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物育种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作物育种学

全新正版现货

99.9 69 全新

仅1件

江苏无锡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席章营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97997

出版时间2021-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69元

货号26488803

上书时间2024-07-26

龙香书城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常规育种方法、现代育种技术、重要性状的鉴定方法、品种审定与种子生产和主要农作物育种等内容,是一本将总论和各论合二为一、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充分考虑教学思路和读者群体、由13所高等院校的一教师通力合作的统编教材。



目录】:

目 录
前言
第1部分 作物育种学基本知识
绪论 2
节 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与任务 2
一、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2
二、作物育种学的任务 9
三、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 3
四、作物育种学的发展 3
第二节 作物品种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 3
二、作物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
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4
一、作物育种工作的成就 4
二、作物育种工作展望 5
三、作物育种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机构 6
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 8
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 8
一、有性繁殖 8
二、无性繁殖 9
第二节 白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10
一、白交的遗传效应 10
二、异交的遗传效应 11
第三节 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育种特点 11
一、作物的品种类型 11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12
第二章 种质资源 15
节 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15
一、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 15
二、特异种质对育种成效具有决定性作用 15
三、新的育种日标能否实现决定于所拥有的种质资源 16
四、种质资源是生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基硇材料 16
第二节 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 16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16
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 17
三、瓦维洛夫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在作物育种上的意义 18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18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 18
二、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19
三、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22
四、种质资源的创新 23
五、种质资源的信息化 23
第三章 育种目标 26
节 制订作物育种目标的原则 26
一、着眼当前,展望长远 26
二、突}}|重点,兼顾其他 26
三、细化日标,明确指标 26
四、设定区域,熟悉详情 26
第二节 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27
一、高产 27
二、优质 28
三、稳产 29
四、适应性强 30
第2部分 常规育种方法
第四章 引种与选择育种 34
节 引种和驯化 34
一、引种的概念与作用 34
二、引种的基本原理 35
三、影响引种的主要凶素 36
四、不同类型作物引种的一股规律 37
五、引种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 38
六、主要农作物的引种实践 39
七、植物驯化的原理与方法 39
第二节 选择育种 40
一、选择育种的简史与成效 40
二、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 42
三、性状鉴定与选择 43
四、选择育种的方法与程序 44
第五章 杂交育种 47
节 杂交育种的原理和意义 47
一、杂交育种的原理 47
二、杂交育种的意义 47
第二节 杂交亲本的选配 48
一、亲本选配工作的重要性 48
二、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 48
第三节 杂交方式和杂交技术 50
一、杂交方式 50
二、杂交技术 53
第四节 杂种后代的选择 54
一、系谱法 54
二、混合法 56
三、衍生系统法 57
四、单粒传法 57
第五节 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58
一、杂交育种程序 58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 59
第六章 回交育种 61
节 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 61
一、回交育种的意义 61
二、回交的遗传效应 62
第二节 回交育种方法 63
一、亲本的选择 63
二、回交的次数 63
三、回交所需的植株数 63
四、回交育种程序 64
第三节 回交育种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67
一、回交育种的特点 67
二、回交育种的其他用途 67
第七章 诱变育种 70
节 诱变育种的成就及特点 70
一、诱变育种的成就 70
二、诱变育种的特点 70
第二节 诱变育种的方法 71
一、诱变剂的选择 71
二、处理材料的选择 72
三、处理部位与处理方法 72
四、诱变处理后的选育 73
第三节 诱变育种的发展 74
一、诱变剂的复合处理 74
二、诱变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4
第八章 远缘杂交育种 76
笫一节 远缘杂交的重要性 76
第二节 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方法 77
一、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凶及克服方法 77
二、远缘杂种天亡、不育的原凶及克服方法 78
三、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 79
第三节 远缘杂交的育种策略 80
一、品系间杂交技术 80
二、外源染色体的导人 80
三、染色体片段的转移技术 80
第九章 倍性育种 82
节 多倍体育种 82
一、多倍体的种类、起源及特点 82
二、人工诱导多倍体的途径 83
