读杨尚昆同志亲历的革命。 
  关键词:杨尚昆;回忆录;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K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154-02 
  回忆录是历史工作者研究作者那个时代的历史的重要资料。特别是对于近现代史研究者来说,回忆录中作者对某一事件的细节描述、切身体会以及时过境迁后的实话实说,都弥补了一般历史文献的枯燥、粗疏和不可避免的隐晦。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出版了大量的回忆录,其中杨尚昆同志的回忆录颇具代表性。 
  杨尚昆同志是我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经历丰富,但这本回忆录只写到1949年。“按原定计划,回忆录还包括中办20年(他身前提出中央办公厅20年是回忆录全书的重点[1]16),‘文革’前后和他复出工作这三部分,在他因病情突然恶化而去世后已法完成。”[2]376尽管如此,这本书依然向我们展现出杨尚昆同志眼中1949年以前的那一段历史。 
  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很难将作者与一位久经考验,身经百战,贵为国家主席的老一辈革命家联系起来。全书文字朴实,感情真挚,叙述客观,不为自己隐,也不为尊者讳,非常富有个性色彩。与笔者以往读过的别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回忆录相比,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细节、真情与实话。因此,书里的人和事都活了起来,也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很有《世说新语》的味道。 
  一、儿女情长 
  人非草木,怎能无情?可是在某些回忆录或别的作品中,却往往将革命者表现成了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其实,我认为,革命者反而应该是更加有丰富的感情,若不是对这片土地、这群同胞爱得深沉,他们又怎么会甘心抛头颅、洒热血去闹革命?尤其他们中的许多人家庭环境还是比较优越的,和被逼上梁山是不一样的。杨尚昆同志在他的回忆录中,毫不掩饰他对父亲、兄长和妻儿的爱,有些细节真的感人肺腑。 
  对父亲,他的印象是:“他爱国,开明,为人厚道,”他写到父亲“义务给人看病,但从不给自己的亲人开处方,只是和请来的医生共同商讨。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给亲人治病,开中药下不得手。” [2]4他又写到家道中落,父亲几次实业救国的尝试均告失败,“只听得父亲常常叹气:家败了,败了!” [2]6向读者勾勒出一位心地善良、辛劳持家的父亲的形象。 
  对他的引路人、兄长杨闇公烈士,杨尚昆同志更加充满了感情。他回忆两人诀别时的情景:“5月初的一天,他陪我来到朝天门码头,踏着长长的石级,走到长江边,登上一只小木船,驶到江心后,攀登长江轮的舷梯,上了甲板。” [2]16七十多年前的一幕一幕,犹在眼前,对兄长的深情,可见一斑。 
  对妻子,他更毫不掩饰两人间的深厚情谊。书中不仅叙述了两人认识与相爱的经过[2]19,而且在回忆历史的过程中,总忘不了顺带说几句在革命战争的特殊环境下,两人聚少离多的一些生活片段。在中大的清党运动中,李伯钊被错化为阶级异己分子,“我和伯钊新婚不久,她就受到这样无端的政治打击,按当时的风尚,我应该同她离婚,‘划清界限’呦!但我没有。你开除她的团籍,反正我相信这个人。” [2]38-39两人间的信任,跃然纸上。1935年,李伯钊来到三军团部看望杨尚昆,“彭总打趣地问:‘你的情报为啥这么准,一下子摸到我们军团部来啦?’伯钊看着我直笑,我只好向彭总‘坦白’:伯钊刚好在军团部对面的一个连队教唱歌,听到她的歌声,我便约她来了。” [2]131只几个细节,寥寥几笔,既表达出两人间深厚的感情,又显示出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操。 
  对于儿女,杨尚昆同志也同普天下的父亲一样,深深地爱着他们。回忆录里的两个细节,读罢让人心里暖烘烘的。“(1949年)农历大年初一那一天,我抽不出时间回夹峪,初二才回去同孩子们团聚,放了三颗信号弹,随是过节给孩子们乐一乐。”为了给女儿小妞过生日,他做了一个土质的蛋糕,“没有奶油,只是用‘洋菜’(石化菜)熬一熬,装进一个大碗里,凝结起来后扣在盘子里,面上铺一层罐头水果。” [2]278,[3]条件虽然简陋,做父亲的依然想尽办法让儿女快乐,生活虽然艰苦,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正是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激励革命者不断向前。 
  二、历经磨难 
  以往一些革命题材的作品,大多着重叙述我革命军队如何胜利,共产党员如何气度不凡,大义凛然英勇不屈,好像光荣的胜利只能属于我们,狼狈的场面就是敌人的专利,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1926年,杨尚昆初到上海。5月30日,参加上海工人纪念五卅运动的游行。“谁知靠近老西门时,工部局的巡捕和军阀政府的警察,抡起警棍,劈头盖脸地打来。我措手不及,脑门上挨了一棍,鼓起了一个大包。人群被打散了。” [2]18这段回忆虽然不这么光辉却很真实――游行队伍在军警的暴力下作鸟兽散,许多青年吃了闷棍。 
