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萍的基础理论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红萍的基础理论研究

全新正版现货

30.6 4.5折 68 全新

仅1件

四川成都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毅斌,林永辉,应朝阳,翁伯琦 编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25090

出版时间2018-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定价68元

货号25228585

上书时间2024-07-24

龙香书城

八年老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正版全新
商品描述

内容简介】:
  20世纪中后期,为解决世界人口增长的粮食供应问题,投入大量化学肥料以提高粮食产量成为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选择。据国际粮农组织统计.1976-1977年,发展中国家仅生产全世界化肥总量的21%,而实际消耗世界化肥总量的31%(FAO,1978)。以合成氨生产工艺为主的氮肥工业是高能耗的产业,高能耗带来的高成本给化肥工业带来巨大压力。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上发生了第1次石油危机,欧、美许多氮肥厂因不堪重负而纷纷关闭。同时,随着国际环保运动的兴起,人类开始意识到“石油化工”农业虽然能为世界带来粮食的增长,但也造成大气污染、土壤酸化、地力衰退、农产品品质下降等负面影响。20世纪,为解决农业生产对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巨大压力,国际上再次兴起生物固氮的研究高潮,推崇有机农业的潮流逐步兴起。基于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在稻作生产中应用红萍作为有机肥的悠久历史,科学家把解决水稻生产中的氮肥出路寄托于具有生物固氮能力的红萍,从而兴起国际红萍的研究高潮。1978年9月18-2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28位相关国家的科学家,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召开“国际氮和水稻学术讨论会”,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刘中柱研究员作为中国科学家应邀参会并做“红萍在中国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红萍研究的关注。 
  、成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红萍研究中心 
  刘中柱同志1978年参加“国际氮与水稻学术讨论会”后,与时任农牧渔业部何康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卢良恕院长以及国内外红萍专家商讨成立红萍研究的专业机构,并向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党委提议成立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红萍研究中心,经过研究,同意向上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福建省农业委员会于1983年3月8日批复(闽农委[1983]018号文件《关于合办红萍固氮研究中心报告的批复》),同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与农牧渔业部联合共建红萍固氮研究中心。福建省编制委员会也于1983年10月29日作了批复(闽编[1983]047号文件《关于省农业科学院(关于请审批红萍固氮研究中心人员编制的请示报告)的批复》),同意成立红萍固氮研究中心,正式人员编制为25人。1983年12月15日,红萍固氮研究中心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位于福州市新店镇埔垱村的研究基地正式破土动工兴建,1984年10月底竣工。建成的红萍固氮研究中心占地面积为4亩,建有实验楼、温室、网室、人工气候室、养殖池等工程。 
  1985年3月31日-4月5日,“红萍固氮研究中心落成典礼暨国际红萍利用学术讨论会”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红萍固氮研究中心隆重举行。福建省政府黄长溪副省长主持“红萍固氮研究中心落成典礼暨国际红萍应用学术讨论会”开幕式,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办公室主任邓特(Dr.Dent)致开幕词。出席会议的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国际肥料发展中心(IFDC)和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ACIAR)5个国际组织以及来自亚、美、欧、非和大洋洲的15个国家的官员、专家、学者33人。国内农业生产、科研和高等院校等有关单位的专家58人,其中有国际水稻研究所副所长格林兰博士(Dr.Grinland)、国际水稻研究所土壤微生物系主任渡边岩博士(Dr.Iwao Watanabe)、氮肥专家克拉西威尔博士(Dr.Craswell)、中国农业科学院任志副院长、农牧渔业部科技司徐广华总农艺师、中国农学会秘书长方粹农研究员等著名专家。开幕式后,在新建成的红萍研究中心大楼五层学术会议厅召开了为期6d的“国际红萍应用学术讨论会”。大会提交论文28篇、墙报27篇,包括红萍分类学、形态学、萍藻共生体生理学、多目的用途的红萍利用、红萍利用的农经研究等诸多领域。国际水稻研究所于1987年出版了这次“国际红萍应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红萍固氮研究中心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国内外红萍研究与应用的发展。 
  红萍固氮研究中心组建时,人员主要来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绿肥研究室(从事红萍应用研究)与新技术研究室(从事生物固氮和同位素示踪研究),还从院外调进农业机械制造的人员。当时,红萍固氮研究中心打破传统的研究室设置,直接由中心主任管理课题组,实行组间人员的相对固定和灵活的调配方式,目的在于需要时能集中力量研究大的项目或课题,便于课题组的分工、合作和管理。红萍固氮研究中心设立的主要课题组有:红萍育种研究课题组、同位素示踪课题组、红萍保种课题组(红萍品种资源圃)、单克隆抗体课题组、稻萍鱼课题组和球肥深施机课题组等。红萍固氮研究中心成立时有高研究人员6人,中、初研究人员各8人,研究人员的平均年龄是当时院属研究所中*小的。 
  红萍固氮研究中心成立初期的研究工作重点是与国际同类研究接轨,研究项目集中于红萍固氮生理、萍一藻关系、红萍富钾、单克隆抗体技术、红萍杂交育种和红萍的肥、饲、饵料应用;涉及的学科包括植物生理生化、作物栽培学、肥料学、土壤学、免疫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另外,在稻萍鱼共生体系研究中接触到水产养殖学。1989年8月,国际土壤肥力与水稻可持续农业协作网(INSURF)决定,将红萍分网的领导中心设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红萍固氮研究中心。

