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20194242
¥ 26.89 3.8折 ¥ 70 八品
仅1件
作者吴长生 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9787520194242
上书时间2024-11-27
本书是资深媒体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吴长生的回忆录,涵盖时段为1948年―1988年。“童年往事”记述了作者的童年和他父母双方的大家庭在1949年前后,由旧入新的过程;“少年风雨”记述了作者1961年―1968年在北京四中的学习和生活;“西藏岁月”记述了作者1968年―1980年在西藏插队和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为改革开放鼓与呼”记述的是作者1980年代在《人民日报》农村部的工作历程。
吴长生:资深媒体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国际部原主任;上世纪70年代初在西藏走上新闻道路,80年代以后曾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村部、经济部、华东分社、香港办事处、国际部任职;其间除采写新闻稿件外,还以笔名“吴酩”,发表了大量时事评论。
童年往事1
我从长沙来1
参政胡同的来历4
启蒙老师是祖父9
祖母,三位民国女性12
中西混搭的家风14
外婆家的“大宅门”18
宅院内外的旧时风雨20
旧时的“亲上做亲”22
大宅门的末世当家人23
“长沙章寓”26
与“1号”沾亲的五位文史馆馆员28
为待客卖家底儿的二姑婆30
为“糖豆”伤心的九外公32
大宅门里的“丑小鸭”34
命运迥异的舅舅们37
姨妈和姨父们41
“侯府”托儿所44
家里的三位保姆46
我与父亲是“校友”49
难忘的“重要政治任务”53
二班由“治”而“乱”56
霍老师的保票58
“长大”的馒头60
饥荒年代的冷暖人情61
父亲的业余剧团64
听“蹭戏”的诀窍66
纯净的人心68
胡同,我们的露天游乐场70
少年风雨73
四中,卧虎藏龙73
老师和同窗76
“半玩半读”上初中78
困难时期的伙食81
主动放弃中考的同学85
他们不能考高中88
令人敬佩的江一真父子90
“斋”里奏响《骑兵进行曲》93
山雨欲来94
政治教育、劳动教育100
京城的“最后”棺葬103
不知道为何而欢庆106
群众自己闹革命109
走在串联的大路小路上115
骑车去天津取经124
成为“不三不四”派126
河南的“最新革命形势”129
在新疆见证氢弹爆炸131
长沙观战134
“怎么能忘记呢”137
六姨父曾列席中共五大140
再见四中,再见北京144
西藏岁月148
“传言”促我决心赴藏148
曲折进藏路150
10个月军营生活154
还“上山下乡”吗?157
26岁的中央候补委员161
安家落户,挥镰割青稞165
藏族农家的“开门七件事”169
跨越千里的盐粮交换174
独特的婚葬礼俗177
三人分上新岗同伴各奔东西180
碰壁的“烧炭改革”183
编筐缝纫做豆腐养猪187
出差探故知189
“电”带来的惊喜192
多种经营的尝试195
终生愧疚的拦路“打劫”199
亲历“一打三反”202
告别东来208
父亲的“功”与“罪”212
偶遇“北京老乡”215
成为新闻学徒217
亲如手足的室友222
第一次采访225
苦涩笑话:火腿“长枪”227
学徒挑重担230
两军对峙下的亚东233
到阿沛家做客234
赴藏北“蹲点采访”236
三闯“生命禁区”239
草食动物也“吃荤”242
可可西里18天245
这里曾经是海底260
高原春风迟迟来262
巧遇老布什,笑“怼”托马斯266
大学梦碎,赌气赴昌都268
川藏线上一天经“四季”270
茶马古道第一镇芒康275
类乌齐驯养马鹿277
丁青:“玛尼世界”278
亚塔打破“大锅饭”281
记者行路难282
探访险恶之地三岩288
康巴流行的婚姻形式293
被雪灼伤298
一方土地养不了一方人302
牧区的宰杀季306
1980,转折之年308
协助“钦差”调查312
曾经的第二敦煌萨迦315
远眺珠穆朗玛,近观希夏邦马319
樟木偶遇“小叛匪”321
离藏前的忧思326
为改革开放鼓与呼331
“辍学”12年的学生们331
“春意盎然”的报社大院333
国内政治部的“政治”337
保山“新伤”引旧痛338
无声巨浪迎面来342
谦和、睿智的老李345
新兵也“通天”347
前辈的“熏蒸”349
在新乡重逢刘源353
“逼”省委书记接受采访355
随行杜润生361
乡镇企业:“十全大补丸”364
两岸“三通”始于民367
“农”“工”合组经济部369
漫行、漫记西双版纳371
农村遍地是“八仙”373
倔强的草根375
体验下乡“收猪难”377
市场经济和“饭票新闻”380
创刊纪念会上的尴尬382
“规模经营”乱象与杜润生的智慧38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