  1936年6月,“一天傍晚,住在附近的一部分国民党地方部队突然前来袭击瓦窑堡,”由于红军主力已经撤退,只留下红军大学的学员,敌众我寡。“这时,毛主席正在睡觉,周恩来同志身边也没有兵。幸好还埋伏着一个连,就靠他们抵挡了一下。我们就把毛主席叫起来,匆忙撤出瓦窑堡我没有弄到马骑,周恩来看到后,大声嚷道你们哪个给杨副主席一匹马呀!可是,那时乱糟糟的谁也顾不上,我就一口气走了十五里路,非常狼狈。” [2]168胜败乃兵家常事,撤退也不可能总是秩序井然。这一次总部遇到突袭,不仅杨尚昆还有林彪、罗瑞卿甚至周恩来、毛泽东也都只能“乱糟糟”地撤退。打仗有进攻也有撤退,革命有成功也有失败。革命者一呼百应,“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敌人望风而逃的场景只是对革命的一种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理解。真实的革命是残酷而又危险的,革命者正是在这血与火中茁壮成长。   三、坦言自己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怎能没有缺点?本书中,杨尚昆坦言自己在历史上的过失和自己对党内一些错误由拥护到怀疑到批判的思想转变过程,不是刻意地标榜自己,而是实事求是,让人佩服他开阔的心胸。杨尚昆同志在谈到回忆录时特别强调:“对于自己应该一分为二, 是即是, 非即非, 要实事求是地总结一生的正反两方面经验, 给后人以启迪。” [1]13 
  关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派系斗争,杨尚昆承认“我是拥护支部局的。” [2]38 
  关于“左”倾冒险主义指导下的白区工运动,杨尚昆也承认他是忠实执行的。“我那时还没有从路线上、策略上认识这样做的不对,只觉得工作非常难做,群众很难发动。” [2]54 
  在苏区反“罗明路线”的政治风暴中,作为中央宣传部部长张闻天的助手,杨尚昆也发表过几篇批判“罗明路线”的文章。在回忆录里,杨尚昆没有回避这件事,反而承认自己的文章“就是着重批评‘大多数同志’没有给罗明以‘残酷无情’的打击,犯了‘腐朽的自由主义’错误。” [2]79还承认这件事是“一直使我感到内疚的往事。” [2]80 
  在回忆自己经历时,杨尚昆没有因为曾贵为国家主席,就吹嘘自己是多么先知先觉,而是如实剖析自己,为后人做警示,体现了革命者豁达的气度。 
  四、公正客观地评述历史人物和事件 
  杨尚昆的这本回忆录不仅努力实现了对人对事的基本客观,而且通过运用细节,反映历史人物独特的个性。例如对李德,当彭德怀怒斥其错误时,用了“崽卖爷田心不痛”的俗语,当作者把原意翻译给李德后,“‘封建,封建!’李德咆哮起来,‘你是报复,因为你对撤消你军委副主席不满意。’” [2]94遵义会议上,“李德坐在门边上,椅子跨着门槛,门里头一半,门外头一半。”在张国焘企图分裂党的图谋暴露后,毛泽东果断决定中央单独北上。张国焘得知消息后派红军大学教育长李特带领学员来拦截“他(李特)来势汹汹,问我们为什么‘开小差’,这时在场的军事顾问李德见李特佩着手枪走进毛主席,二话没说,双手抱住李特,把他拖到几十米外。”[2]145几个细节把李德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一方面是固执暴躁死不认错,另一方面又很勇敢,能挺身而出。 
  对革命战友杨尚昆也能直言他们的缺点。例如对彭德怀,他认为“有时失诸急切,态度生硬,不免得罪一些人。”[2]203对于张闻天,在宣传工作中曾犯过的“左倾”错误,他说:“这是我们受教条主义影响较深的人的悲哀,贤者如闻天同志也没有例外。” [2]69 
  对母校中山大学,他一方面对其办学方针进行反思,指出其“脱离中国革命实际,学校的领导把中国共产党排除在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形而上学和在组织上培植宗派”的错误,也承认“大革命失败后,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下,学校为中国革命保存了一批重要骨干,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2]42-43特别是苏联同志在自己经济条还不太好的情况下对中国留学生的优待,使作者“很为苏联当局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2]24。 
  对于托派,他也客观地说“现在看来,说托派等于汉奸这个结论不适当,没有什么证据。但是,托派的分裂活动确是有害于抗战的。” [2]185既脱掉了托派头上的汉奸帽子,又指出他们的危害性。 
  这本回忆录中还有一个细节:杨尚昆凡在提到毛泽东之处都称之为“毛主席”。这应当是作者对伟大领袖深深敬意的真情流露,不过,这多少与对其他领导同志的感情有些不同。 
  在中世纪,欧洲的神学家曾为天堂里是否有厕所而争论不休。我倒觉得,既然是天使,是神,当然是纯而又纯,与我们凡人不同的,怎么会需要厕所呢?革命者虽然是英雄,但英雄也是凡人,也要吃喝拉撒,也有种种缺点,也曾经历失败,也会拍桌子(黎城会议之后,刘少奇同志“经过太行同彭德怀同志交谈时,批评太行发动群众不够,批评得很尖锐,彭总接受不了,两个人都拍了桌子” [2]131)。但是这样的革命,这样的革命者才是真实的,没有距离的。非要把革命描绘成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把革命者描绘成没有缺点,绝顶聪明的完人,这根本是在写童话,在造神。 
  杨尚昆的回忆录如实地再现了一段历史,书中没有言不由衷的歌功颂德,没有矫揉造作的自吹自擂,只有真实的细节、真情的流露和实事求是的评判。本书不仅是一段历史,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它让读者感受到了革命和革命者真正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苏维民.杨尚昆谈撰写回忆录 [J] .中共党史资料, 2008,(1). 
  [2] 杨尚昆.杨尚昆回忆录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3] 袁源.杨尚昆同志的儿女深情 [J] .世纪风采, 200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精装本、仅印1千册。书页干净、品相如图、实拍照片。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