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签字本《印度茶的栽培和制造》1953年8月初版(中华书局出版,张堂恒编译,印数1000册)
名人签字本《印度茶的栽培和制造》1953年8月初版(中华书局出版,张堂恒编译,印数1000册)
¥
1998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张堂恒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53-08
版次1
印刷时间1953-08
印次1
印数1千册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上书时间2024-05-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如图,有小印章及签字:刘正民(原大理下关沱茶厂老技师、总工程师),购于昆明,10.9。有包书皮保护。
- 商品描述
-
参考资料:
....... 1834年,东印度公司成立了“茶叶种植委员会”,开始商业性质的茶树栽培。印度政府对种茶制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之所以如此配合英国人,是因为英国人游说他们,“种植茶树和加工茶叶将催生工业生产活动,还能为政府开辟一个新的收入来源,上述所有各方面都可以带来巨大收益”。1901年,东印度公司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印度第一次出口茶叶产量超过中国。
商业领域的竞争是残酷的,印度在短短100多年的时间里,茶叶产量达到世界第二,出口产量达到世界第一,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取代了中国茶的地位。印度为英国及欧洲国家提供了成本更为低廉、质量更加稳定的茶叶,而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小农经济时代,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制茶业,无法保证欧洲人对茶叶的大量消费。时至今日,单是印度阿萨姆地区就拥有800多个大大小小的茶叶种植园,每年产出的茶叶约占印度的50%以上,占全世界产量的近20%。
印度茶不光产量大,其质量在国际上也得到了追捧。大吉岭地区的庄园茶以小叶种优雅的香气和丰富的滋味被欧洲人誉为“红茶中的香槟”,阿萨姆地区则产出最适合做奶茶的醇厚香浓的茶叶,尼尔吉里的茶叶因为鲜爽香甜被称为“拼配商之梦”。
1947年,印度独立,英国庄园主一夜之间把茶庄变卖给了富有的印度贵族,印度人接手茶庄之后,继续任用原茶园制茶经理,或者干脆重新培养本土的年轻制茶技工。英国留给印度的不光有殖民的创伤和屈辱,还有先进的制茶技术和茶园管理制度。
在大吉岭同印度庄园主们坐着喝茶聊天,发现他们这一代人对英国并没有太多怨恨,讲着一口流利但带印度腔的英文,言谈举止差不多算是半个英国人的庄园主们热情地给各国来客讲解庄园历史,那些过往之痛早已经化成平淡的接受,印度茶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方向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重点……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