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与合理——清末暂行研究 9787100212847
【出版社仓库直发,支持退货(不包邮费!)】
¥
105.3
7.6折
¥
139
全新
库存4件
作者熊元彬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2847
出版时间2022-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39元
货号1202734215
上书时间2024-12-26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熊元彬,湘潭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博士毕业。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韶峰学者学术骨干。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重大项目等,同时参与有关近代手工业的两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发表论文40篇,其中CSSCI(含扩展版)核心论文30篇,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思路
二、研究现状及几点思考
三、几个概念的界定
四、本书主旨及研究路径
五、资料的运用及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舆论既盛”:清末政体改革的必然
第一节 传统政治体制的渊源及其弊端
一、传统政制的流变
二、传统政制韵流弊
第二节 宪制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一、议院思想在中国的扩散及其歧义
二、宪法常识在中国的宣传及其争议
三、朝野倡导及渐变式变革主张
第三节 中外形势变化对清末政体改革的冲击
一、国际形势对政体改革的影响
二、革命党地方暴动对立宪的推动
三、朝野的政体选择之争
小结:“舆论既盛,朝议亦不能不与为转移
第二章 “改革尝试”:清廷宪制变革的筹备与朝野之博弈
第一节 新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的筹建及冲突
一、行政、议事机构的改建
二、中央与地方的冲突
第二节 政党与责任内阁
一、政党观念的传人及宣传
二、官绅筹建政党的活动
三、政党与责任内阁辩证关系的认识
四、责任内阁的选择之争
第三节 朝野围绕预备立宪时限的博弈及相关反应
一、朝野围绕预备立宪时限的博弈
二、朝野对九年预备立宪的反应
第四节 财政束缚下预备立宪的先后缓急之争
一、捉襟见肘的财政束缚宪制的推行
二、浩繁的宪制费用牵制宪制步伐
三、言官减轻财政负担之强音
四、清廷对宪制先后缓急的筹画
小结:先后缓急事宜的博弈推动了宪制改革
第三章 摸着石头过河:责任内阁的“提前颁布试办”
第一节 责任内阁的“筹画试行”
一、丙午阁制的酝酿
二、丙午阁制的流产
三、流产后朝野力争续办责任内阁
第二节 续办中筹设过渡内阁的原因及其连锁问题
一、速设过渡内阁的原因
二、速办过渡内阁过程中朝野的博弈
第三节 暂行阁制的拟订
一、拟订暂行阁制的原因
二、各省督抚、枢臣围绕阁制草案的纷争
三、皇族内部之间的分歧
四、颁布阁制迟缓的原因
小结:责任内阁的“筹画试行”
……
第四章 “究应谁属”:内阁总协理大臣的遴选及朝野之反应
第五章 唇枪舌剑:暂行内阁“试办”中的博弈
第六章 运行实况:暂行内阁的自身建设及其运作
第七章 暂行内阁的影响和向“接近责任内阁”的过渡
第八章 暂行内阁过渡性的表现及其特征
第九章 暂行内阁的问题与成效
结束语:“违法”与合理的双重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历史上的过渡时期都充满着激烈的矛盾和斗争,而近代不同的政治制度模式及其相应的责任内阁又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综合产物。清末过渡时期有别于以往的专制时代,其预备立宪既要在某种程度上仿行欧美日的宪政模式,如1911年梁启超在《立宪国诏旨之种类及其在国法上之地位》中所言,“立宪政体,以君主不负政治上之责任为一大原则,其所以示别于专制政体者,惟在此点”,其内阁由各部大臣组成,并代君主连带负责;同时,清廷又要结合自身的改革所需,因应政治、经济、军事等国内外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采取“宪制本土化”步骤,甚至立宪派首领梁启超也主张“惟适是求”的宪制本土化。此外,清末预备立宪不仅关涉到中央与地方的权益,而且还关系到满汉之间的矛盾等诸多繁杂而又棘手的问题。其中,作为全国行政中枢,“暂行试办一年”的责任内阁是朝野讨论非常激烈、也是改革中非常关键的问题。
此外,从民国初年的历史可知,即使民国的总统制被内阁制取代后,仍缺乏内阁制基本的形成程序及其运行机制。民国初期的内阁制甚至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法律依据,不仅总理由军阀首脑指定,并对其负责,而且内阁的更替也不是阁员全体辞职,仅是随军阀首脑的需要更换总理大臣或几个阁员而已,与清末总理大臣既无军权又无财权的暂行内阁相似,仍无法实现内阁制下内阁决定大政方针的作用。
主编推荐
本书破除了学界对暂行内阁的既定认识,作者没有受以往思维定式的束缚,没有简单地依据革命或进步史观来对清末的暂行内阁作价值评判,而是将其放在当时的复杂历史情境中,论述一个危机四伏、行将没落的王朝为挽救朝运所做的自我改良和自我拯救。作者结合历史背景,在指出暂行内阁先天的弊端和局限性的同时,强调暂行内阁是当时现实中的合理过渡,肯定其因应时代呼声(虽然这种响应是大力度优惠程度的响应),对中国政治、法制进程推动的一面,肯定其施政时在诸多方面的作为。作者力图通过对历史情境、事实的还原、辨析和理解来还暂行内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这无疑有助于丰富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