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语言学研究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认知语言学研究
  • 认知语言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认知语言学研究

6 2.1折 28 八品

仅1件

上海闵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忠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1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2280

上书时间2023-09-20

江宁书局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品
封底有发霉,书口有黄斑,书页有水印,如图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陈忠
  •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6-01
  • 版次 1
  • ISBN 9787532852154
  • 定价 2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32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670页
  • 字数 507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洋洋五十余万字,分为十一个章节,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且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汉语中的一些语言现象(特别是语法现象)。他试图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汉语的语言事实结合起来。本书对汉语中某些重要的语言现象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作出了全新的解释,有二定的创新意义。比如,对动词后的“着”的研究,作者从“着”的历史演化轨迹入手,发现“着”从最早表示“附着”,通过隐喻发展到表示“共存”“共时”“持续”,众多变体都是来自同一个基底的不同“侧面”,但是无论怎样演化,“着”始终围绕“附着”这个核心,表现出“共存”“共时”的语义痕迹。与之组合的动词的上述特征越多,与“着”组合就越自由,反之则限制越多。
【作者简介】
陈忠,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64年出生于山东海阳。1987年在山东师范大学任教。1993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就读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现代汉语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2-2007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任教。2007年起执教于北京语言大学。 为研究生开设的课
【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认知语言学概说

 第一节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主张及其背景

 第二节 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经验主义

 第三节 语言与认知

第二章 范畴及其结构

 第一节 范畴与分类

 第二节 传统范畴理论

 第三节 认知范畴理论

 第四节 范畴化的范畴化

 第五节 范畴的等级

 第六节 范畴化的心理基础——stereotype

 第七节 范畴化的心理基础——格式塔组织

第三章 认知模式以及范畴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第二节 范畴之间的关系——串联、并联和接口域

 第三节 命题模式和范畴之问的家族群落

 第四节 范畴的组合及其相关从知域的不同侧面

 第五节 运动范畴的结构模式及其差异

 第六节 汉语运动范畴的结构模式及其历史演化

 第七节 “处置”语义框架的结构模式及其演变

第四章 意象和意象图式

 第一节 意象

 第二节 意象图式的转换和多义范畴

 第三节 词语的不同义项之间的家族相似性

 第四节 意象图式的扫描方式

第五章 图形和背景

 第一节 图形和背景的认知原理

 第二节 图形和背景的转换及其条件

 第三节 句法结构上的“图形”和“背景”的关系

第六章 转喻和转指

 第一节 转喻及其类型

 第二节 转喻在句法和语义上的体现转指

 第三节 转喻的认知模式和规律

第七章 隐喻

 第一节 隐喻及其性质

 第二节 隐喻认知的心理基础

 第三节 隐喻的一般规律

 第四节 隐喻的类型

 第五节 隐喻与词语意义的引申

第八章 有界和无界

 第一节 “有界-无界”的含义及其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 “有界-无界”的类型

 第三节 “有界-无界”的相对性及其相互转化

 第四节 “有界-无界”特征的强度变化

 第五节 有界成分与无界成分的匹配与同现规律

 第六节 有界和无界成分的信息量等级

 第七节 名词的“有界一无界”特征

 第八节 动词的界限特征

 第九节 量词的界限特征

 第十节 形容词的界限特征

 第十一节 副词的界限特征

 第十二节 多动词结构的界限特征

第九章 前景与后景

 第一节 前景与后景的定义

 第二节 特写前景与自然前景的对立:“是的和“了”

 第三节 多动词结构的前景与后景

 第四节 特写前景与句法“易位”现象

第十章 “了”的功能及其隐现条件

 第一节 “了”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 从“了”的分布条件看其功能

 第三节 “了”的隐现同“有界一无界”平行对应的形式验证

 第四节 “有界一无界”与“完整体一非完整体”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了”与“起来”

 第六节 “了”和“过”

 第七节 “了”和“着”

 第八节 汉语和屈折语在“时体”功能和形式上的差异

第十一章 象似性

 第一节 象似性现象及相关观点

 第二节 象似的本质与类型

 第三节 时间顺序象似

 第四节 距离象似

本书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封底有发霉,书口有黄斑,书页有水印,如图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