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内有作者赠签)
  •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内有作者赠签)
  •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内有作者赠签)
  •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内有作者赠签)
  •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内有作者赠签)
  •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内有作者赠签)
  •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内有作者赠签)
  •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内有作者赠签)
  •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内有作者赠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内有作者赠签)

80 八五品

仅1件

江苏苏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祁志祥 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8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00

上书时间2022-10-13

特色、特价书店

十二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祁志祥 著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8-08
  • 版次 1
  • ISBN 9787208153202
  • 定价 6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320页
  • 字数 328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概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即在美论方面呈现的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主客同构为美五大互补形态,以及儒家美论、道家美论、佛家美论的表现形态,以此作为考察中国古代美学史运行的轴心,为美学史的书写提供强大而独特的理论指导与支撑。
【作者简介】

祁志祥,1958年出生于江苏大丰。文学博士,先后在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执教,任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上海市第四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高级专家、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主治文艺美学,旁及哲学、佛学、中国思想史等。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并独立完成教育部社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各1项。出版个人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作品曾获全国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界年会优秀论文奖等。

【目录】

前言  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核心及其逻辑结构1

 


 

第一章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基本形态1

 

第一节中华传统美学的乐感精神1

 

第二节中华传统美学的好文精神10

 

第三节中华传统美学的主体精神24

 

第四节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德精神35

 

第五节中华传统美学的适性精神52

 


 

第二章中华传统美学的儒家精神69

 

第一节儒家论自然美的“比德”精神69

 

第二节儒家论人格美的“风骨”精神83

 

第三节儒家论社会美的“中和”精神88

 

第四节儒家论情感美的“节情”精神96

 

第五节儒家论艺术内涵美的“沉郁”精神111

 

第六节儒家论文艺形式美的“中的”精神115

 


 

第三章中华传统美学的道家精神125

 

第一节以“无”为美:道家论至美在无限125

 

第二节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143

 

第三节以“淡”为美:道家论大浓化淡之美154

 

第四节以“柔”为美:道家论以退为进的人生美164

 

第五节“自然”为美:道家论美的无意识性167

 

第六节“生气”为美:道家论美在生命181

 

第七节“适性”为美:道家论美的自主性和自由性192

 


 

第四章中华传统美学的佛家精神201

 

第一节“色即是空”:佛教对现实美的基本否定201

 

第二节“涅槃极乐”:佛教对本体美的独特肯定209

 

第三节“醍醐灌顶”:佛教对味觉美的变相肯定230

 

第四节“法无定相”:佛教对视觉美的变相肯定234

 

第五节“光中极尊”:佛教对光明美的变相肯定238

 

第六节“圆全无缺”:佛教对圆相美的变相肯定248

 

第七节“十十无尽”:佛教对十全美的变相肯定255

 

第八节“法音清净”:佛教对听觉美的变相肯定262

 

第九节“香气普熏”:佛教对嗅觉美的变相肯定266

 

第十节“莲花最胜”:佛教对世俗美的变相肯定269

 

第十一节“七宝和合”:佛教对功利美的变相肯定272

 


 

第五章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表现精神277

 

第一节文艺创作过程的表现精神277

 

第二节文艺作品中的表现精神280

 

第三节文艺鉴赏中的表现精神282

 


 

第六章中华传统文艺美学的尚象精神285

 

第一节“意象”说的历史演变脉络285

 

第二节“意境”范畴的审美意涵290

 

第三节“意境”与“形象”“典型”的异同292

 


 

第七章中华传统美学的美感特征思想294

 

第一节美感的愉乐性294

 

第二节美感的直觉性298

 

第三节美感的主观性300

 

第四节美感的客观性303

 

第五节美感的真实性304

 


 

第八章中华传统美学的审美方法思想308

 

第一节“咀嚼回味”的“体味”方法308

 

第二节“以物观物”的“静观”方法311

 

第三节“以我观物”的“情观”方法315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前言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核心及其逻辑结构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