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博一家第一册1983年
蒂博一家第一册1983年
¥
89
八品
仅1件
作者马丹杜伽尔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3-06
版次1
印刷时间1983-06
印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上书时间2018-06-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品
-
如图
- 商品描述
-
《蒂博一家》是法国小说家罗歇·马丁·杜·加尔编写的长篇小说,一共8卷。
罗歇·马丁·杜·加尔(1881-1958),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他于1881年3月23日生于塞纳河畔的纳伊,他的父亲在法国中部贝里地区置有田产,杜加尔每年去度假,得以观察农民的生活,使他后来写出了《古老的法兰西》(1933)等一系列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他在中学里成绩平平,1898年考入巴黎大学文学系,两年后文学士学位考试不及格,遂转入巴黎文献学院,他在学院里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了积累资料,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在德雷福斯事件期间,杜加尔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后来于1913年发表了以此为主题的对话体小说《让·巴卢瓦》,使他一举成名。他对戏剧也有强烈的兴趣,曾协助让·科波创办老鸽舍剧院,并写了《勒娄神父的遗嘱》(1913)、《大肚子》(1924)等反映农村生活的笑剧,获得极大成功。从1920年开始,杜加尔准备写作多卷本的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22-1940)。他通过对两个信仰不同的家庭的描绘,表现了两代人的冲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社会的基本状况,揭露了战争造成的种种悲剧,歌颂了雅克这样的反战英雄。这部反战小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杜加尔于193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战后他想写作小说《穆莫尔中校的回忆》,但因年老力衰而未能完成。马丁·杜·加尔一生基本上未介入政治活动,但是他以自己的笔作武器,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种种痛苦和不幸。疾病和死亡是他作品的两大主题,他的愿望就是同时医治人类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在自己的小说和剧本,特别是《非洲秘闻》(1931)这样的作品中,还大胆地触及了当时讳莫如深的乱伦和同性恋等问题,因此杜加尔这位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先驱,所以加缪才乐于为七星丛书版的《马丁·杜·加尔全集》作序。杜·加尔于1958年8月22日因心肌梗塞逝世,他把自己的日记,书信等交给法兰西图书馆,并在遗嘱中规定30年后才能拆阅。现在国际上已成立"马丁·杜·加尔研究会",正在根据这些刚问世的资料更加深入地研究和评价他和他的作品。
本段作品信息
《蒂博一家》为罗歇·马丁·杜·伽尔于1920年开始构思和写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可以看做是作者创作生涯重要代表作之一.该书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再现历史和生活真实,用多角度的叙述方法来讲述故事,对话写得十分出色。1937年罗歇·马丁·杜伽尔因该小说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该书一共8卷,包括《灰色笔记本》、《教养院》、《美丽的季节》、《诊断》、《索莱丽娜》、《父亲之死》、《一九一四年之夏》、《尾声》。
主要人物
是同一个家庭的三个成员:父亲和两个儿子。父亲一直停留在后面不著的地方。他的被动角色是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这个被动角色的作用是重要的、有量的。两个儿子和作品中许许多多次要人物则是以戏剧性手法表现的。在故事里没有得到任何预先的解释,这些人物就出现在眼前,像活着那样地行动着、说着话。作者详细面地给描绘了背景。读者必须迅速地把握住他所看见和所听见的一切,因为生命的节奏不论在哪儿都在随心所欲地和不规则地跳动着。
故事梗概
蒂博先生属于大资产阶级,经营社会慈善教育事业。这个一家之长自以为是,独断专行,习惯于在家庭中发号施令,心要两个儿子按照他的意愿踏入社会。其实,他一手创建的教养院是个戕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地方,连他的小儿子也深受其害。他企图让自己的名字流传后世,结果事与愿违,两个儿子都没有继承他花费毕生精力所从事的事业,他临死才明确意识到这点。他亲手建造起来的大厦朝倾覆。他的死是一场痛苦的挣扎,预示了这个大资产阶级家庭的没落崩溃。
他的大儿子昂图瓦纳是个有才干、有毅力的年轻医生。他像父亲一样,活跃于社会。不过,他的思想比父亲开明,对于监禁在教养院的弟弟富有同情心,不惜同父亲面对面争执,并使父亲让步。他对于自己是盲目信任的。然而自从遇到拉雪尔以后,昂图瓦纳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对自己的力量逐渐产生了怀疑。随着战争的逼近,他认识到自己帆风顺的前途成了问题。最后他失去了自信心,知道他所生活的世界行将瓦解,他所依附的个人奋斗已经不可能实现。37岁时他因中了毒气而慢慢死去。昂图瓦纳的生活经历,是个年轻有为、循规蹈矩的资产者弟子所走过的典型道路。
蒂博先生的小儿子雅克是这个资产阶级家庭的逆子。他富于反抗精神,同一些政治活动家致力于和平主义运动。他力图通过各种政治活动去解决当前的社会危机,包括政治危机。他离开家庭投入社会斗争以后,眼界比以前开阔,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反抗家庭转到反对各国政府对战争威胁的软弱政策。他奔走于各国鼓吹发动总罢工,冒着生命危险到处散发传单。最后,他死于自己的宣传对象的枪口下。
— 没有更多了 —
如图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