三、多倍体育种 84
第二节 单倍体育种 85
一、单倍体产生的途径 86
二、单倍体的鉴定 87
三、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应用价值 87
四、单倍体育种的主要步骤 88
五、单倍体育种成就 88
第十章 杂种优势利用 89
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89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表现特性 90
一、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 90
二、杂种优势的度量 91
第三节 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92
一、显性假说 92
二、超显性假说 92
第四节 杂交种品种的选育 93
一、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条件 93
二、杂交亲本的选配原则 93
三、杂交种亲本的选育和改良 94
四、配合力及其测定 96
五、杂交种品种类型 98
第五节 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方法 98
一、人工去雄杂交法 98
二、标记性状法 98
三、化学杀雄法 99
四、白交不亲和性利用法 99
五、雄性不育性利用法 99
第六节 雄性不育性的利用 99
一、雄性不育性的遗传 99
二、雄性不育性的生物学特性 101
三、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方法 102
四、核不育杂交种的选育 105
第十一章 群体改良 108
节 群体改良的意义 108
第二节 群体改良的原理 108
一、HardyWeinberg定律 109
二、群体的进化与改良 109
第三节 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方法 109
一、轮回选择的基本模式 109
二、基础群体的组建 110
三、群体改良的轮回选择法 111
四、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 115
第四节 雄性木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 115
一、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凶在作物轮回改良中的应用 115
二、利用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改良群体 116
第3部分 现代育种技术
第十二章 植物细胞工程 120
节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理论 120
一、植物细胞工程的内容 120
二、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120
第二节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20
一、培养基及其制备 121
二、无菌操作技术 123
第三节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124
一、原生质体培养 124
二、体细胞杂交 125
第四节 细胞工程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126
一、细胞工程技术与创造变异 126
二、花药培养与加快育种进程 128
三、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技术 128
四、离体培养与植物种质资源保存 130
五、胚培养与远缘杂交 130
第十三章 转基因育种 131
节 作物转基因技术 131
一、转基因技术的概念 131
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史 131
三、转基因技术带来的有利方面 132
第二节 转基因的理论基础 132
一、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的确立 132
二、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及其他工具酶的发现 133
三、DNA、RNA和蛋白质的序列分析 134
四、基因合成技术和基凶载体 135
第三节 转基因技术改造植物的内容和步骤 136
一、获取外源DNA或日的基凶 136
二、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136
三、把目的基因连接到载体上,获得DNA重组体 137
凹、使重组DNA进入受体细胞 137
五、外源DNA在受体内表达 139
第四节 转基因作物新品种 140
一、转基凶抗虫水稻 140
二、转基因玉米 140
三、抗虫棉 140
四、抗除草剂大豆 141
五、转基因小麦 141
第五节 转基因安全评价 141
一、转基因生物安全性 141
二、转基凶生物产品安全性 141
三、与转基因有关的几个典型事件 142
四、转基因安全管理 142
五、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检测 143
第十四章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45
节 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原理 145
一、遗传标记的发展 145
二、遗传标记的种类 146
三、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原理 150
第二节 基因定位 154
一、主效基凶定位 154
二、QTI。定位 158
第三节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160
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基本原理 160
二、质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160
三、数量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 161
四、标记辅助选择的发展策略 161
第4部分 重要性状的鉴定方法
第十五章 抗病虫性的鉴定 166
节 抗病虫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166
一、作物病虫害的严重性 166
二、作物抗病虫品种的作用 166
三、作物抗病虫育种的特点 166
第二节 植物寄主与病原物、害虫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及育种对策 166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 166
二、抗病虫性的机制 167
三、抗病虫性的遗传 168
四、寄主的抗性基因与病原物致病、害虫致害基因的相互作用 169
五、品种抗病虫性稳定化对策 171
第三节 作物抗病虫性鉴定方法 172
一、抗病虫性鉴定方法 172
二、抗病虫性鉴定指标 173
第十六章 非生物逆境抗性鉴定 175
节 非生物逆境抗性鉴定的意义和特点 175
一、作物逆境种类 175
二、抗逆育种的意义和特点 175
三、抗逆育种的主要育种方法 176
第二节 水分逆境抗性鉴定 176
一、抗旱性鉴定 176
二、耐湿性鉴定 177
三、耐渍性鉴定 178
第三节 温度逆境抗性签定 178
一、抗冻性鉴定 178
二、抗冷性鉴定 179
三、耐热性鉴定 180
第四节 土壤逆境抗性鉴定 181
一、耐盐碱性鉴定 181
二、耐瘠薄性鉴定 182
三、重金属耐性鉴定 183
第五节 抗倒性 184
一、作物倒伏的种类 184
二、抗倒性鉴定方法 184
第十七章 作物品质性状的鉴定 187
节 作物品质鉴定的意义和特点 187
一、品质性状鉴定的意义 187
二、品质性状鉴定的特点 187
第二节 作物品质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