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香缥缈录1980年
御香缥缈录1980年裕德龄 秦瘦鸥
¥
8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裕德龄 秦瘦鸥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0-01
版次1
印刷时间1980-01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18-07-1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如图,竖版
- 商品描述
-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裕德龄(1886~1944),笔名德龄公主。少年时随父先后在日本和法国生活了六年,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精通多国语言。17岁时随父回京,因通晓外文和西方礼仪,和妹妹容龄一同被慈禧招入宫中,成为紫禁城八女官之一。1905年因父病重离宫。后“应亲友的要求和催促”,用英文写下了她在宫廷内两年生活的所见所闻——《清宫二年记》。她的众多回忆性质的作品,因为其亲历亲见的特定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宫生活珍贵的史料,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佐证和参考。1944年在加拿大死于车祸。
裕德龄(1886~1944),笔名德龄公主,旅美作家,满州汉军正白旗人,被封郡主,又称德龄公主或德龄郡主。因曾担任慈禧的御前女官并用英文写作了这段经历而闻名。她的亲人有:大哥、名号不详;二哥、 勋龄;四弟 、馨龄;五妹 、容龄(寿山郡主)。满族,1886年出生于武昌,后在荆州、沙市度过了童年及青少年时代。上世纪初,精通八国外语的漂亮、聪慧的德龄公主,走进了充满神秘、诡异又异常险恶的皇宫,作为御前女官为慈禧太后做翻译工作。1895年起,先后随父亲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国。1903年春,17岁的德龄随父回到北京,不久和妹妹容龄一起被慈禧太后诏进宫中充作“御前女官”。
1905年3月,因父病出宫赴沪。同年12月,其父在上海病逝,德龄以“百日孝”为由从此没再回宫。1907年,德龄和美国驻沪领事馆副领事(后改做报馆记者)撒迪厄斯·怀特结婚,后随夫去美国。1911年德龄的第一部英文著作《紫禁城两年》出版,署名德龄公主,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辜鸿铭欣然为之撰写英文书评,大为赞赏。1927-1928年间,德龄回国逗留,并亲自扮演慈禧,演出英语清宫戏。同时找到小德张等人,进一步回忆收集清宫资料。此后,德龄先后用英文写作出版了《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反映晚清宫廷及社会政治生活的作品,一时间风靡海内外。德龄的清廷题材英文作品,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肇兴时期的特定产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亲历亲见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绍了中国高层统治者现实生活的实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国主义分子强加给西方读者的传闻和谎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宫生活珍贵的史料,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佐证和参考。正基于此,这些作品至今仍拥有广大的读者。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位以慈禧太后“御前女宫”的身份活跃于上海社交界的中年女子,受到了当时传媒的密切关注。她在人们的簇拥下,身穿宫廷旗袍,脚蹬花盆底儿鞋,偕李时敏、伍爱莲等联袂到兰心大戏院,用英语演出了一场场清宫戏。而她用英文写作的《清宫二年记》、《清末政局回忆录》等作品,在西方火了一把之后,又被顾秋心翻译成中文,在国内发行。这位首次用英文写作的华人女作家,就是一向视湖北为第二故乡的正白旗人德龄,当时大家都称她为“德龄公主”。
《清宫二年记》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详述了1903年至1904年清廷宫禁内苑的生活实情,其中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女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饮食起居、服饰装扮、言行举止和习性品格。书中的许多章节,足以和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相互印证,因而以其无以辩驳的充分可信性,显示出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清宫二年记》的出版,在上海首先引起了时任开浚黄浦局总办之职的辜鸿铭的密切关注。这个以清末怪杰称著于世,既聪明透顶又怪诞成习的老头儿,一见此书便为之拍手叫好,欣喜若狂。他按捺不住满心的喜悦之情,当下撰文《评德龄著〈清宫二年记〉》,投寄给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国际评论》予以发表。在这篇文章中,辜老先生一改主张妇女“三从四德”的人生信条,满腔热情地称德龄为“新式的满族妇女”,并推崇道:“这部不讲究文学修饰、朴实无华的著作,在给予世人有关满人的真实情况方面要远胜于其它任何一部名著。”
