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叶堂序跋记集
¥
80
8.2折
¥
9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净慧法师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07794
出版时间2019-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98元
货号3-2
上书时间2023-11-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五叶堂序跋记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五叶堂是当代高僧净慧长老(1933—2013)在河北邢台玉泉禅寺的居所,也是净慧长老部分手稿的收藏地。净慧长老生前已经开始着手收集汇总《五叶堂序跋记集》中的各种序跋文稿,这次作为《净慧长老全集》中的一册,正式出版,以飨读者。目前,《净慧长老全集》已经影印出版外文编9册,《净慧禅语》1册,《五叶堂序跋记集》是已出《全集》的第11册。
《五叶堂序跋记集》自1962年油印本《虚云和尚法汇续编》后记开始,至2013年《经窗禅韵》诗集自序为止,共收录了83篇净慧长老撰写的序跋类著作,既有净慧长老的自序、发刊词、编后记,但更多的是为师长、友人、晚辈题写的序言。现代年轻人玩“微信”,常常限定“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而通过《五叶堂序跋记集》中83篇历史文献记录,我们可以阅尽净慧长老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朋友圈”,记录了净慧长老在“文革”前后,不同历史时期对佛教中国化的探索实践,可谓弥足珍贵。
净慧老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逐渐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代爱国爱教的高僧。1951年,十八岁的净慧长老在广东云门寺近代禅宗耆宿虚云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并深得虚老器重,虚老将禅宗五宗法脉都亲传给净慧长老。1956年中国佛学院成立后,净慧长老被送入深造,对佛教的历史、教义、教规都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学习。净慧长老在中国佛学院本科毕业后,1961年又成为中国佛学院首批佛学研究生。从净慧长老的求学经历来看,净慧长老既接受了中国佛教寺院丛林学修传统的滋润培育,又得到了近代以来佛学院新式学校课程教育的系统训练,这就为改革开放后净慧长老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天种牙当天吃饭,种植一颗多少钱?
精选推荐
广告
净慧长老几乎是新中国佛教界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其个人命运与共和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1962年净慧长老因为编辑《虚云和尚法汇续编》被错划“右派”,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落实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净慧长老曾长期在北京工作,主持中国佛教协会机关刊物《法音》的编辑工作,并从事了大量佛教文化教育工作;同时净慧长老还先后肩负了修复河北赵县柏林寺、湖北黄梅四祖寺等振兴佛教祖庭的工作,开展了出版禅学杂志、举办夏令营、影印藏经等众多的佛教文教活动,为推动“文革”后中国佛教的恢复和发展,挖掘传统佛教的学术价值,提升当代禅学的文化品味,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净慧长老同岁的我国已故著名佛教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曾跟净慧长老开玩笑说:净慧长老活动的天地主要是在“三北”,即北京、河北和湖北,“三北是长老弘扬佛法的宝地,也是长老事业有成的福地”。
当然,净慧长老的影响绝不仅限于“三北”地区,他在“三北”地区所作的工作,在全国,乃至当今世界文化史上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占有一席之地。在笔者看来,净慧长老思想和实践的最重要价值,就在于社会主义时期继续自觉地坚持二千多年来佛教中国化的优良传统,并能返本开新,提出“生活禅”的理念并加以实践。净慧长老的“生活禅”主张是佛教中国化在当代凝结的重要理论成果。
净慧长老在《第二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前言中,曾经比较系统地论述过他对佛教中国化历史阶段划分的看法:“我们都知道,佛教是印度传来的,到中国之后逐渐成为中国的佛教。印度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中有三位代表人物,第一位是道安法师,他是最早进行佛教中国化的人物;第二位是六祖慧能,他是促进中国佛教大众化的人物;第三位是近代太虚大师,他是推动中国佛教现代化的人物。这三位祖师对佛教的贡献至伟,影响最深远。”道安法师的出生地就在净慧长老长期工作的河北;净慧长老归属于六祖慧能开创的禅宗;而近代太虚法师倡导的“人间佛教”理念一直为净慧法师所践行。应该说,净慧长老受到了二千多年来佛教中国化优良传统的滋养,特别是近代太虚法师“人间佛教”的革新理念,与虚云法师传统禅宗修学的言传身教,让净慧长老在经过多年的理论思考和学修实践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综合近代太虚与虚云的两大思想脉络,承继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传统,返本开新,正式提出了“生活禅”的主张。
现今国际学术界,乃至一般社会人士的看法,对传统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出路无非认为是两条:一则日益开放,最终实现宗教上的“世俗化”;二则渐趋保守,走上“原教旨主义”的道路,甚至有蜕变成宗教极端主义之忧。那么结合中国佛教的具体实践,如何发挥传统宗教的积极作用,是否有比较成功的第三条道理可供选择,便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净慧长老提出的“生活禅”,主要是解决以禅宗为主体的传统汉传佛教能否或如何适应现实社会而生存发展的问题,其中的价值就是在亚洲,乃至全球化的视角下,看待传统佛教教理和修行如何在既有的宗教处境化脉络中“返本开新”,探讨传统宗教的现代处境及其在应变中出现的各种实践性问题,为当代人提供佛教中国化的可行性蓝本和径路。