目录】:

*章 红萍研究概况
红萍固氮及其利用
从“Azolla Event”论满江红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亚洲若干国家的红萍研究和应用
从国际红萍研究动态看稻田养萍前景
红萍在稻田应用的前景
我国红萍研究与应用的若干进展
红萍在中国水稻生产上的利用
国际红萍学术讨论会在福州召开

第二章 红萍的分类与植物学研究
红萍的植物学知识
满江红属系统学研究的新进展
三膘亚属满江红及其种间杂种雄性器官的数量分类研究初报
满江红结孢习性的初步观察
小叶满江红与墨西哥满江红杂交后代有性器官(孢子果)形态学分析
红萍共生藻的体外培养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满江红——满江红鱼腥藻共生体的超微结构
满江红一满江红鱼腥藻在营养生长期共生关系的扫描电镜观察
满江红孢子果形成期蕨一藻共生关系的电镜观察
满江红结孢期间鱼腥藻侵染孢子果的新观察
满江红大孢子果萌发与成苗期间蕨一藻共生关系的电镜观察
满江红腺毛细胞的超微结构
红萍体内伴生细菌的电镜观察
满江红体内细菌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满江红细胞质遗传和变异的初步研究

第三章 红萍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红萍若干生理特性初步研究
红萍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满江红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产性能及其与营养成分变化的关系
满江红属五种红萍耐荫性研究
巴拉圭小叶萍与斯里兰卡萍的种性观察
不同光照条件下4种满江红(Azolla)品系体内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满江红鱼腥藻对红萍耐热性的影响
红萍抗热性的初步探讨
高温及盐胁迫对萍体电解质与脯氨酸的影响及其与抗逆性的关系
不同盐浓度对红萍生长及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
红萍盐害若干生理生化机理的探讨
在盐胁迫下红萍超氧物岐化酶SOD及叶肉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
氮素营养对红萍生理特性的影响I.硝态氮的作用
磁化水对红萍生长繁殖影响的试验

第四章 红萍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国家红萍资源圃
满江红种质资源及其保存(1980-1982)
红萍资源的征集与保存
红萍资源的征集与保存总结
基于SQLServer的红萍品种资源数据库系统构建
应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萍种保纯的探讨
满江红孢子果几种贮藏方法比较
满江红茎尖低温保存的初步研究
满江红茎尖组培苗外观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变化
满江红九膘亚属种雄性育性的初步调查研究
无藻萍的RAPD分析及其在三膘组满江红种间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满江红三膘亚属种间杂种F1代若干性状的遗传分析
7种红萍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与ISSR分子标记
满江红鱼腥藻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满江红鱼腥藻与其宿主的遗传多样性和协同性的RAPD分析
红萍鱼腥藻单克隆抗体研制成功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区别红萍鱼腥藻细胞表面抗原
红萍鱼腥藻单克隆抗体的研究
满江红鱼腥藻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研究

第五章 红萍的共生固氮研究
固氮作用与环境条件
……

第六章 红萍的富钾研究
第七章 萍藻重组研究
附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正版全新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