辜鸿铭一向自视甚高,终其一生似乎从来没有夸奖过谁,而对当时西方世界那些目空一切的所谓汉学家们更是痛加挞伐,讥诮尤甚。他的英文书评《评德龄著〈清宫二年记〉》能够以如此诚笃、质朴的口吻赞赏一个初出茅庐的中国女子,这在当时无疑造成了一种巨大的轰动效应。此间尤为有意思的是,辜鸿铭曾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经张之洞首席幕僚赵凤昌的引荐,进入湖广总督衙门做“洋文案”。在武昌期间,他和裕庚相契投缘,过从甚密,且同衙办事达五六年之久。出于对故人之女的嘉赏,辜鸿铭的英文书评自然不乏含有个人的感情因素在内。正因为有了辜鸿铭的大力奖掖,这才激发了德龄写作清廷题材作品的兴趣。她以此为肇始发端,先后用英文写了回忆录体作品《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以及纪实文学作品《瀛台泣血记》、《御香缥缈录》等,总字数达七八十万字。
德龄的这些作品,首先在海外拥有众多的读者,随后又被顾秋心、秦瘦鸥等翻译成中文,流传到国内来。其有的曾在《申报》等国内一流大报上连载,乃至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成为当时市民读者关注的热点,其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令人瞩目,从而奠定了她作为用英文写作的作家的地位。1927年,德龄与撤迪厄斯·怀特的独生子萨都斯不幸夭折。她伤心至极,回国到上海有过较长时间的逗留,一则排遣心中愁绪,二则接洽其作品译成中文后在国内出版的事宜。
德龄的清廷题材英文作品,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交流肇兴时期的特定产物,其最大的特色,是作者以亲历亲见的特定身份,向西方人士介绍了中国高层统治者现实生活的实情,部分地澄清了帝国主义分子强加给西方读者的传闻和谎言,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下了清宫生活珍贵的史料,为后世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佐证和参考。正基于此,这些作品至今仍拥有广大的读者。
秦瘦鸥(1908-1993),原名秦浩。上海嘉定人。民进成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毕业于国立上海商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银行系。1949年前后历任《大美晚报》、《大英夜报》、《译报》编辑,上海持志学院、大夏大学讲师,中国通商银行衡阳分行文书主任,香港《文汇报》副刊部主任,集文出版社编辑,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室主任,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上海市文联委员。
秦瘦鸥(1908-1993)原名 秦浩。上海嘉定人。民进成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 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毕业于国立 上海商学院(现 上海财经大学)银行系。1949年前后历任《 大美晚报》、《大英夜报》、《 译报》编辑,上海持志学院、 大夏大学讲师, 中国通商银行衡阳分行文书主任,香港 《文汇报》副刊部主任,集文出版社编辑,上海文化出版社编辑室主任,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编审。上海市文联委员。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秋海棠》、《危城记》、《 梅宝》、《第十六桩离婚案》、《孽海花》、《 永夜》,散文集《晚霞集》、《海棠室闲话》、《 戏迷自传》,评论集《小说纵横谈》, 札记集《里读杂记》,短篇小说《恩、仇、善、恶》,短篇小说集 《第三者》,译著《 瀛台泣血记》、《御香 缥缈录》、《 茶花女》等。 民国30~31年(1941~1942年)间,小说《秋海棠》在《 申报》上连载后,由多家书店出版,1956年修改后由上海文化出版社重印。《秋海棠》曾被改编为话剧、 沪剧、粤剧、评弹等广泛演出,后又改编成电影,搬上电视荧屏,还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文化大革命”中,秦受到批斗,曾想与老舍、 傅雷一样以死抗争。在一次野蛮的街头批斗会之后,人群中有一个老人走到他身边低声劝慰,秦从读者的理解和爱护中得到安慰,终于走出了绝望的泥沼。在干校劳动时,他常偷偷地在香烟盒背面或练习本上写小说草稿,这就是后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劫收日记》。
1982年,秦迁入法华镇路淮海大楼新寓。他虽步入 耄耋高龄,又身患顽症,仍经常参加街道里弄活动,替邻里向街道或区政府写信,反映民情、民意,还为近邻莘莘学子辅导高考作文,指导写作,并给收入低微的里弄清洁工阿姨以接济,受到居民们称道。每从报上得知某地发生灾情,某部队战士生了重病,他总是捐献帮困。有一次,他将一件定做的新 鸭绒衫捐出,说:“要捐,就要捐好的。”秦还担任家乡嘉定京昆艺术研究会、七色文学社等文化团体的顾问,并将收藏的文史资料和书画捐赠给家乡的文化机构。
— 没有更多了 —
如图,竖版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