净慧长老在《柏林禅话》自序中说:“所谓生活禅,即强调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提倡生活禅的目的,在于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互熔铸以后产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禅宗精神,还其灵动活泼的天机,在人间的现实生活中运用禅的方法,解除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烦恼和心理障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充实,物质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圆满,感情生活更纯洁,人际关系更和谐,社会生活更祥和,从而使我们趋向智慧的人生、圆满的人生。”简单地说,生活禅就是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主的佛教修行理念。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佛教逐渐脱离社会现实,专为死人服务、专为死后服务,造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衰落,近代太虚法师等佛教界有识之士提倡人间佛教,重新定位佛教与现实人生、与社会大众的关系,提出“人成即佛成”的“菩萨行”。正如净慧长老在《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总序》中说的那样:“佛教存在的价值不仅要通过个体的解脱这一出世的方式表现出来,同时还要通过帮助社会确立和完善健康的道德体系、积极的人生价值关怀、依正不二的环保意识,通过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维护世界和平等等入世的方式表现出来”。净慧长老的生活禅理念,完全符合大乘佛教普度众生、悲智双运的根本精神,同时也是儒家济世救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更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在当下。最为重要的是“生活禅”中“觉悟”与“奉献”相互结合的辩证关系。“在觉悟中奉献,在奉献中觉悟”,觉悟就是为了奉献,幸福就在于奉献,“在奉献中求幸福”,奉献人生就是幸福人生,极其圆满地阐释了佛教传统中的福与智“两足尊”的关系。智慧就是要觉悟人生,慈悲就是要奉献人生。慈悲与智慧,觉悟与奉献,都要统一在人生上,都要践行在人生上。用佛教徒的话来说,就是“人成即佛成”;用一般人的话来讲,就是要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理想境界和生存方式,这就是幸福人生。在这个意义上说,净慧长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实际也从一个新的角度回答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如何实现德福相配,即“有德者必有福,有福者必有德”的问题。
净慧长老不仅是佛教中国化的践行者,也是佛教中国化在当代的重要理论开拓者。首先,净慧长老在当代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佛教中国化的系统性学修方式——“生活禅”。生活禅是中国传统禅学在当代中国契理契机的融合发展创新,是对佛教中国化理念的充实和开拓。其次,净慧长老的“生活禅”不仅是一套修行体系,而且蕴含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人生价值论。心性论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历代高僧大德、佛学研究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佛教心性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对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当代,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中,佛教人生价值观仍然大有用武之地。第三,净慧长老的“生活禅”,进一步彰显了“将佛法融化于世间”的精神,为佛教中国化在今后的发展实践点明了努力方向。
最后,净慧长老的“生活禅”,也对戒律行持、佛教徒日常行为规范上的佛教中国化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以往我们将佛教中国化主要理解为佛教义理、观念上的中国化,实际上佛教中国化的内涵十分广泛,绝不限于此,而是体现在佛教徒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如方立天教授指出的:所谓佛教中国化是指,印度佛教在输入过程中,一方面是佛教学者从大量经典文献中精炼、筛选出佛教思想的精神、内核,确定出适应国情的礼仪制度和修持方式,一方面使之与固有的文化相融合,并深入中国人民的生活之中,也就是佛教日益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适应、结合,形成独具本地区特色的宗教,表现出有别于印度佛教的特殊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特征。佛教是一种系统结构,由信仰、哲学、礼仪、制度、修持、信徒等构成,佛教中国化并不只限于佛教信仰思想的中国化,也应包括佛教礼仪制度、修持方式的中国化,以及信徒宗教生活的中国化。佛教徒的日常习俗,特别是僧尼的生活规范,也都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净慧长老在《赵州柏林寺同戒录》序中提到“因为时代在发展,处境在变化”,单纯地以为在守戒,有时难免会有无所适从之感,“如果将持戒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与禅连在一起,则生活禅所提倡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理念,就有实现的操作性与可行性。”净慧法师的这一主张绝非是要放松,反而是对僧团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净慧法师提倡“坚持两爱,树立双风,防止四气,落实四化,强化四种意识”的道风建设。坚持两爱,即出家人一定要坚持爱国爱教的基本原则;树立双风,即树立和落实学风和道风建设;防止四气,是指防止四种有损出家人形象的坏习气,即出家人要防止人情往来的俗气,生活设施上的阔气,上下关系上的官气,僧俗交往中的霸气;落实四化,是僧团道风坚持传统化,僧团管理坚持制度化,僧团弘法坚持大众化,僧团生活坚持平民化;四种意识,是要强化信仰意识、归属意识、神圣意识和责任意识。净慧长老将生活禅理念融入戒律持守上,面对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在出家人生活规范、僧团组织建设上的重要成果。
净慧长老对生活禅的论述以及多方面的具体实践措施,是在继承佛教中国化优良传统上的返本开新,应该说就是这样的一种“阐释”,其意义和价值是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和体会的。我们也希望《净慧长老全集》的陆续出版,能够进一步为当前佛教中国化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思想启发与实践借鉴。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张雪松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